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639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八年级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八年级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八年级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八年级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docx

《八年级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docx

八年级语文

1《新闻两则》导学案

备课人:

蔺胜利备课组长:

史乐乐包级领导:

狄老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自主学习:

1、资料准备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

B.特点:

C.要素:

E.结构: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

2、字词积累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芜()湖荻()港溃()退歼()灭

杜聿()明锐不可当()要塞()星宿()

绥靖()阌()乡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击溃:

要塞:

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

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

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我组的疑难: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小组间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合作探究,教师可适时点拨。

3、重难剖析,师生探究

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3)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A.“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

为什么?

B.“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

为什么?

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C.“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

为什么?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西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

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

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学习反刍

1、常识填空:

新闻,又,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绥靖(suí)浮躁(zào)局势(shì)冲动(chōng)

B.歼灭(jiān)区域(yù)溃退(kuì)恶霸(è)

C.阻遏(jié)要塞(sài)星宿(sù)锐不可当(dǎng)

D.横渡(héng)安抚(fǔ)企图(qǐ)逃窜(cuàn)

3、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抵抗顽强痛恨气势磅礴B.拒绝据点消耗高屋建瓴

C.泄气惨败稳固英勇善战D.阻遏逃窜微弱锐不可挡

4、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记叙)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

C.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记叙)

D.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大小战船。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描写)

 

2.《芦花荡》导学案

备课人:

蔺胜利备课组长:

史乐乐包级领导:

狄老师

学习目标

1、积累小说的相关知识,在课文学习中探索阅读小说的方法,学会赏析小说。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自主学习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读字词。

疟子()寒噤()蹿()仄歪()飒飒()泅着()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感受:

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的形式归纳:

2、探究问题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的句式归纳:

3、探究问题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作者是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三、品味赏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

“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学习反刍: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7、我的疑问:

问题拓展: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00字左右)

 

3.《蜡烛》导学案

备课人:

蔺胜利备课组长:

史乐乐包级领导:

狄老师

【教学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合作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3.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4.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

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学习反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备课人:

蔺胜利备课组长:

史乐乐包级领导:

狄老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

2.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圆明园的资料。

知识储备:

1.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

①表示讽刺的反语。

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

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

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

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

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整体感知: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要内容:

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

对圆明园的热情赞美,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

合作探究: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赏析。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赏析。

  3.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

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课堂检测:

1.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下列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2.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

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4.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5.“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7.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8.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5.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备课人:

蔺胜利备课组长:

史乐乐包级领导:

狄老师

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

体悟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展现历史与现实的写作形式,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品中人物对悲惨的历史悲剧的感悟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战争到战争的残酷,激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体悟本文含义深刻又感情充沛的语言。

3、对战争的认识与思考。

一、资料链接

本文作者是聂华苓,1988年初冬时节作者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讨论大会。

大会期间的10月21日,作家们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为悼念被纳粹残害的300个孩子而举行的悼念活动,有感而作。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肃穆()荒谬()屹()立蜿蜒()

恍惚()憧憬()悼()念

2、朗读课文,从课文各部分中分别摘录一句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选择其中一句,说一说为什么。

(1)

(2)

(3)(4)

3、请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三、合作、探究、展示:

1、组内交流,完成下列思考题:

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加心概括。

各组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

 

2、结合文中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了本文之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谈一谈你对战争的感悟或思考。

请你将同学们精彩的论句摘抄在下面。

 

4、根据提示和要求,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段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联系下文,这段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

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两个“没有”与三个“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6、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

“老人”的眼神为什么“木然”?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7、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课堂小结

战争面前,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战争带给人们内心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

请邪恶的战争发起者正视自己的罪恶,正义的抗争者铭记曾经的苦难,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都能深刻反思战争,也许就能看到世界“铸剑为犁”的希望。

 

六阿长与《山海经》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 )震悚()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灸()拙()帖()既()

悼()炙()绌()贴()即()

4、选词填空

我想我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不放炮,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A.也 更 又B.又 也 更C.更 也 又

5.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摊成)一个“大”字,(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烘、烤)得那么热。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精读精练】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