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519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7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docx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文件

丽水学院文件

丽学院〔2013〕160号

 

丽水学院

关于印发《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

各部门、二级学院、直属单位: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年)》已经第三十七次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实施。

 

丽水学院

2013年10月7日

丽水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年)

目录

一、背景和需求

二、基础与差距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四、发展任务

五、进度安排

六、保障措施

七、资金预算

 

高校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办学条件。

目前,我校正处于内涵式发展期,迫切需要应用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模式,全面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工作。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强化顶层设计,依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丽水学院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需求

(一)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丽水学院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等系列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应用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各类技术手段,实现在线教育支撑的联合培养、虚拟课堂支撑的学生自学、仿真实验环境支撑的实践教学、网络评议支撑的科学评估,综合数据分析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等创新模式。

全面推进学生自主性、互动性和探究式学习,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的总目标。

(二)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学科建设梯度战略”、“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学科建设战略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是加快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期间,我校确立了“支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服务地方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这些工作的推进需要建立以泛在快速的网络环境和基于云架构的资源共享环境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公共支撑平台,进一步融合学校数字图书、教学影像视频等各类知识资源,为各学科提供可定制、主动推送的信息服务。

构建跨学科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科交叉提供在线的信息交流环境,开展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

(三)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支撑“跨学科研究平台”、“学科联合攻关”科研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科研工作现代化,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我校科学研究的定位是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突破口,为适应我校新一轮科研发展的需要,开展专用学术网络服务、基于机构知识库的知识资源服务、网上学术交流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网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营造具有学院特色、支撑学科建设、结合区域发展的科研环境。

(四)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效能化”智慧校园建设的需要。

大学校园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必须借助于信息化的支撑。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调机关工作效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部署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系统,科学全面地采集、整合、挖掘学校各类相关信息与数据,为学校整体管理效能的提高和量化决策提供支撑。

同时结合基建改造工作,推进安全监控、节能减排等建设任务,全面支撑智慧校园建设。

二、基础与差距

学校信息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从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支撑环境、共享服务平台到应用服务、运维保障、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下一轮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现有基础

1.基本建成有线网络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

全校所有办公室、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的实验室和学生公寓全部接入了校园网,校园建筑物网络通达率接近100%。

建立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星型以太网。

校内光缆超过5公里,网络出口总带宽达1.134G,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互联互通。

校园网信息点数超过1万,联网计算机总数约8000台,最高并发数达6000台,提供了反向接入容量为200的RVPN远程接入服务。

2.公共服务保障环境具备一定的支撑能力

建成了120平米的中心机房,中心机房服务器托管能力达300U,提供了50台虚拟主机服务。

网络资源存储容量超过40T,公共数据软件支撑近百个网站的正常运行。

构建了防病毒和补丁分发等安全保障措施,网络监控系统实现重要网络节点的运行监控,为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3.构建了以校园卡为主体的共享服务平台

在后勤应用专网的基础上,构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卡发卡对象覆盖了全体在职和离职人员,开展了包括餐饮、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公共机房上机等应用服务,迈出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第一步。

4.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初具规模

信息化应用服务遍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推出了电子邮箱、协同办公等基础性应用服务。

建立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外语自主学习系统等全局性的应用服务系统,开展了交流协作、在线答疑、问题探讨和知识共享等应用。

开发了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高级财务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管理系统等部门级的应用服务系统。

全校所有二级部门(直属单位)、二级分院都建立了独立的信息发布网站,一些学生社团和组织也利用校园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5.建立了小规模的专职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中心承担了网络信息和现代教育两大类应用服务建设,

建立了由9名正式在编人员和4名临时聘用人员组成的专职信息化人才队伍。

6.成立了校级的信息化推进机构

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成立了由学校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日常的办事机构。

(二)主要差距

我校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国内兄弟院校,面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1.网络基础设施还不能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丽水学校校园网是一张内涵不断丰富,满足师生多层次需求,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核心工作的校园基础设施。

