拔高教育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
《拔高教育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高教育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高教育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安达田中2017--2018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分数: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
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
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B.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2.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
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失序,礼崩乐坏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流派众多,文化活跃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3.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
及冲突有关,
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
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
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A.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B.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D.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
4.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提出:
“自今以后,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
”唐中期以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
这说明唐朝
A.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B.京官都从地方官员中选拔
C.高度重视地方事务的处理D.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
5.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事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
这一做法
A.可减少决策失误B.具有原始民主性
C.不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削弱了行省职权
6.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
而明清时期,大多数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
A.殿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C.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强化D.体现出重文轻武的思想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D.民主政体形式多
样
8.丹麦古典人口学家摩根斯·赫尔曼·汉森著文指出,公元前4世纪,雅典将立法权和司法权交到法律委员会和陪审员手中,法律委员和陪审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上,并且宣誓忠于法律。
雅典政治制度的这项改革
A.使民主政治逐步走向保守B.有利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稳定
C.缩小了雅典决策权的范围D.提高了获得公民权的资格
9.罗马贵族曾说他们不受平民议会决议的约束,因为这些决议的制定未经他们的准可。
但是
后来颁布了《霍尔腾西法》,规定平民议会决议对全体人民具有约束力,平民议会决议等
同于法律。
这说明罗马社会
A.平民一会的决议组成了罗马法B.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原则
C.每个共同体只使用自己的法D.法律由平民批准和制定
10.18世纪初,英国平静的经历了从斯
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对新国王乔治一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也没有。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B.新国王的军事实力强大
C.君主立宪剥夺国王实权D.英国议会内缺乏反对派
11.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
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
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地位形成的可能性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12.与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规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
如威斯康星
州车牌文字为“America’s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明尼苏达州车牌文字为“10
000lakes”(万湖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的多元性B.各州有一定的自
治权
C.地理的差异性D.各州宣传自己的优势
13.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派)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
会多数党不属于同一个党派)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近年来认为“一党政府”好的人数
比例明显要高,而且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正当竞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B.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C.两党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D.美国的共和制度遭到了质疑
14.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
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
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试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B.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5.
19世纪后期,德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扶持垄断组织,增加军费、科教投入,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是当时德国
A.封建割据导致四分五裂B.凯恩斯主义盛行
C.实行集权式的政治体制D.法西斯主义盛行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7.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
“(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
“……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A.海关主权的逐渐丧失B.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C.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18.“辽宁号”航母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
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
A.清政府启用了湖北
新军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清军接受维新思想
的启蒙
19.晚晴大学士徐桐撰联:
“创千古未有之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他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20.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
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
材料反映了
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
C.清政府失去对地方控制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21.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
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
22.五四运动的领袖傅斯年曾指出:
“五四运动过后……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
……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
我们在这个时候,自然造成一种新生命。
”这说明五四运动
A.揭开了近代社会变革的序幕B.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C.实现了对社会的深层次改造D.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
23.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第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
该法令
A.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B.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D.说明苏维埃政府推崇法律之上
2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
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这反映了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受挫
C.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25.在2015年大阅兵中,“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门前走过时,电视里的画外音是: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抗日武装。
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们14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
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
”这份解说词
A.是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最有力的证据B.充分肯定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战
C.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D.东北战场是中国长期抗战的主战场
26.1949年的上海街头,充斥着西式打扮的行人、美国汽车、好莱坞影星葛丽泰.嘉宝的力
士香皂海报。
这一切在当年5月戛然而止。
之所以会“戛然而止”,是因为
A.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激起民众抗议B.民族工业在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
C.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进行经济改革D.人民解放军挺进江南解放了上海
27.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出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
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是
A.村民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制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可以提出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29.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它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综合。
材料中的“它”
A.最早在宁夏地区实行B.是一种苏联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0.在2016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
“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
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一个中国”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D.“平等协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3小题,共40分。
第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
“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
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
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
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
”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
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
……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
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分)
32.(12分)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不断用
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丞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
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
请回答:
(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
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8分)
(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2
分)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2分)
安达田中2017--2018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A
D
D
A
C
C
B
B
C
B
B
A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D
B
B
D
A
C
B
D
B
B
D
A
31.答案:
(1)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1分)
原则
: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2分)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
(2)说明:
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4分)
(3)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1分)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3分)
32.答案:
观点一:
相权被不断削弱
论证:
秦代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时期,频繁换相,并设立内朝,丞相权力遭到削弱;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被一分为三,弱化。
北宋时期设立三司使、枢密院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观点二:
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论证:
汉承秦制,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了宫中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
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被称为外朝;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1)①史实:
圈地运动、殖民扩张、黑奴贸易、价格革命。
(2分,任答两点即可)
②理论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2分,理论、实践各1分)
(2)(8分)①西欧崛起的因素:
经济上: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
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上:
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②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民主制度较为健全完善;积极进行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3)“群雄竞起”的表现:
欧盟、俄国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
(2分,任答三点即可)
(4)(2分)同意:
当今多极化的趋势下;美国面临许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深陷伊拉克战场、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
不同意:
当今世界,尽管美国遇到许多问题,但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强大,仍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