随着教学模式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科学研究等需求的不断发展,需要建立稳定通畅的校园网络环境,对网络覆盖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园网络自2003年建设以来,其核心主干、服务器和存储、楼宇汇聚、用户接入、出口交换等设施已到了生命周期的末梢,几年来,校园网用户规模成倍增长,网络流量急剧增大,造成设备故障增多、拥堵现象明显、配件缺失严重、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无法支持等问题,对校园网络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已迫在眉睫。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存在不足,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的网络接入服务离师生随时随地高速上网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

无线网与校园网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缺少对无线网的运行管理权限,不能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无线网络。

网络出口成为影响校园网用户体验的制约因素,由于缺少管理设备,P2P等应用无限制地占据了大量带宽资源,正常应用服务得不到保证。

2.公共服务支撑环境的容量无法满足集中服务、统一管理的需要

深化师生服务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目前,校园信息化机房位置分散,不具备标准化要求,为实现全校服务器、存储、共享软件的集中服务和统一管理,提高支撑服务的可靠性,迫切需要对IDC机房面积、供电和制冷能力、电源容量进行扩充和升级。

公共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的容量有限,无法支撑全校信息化应用服务的开展,需要在扩充容量的基础上,应用基于云架构技术实现公共设施的共享,提升平台的可靠性和容灾备份能力。

3.公共基础数据库还未建立,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

人、财、物及图书、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建立完备的师生信息库、设备房产信息库、教育教学资源库等学校办学基础数据库是开展各类应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统一共享数据库的缺失,各部门都是基于自己的业务数据构建应用系统,其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如迎新离校等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不能开展,基于师生、设备、房产信息综合数据的分析决策服务无法提供。

另外,教育教学等影像视频资源由于缺少专题数据库的统一管理,无法开展集中的应用服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4.共享服务平台存在较大缺陷,体系建设不完善,功能单一

数据交换、统一身份认证、校园卡、校园信息门户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由于数据交换、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信息门户等平台的缺失,不同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多账号现象不能克服。

在前期的建设中,建立了基于餐饮、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公共机房上机等应用服务的校园一卡通,但由于一卡通系统与校园网没有对接,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不能很好的拓展,另外,由于运营管理模式的缺陷,其用户体验不佳。

5.信息化应用服务需不断深入,跨部门协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高校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校管理过程的有机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创新教育模式,支撑各类应用。

直接面向师生的应用服务是信息化链条中的末端,虽然已经建成了一些受众面广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但匮乏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支撑。

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由于没有统一数据库和共享服务平台的支撑,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应用服务无法提供。

6.专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强化,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学校信息化服务建设能否再上台阶的核心要素。

当前,我校专职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高级人才欠缺,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7.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缺失,信息完全保障能力不强

建立主动监控、快速响应、质量可控、机制健全的信息化运维服务支撑体系是信息化服务保障的核心环节。

目前,缺失全天候的故障受理、咨询和信息化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严重影响了师生的信息化服务体验。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和校园网用户上网行为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网络安全事件日益频发,防护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必须整体升级校园信息化安全保障的防范措施,优化管理制度。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丽水学院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

坚持育人为本,以支撑完善本科教育体系为核心,以信息化公共服务环境和优质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成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统一标准

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贯彻标准化设计、可扩展架构的指导方针,在建设过程中应用推广标准规范。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学校信息化服务建设,实现基础网络共用、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有机衔接的发展目标。

项目建设遵循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阶段推进的原则思路。

3.需求驱动,技术推动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需求分析,立足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技术,推出满足需要的新服务,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目标

面向学校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总目标,支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推进社会服务、拓展合作交流等发展需求,构建高速通畅、安全可信、资源丰富等特征于一体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各类便捷管理、服务教学、支撑科研的应用系统,以应用驱动、服务导向为重点,重视用户体验,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型信息化应用,利用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使我校的信息化水平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居前列。

具体指标:

至2017年末,基本建成支持IPv6的新一代万兆校园网,具备各运营商的出口链接,出口总带宽达10G以上。

建成标准化的中心机房,服务器和存储的公共支撑能力满足网络教学、数字资源共享、应用系统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虚拟化服务器数量达200台,公共存储容量200T,教师人均可用容量100G,学生人均可用容量10G。

完成信息化应用集成环境和网络教学一体化集成环境建设,建立师生信息库、设备资产库、房产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一卡通服务平台。

校园网内提供的数字资源容量达100T,信息化人才队伍得到有力提升,信息化专职部门工作人员数达20名以上,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50%以上,引进1-2名高水平的业务带头人。

四、发展任务

为实现我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信息化发展任务,分基础网络层、公共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共享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用户访问层六层进行顶层设计,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理顺体制机制,助力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

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总体框架图

(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建立IPv6网络环境,实现校园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的泛在融合,为师生提供高速、安全、便捷的网络接入服务。

构建专用的教学、实验等应用专网,满足不同应用服务的网络带宽、服务性能和开放接入的要求,为网上课堂、虚拟实验、互动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保障。

充分运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全面升级校园核心主干网,建成集普适接入网、教学科研网、信息资源网、智能应用网于一体,融合数据、语音、视频等各类信息通讯能力,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万兆校园骨干网。

依托原有网络基础,对楼宇接入网进行宽带改造,理顺楼宇网络的接入拓扑,提供万兆到楼,千兆到楼层,重点区域千兆接入到用户桌面的接入网环境,实现基于用户接入端口的网络管理,全面落实接入网规范,消除用户的接入瓶颈。

共享管道和线缆资源,建立物理分离的设备网,为一卡通专网、视频监控专网、智能物联网打好基础,满足设备联网的特定需求。

构建多信道、高速率、高可信的多网互联交换中心,实现与多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建立支撑有线、无线接入相融合的上网认证系统,加强校园网络出口的安全行为管理。

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及其新的应用模式,推进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程度,采用802.11n等新型无线宽带技术,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无线网络管理和用户服务体验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链接和统一管理。

面向后勤支撑等智慧应用(如海量媒体信息传送、实时网络控制等服务),以校园卡为载体,建立无线传感等感知网络,为信息采集和远程控制提供支撑。

(二)完善校园信息化公共服务环境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构建标准化、大容量、可共享的校园IDC中心,为全校信息化服务建设提供公共硬件环境保障。

按照标准化机房建设的要求,新建和改造机房环境,构建机房电源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气体消防系统、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电气工程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及KVM控制系统等配套实施。

集成公共主机,集成PC服务器、小型机设备,建立虚拟化、资源可共享的服务器集群,实现服务资源的自动分配与集约化管理。

扩容公共存储系统,面向不同的应用服务,建立高性能存储环境及容灾备份,不断完善各类应用数据库、中间件、系统软件建设。

(三)强化学校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

校级统一的标准化公共基础数据库是深化校园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基石,构建覆盖各个职能域、元数据属性完备、开放标准接口的师生信息库、设备资产库、房产数据库等办学基础数据库,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支撑全校的信息化服务。

师生信息库以职能部门现有数据为基础,按照完备属性的元数据要求,建立覆盖所有在校师生的数据中心,实现师生数据的统一存放和应用管理。

建立学校各类仪器设备、办公家具等公共资产基础数据库,为综合数据分析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建立学校房产信息数据库,系统展现房屋基本信息、归属及使用情况。

建立网络课程、课程辅导资料、课程素材、多媒体课件、教师自主录播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教学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和集中服务。

(四)构建校园共享服务平台

构建共享数据交换、统一身份认证、校园卡、校园信息系门户为核心的共享服务平台,解决数据互通、多系统一次认证,拓展校园卡应用服务和统一管理,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

以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建立共享数据交换平台,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跨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和数据交换。

以师生信息库为基础,建立我校统一身份认证中心,负责数字证书的申请、签发、制作、废止、认证和管理,为接入用户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电子签章服务。

实现原有校园卡系统与校园网的互联互通,以校园统一门禁管理、校园电子支付等服务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建设。

建设校园信息门户及移动信息门户,实现统一的校内行政办公服务、对外宣传和推介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和形象。

建立服务于治安安全视频监控、教学考试视频监控、教学视频直播和视频会议的统一视频指挥中心,共享视频传输与集中存储,建成统一管理按需调用的视频综合服务平台。

(五)深化校园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是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大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以及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理顺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建设体制机制,加快校园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学水平和网络课程比例。

建立共享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建设教学一体化集成环境,搭建集统一检索、信息共享互联和个性化定制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学校和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

(六)推进各类应用服务建设

继续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资产、财务等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提高部门的网上服务能力,集成各部门应用,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

建设业务协同平台,加强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推出若干受众面广、使用便捷的多部门交叉协同应用服务。

加强学校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利用,规范数据标准,开展面向资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主题的综合数据分析,支撑学校科学决策和工作的高效运转,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

(七)加强运营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

健全信息化运维保障机制,规范运维服务手段,梳理服务响应流程,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

完善运维服务队伍,实现信息化服务的常态化。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网络运行、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全面落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

(八)健全人才队伍

统一规划全校信息化人对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信息中心为主的专职核心队伍、各部门信息化联络员组成的兼职队伍及社会化力量的辅助队伍。

建立引进信息化高水平人才的机制,争取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完善核心技术人员的结构,满足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的需要。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拓宽工作人员的视野,通过交叉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快培养力度。

建立适合学校信息化事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岗位类别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建立面向师生服务为导向的激励和晋升机制。

五、进度安排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原则,最终实现总体目标。

(一)第一阶段(2013):

完善方案,重点启动

制定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和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启动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开展后序工作奠定基础。

1.修改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2017)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2.启动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基础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3.启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4-2016):

全面开展,初见成效

大力开展学校各类信息化建设项目,实现校园整体信息化服务能力质的提升。

1.完成校园核心网络的升级改造、IDC机房改造、服务器集群和存储设备的扩容建设。

2.建设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各类共享基础数据库和校园信息门户建设。

3.启动校园无线网络、校园卡应用服务建设,扩大机房面积,保障机房环境,开展楼宇接入网和出口交换中心建设。

4.建成比较完善的部门应用系统,推出若干协同的应用服务。

(三)第三阶段(2017):

深化应用,普及推广

1.基本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完善并推广上一阶段的建设成果。

2.建成学校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建立。

3.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建立,解决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我校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有序推进,顺利部署各项建设任

务,实现规划的预期目标,保障措施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机构,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日常管理作用。

完善信息化咨询专家库建设,发挥专家咨询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咨询作用。

发挥部门、系所的信息化服务建设的主体作用。

各单位设立信息化联络员,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同推进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

信息中心承担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支撑环境、基础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撑各部门应用服务建设。

(二)深化管理体系、坚持合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建设,完善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评价、考核制度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充分调动系、部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规范管理流程,树立部门、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

坚持社会化的建设道路,在做好服务师生的基础上,探索“学校主导监管、企业承建运营、个性增值服务、双方合作共赢”的模式。

(三)扩宽经费渠道、落实保障经费

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面对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才能满足学校新一轮信息化发展需要。

迎和国家、区域信息化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各项建设任务,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的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外来资金。

通过社会合作,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

七、资金预算

为完成规划的各项任务,2013-2017年间,信息化经费总投入应占学校总体发展建设投入的3%左右。

五年间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总经费为4500万元,其中建设经费4000万元,维护经费500万元。

 

附件:

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2013-2017)

工程名称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建设周期

责任单位

资金概算

(万元)

一、基础设施公共支撑环境建设工程

1.万兆IPv6校园网络升级

全面升级现有校园网络设备和线路,部署万兆网络双核心,重点区域双链路,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全网支持IPv6,建立支撑专项应用的专用网络。

在网络出口部署负载均衡、流量控制、IPS入侵防御和用户上网行为审计等设备。

2013.9-

2015.8

信息技术中心

500

2.服务器与存储公共服务平台

更新和扩容现有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采用虚拟化云计算和集群技术建设一个为全校信息应用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