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720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纲要求

主要考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高考试题

题型

考查能力

古诗文阅读

诗歌形象

2018课标全国Ⅰ,14

选择题

(四选一)

鉴赏评价D

★★★

诗歌语言

2017课标全国Ⅰ,15

主观题

★★★

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7课标全国Ⅰ,14

选择题

(四选二)

★★★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7山东,14

(2)

2018课标全国Ⅰ,15

主观题

★★★

 

分析解读

  1.选取古代诗歌的特点

(1)从体裁上看,以诗为主。

(2)从时代上看,有唐有宋,唐宋交替。

(3)从题材上看,有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抒怀诗,题材丰富多变。

(4)从作者上看,既选名家作品,又不避二流三流作家作品。

(5)从难易程度上看,难易适中,稍偏难。

2.主要题型及其特点

(1)把握诗歌内容题。

①以“四选一”式的单项选择题为主。

②以词语、句子理解为主要抓手,考查是否读懂诗意。

(2)形象特点及其作用概括题。

主要考查景象特点及描写景象的作用。

(3)表达技巧赏析题。

①问法宽泛:

不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较具体的问法,而是用“什么手法”“赏析”等较宽泛的问法。

②考查的技巧相对灵活,主要考查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不大涉及修辞手法。

③答案严谨规范,步骤齐全:

点(点明手法)+析(分析运用)+指(指出效果)。

(4)领悟诗歌情感题。

①分析情感的切入口小,多问的是一联或两句的情感,很少笼统地问整首诗的情感。

②题干情感用语多变。

如“感情”“情绪”“感情基调”等。

③都要求分析感情,而不只是概括情感。

④答案往往包含多种情感。

3.课标全国卷诗歌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的启示:

(1)回归文本,重在读懂。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凸显,而逐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鉴赏的考查。

因此,在平时的古诗复习中要重视诗歌的内容。

(2)强化课本古诗的复习。

近两年全国卷考查越来越倾向于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出了不少联系课本的好题。

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古诗,尤其是名篇,应对应高考考点,全面系统梳理总结。

(3)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

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

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

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真题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①山桑弓②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

仰天射落衔芦鸿③。

高空衔着芦苇的大雁应声中箭而落。

麻衣④黑肥⑤冲北风,

穿着宽大带有污迹的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

在田野里饮酒高歌到黄昏。

男儿屈穷⑥心不穷,

大丈夫虽遭受困顿,才志不能施展,但心并不沉沦,

枯荣⑦不等嗔⑧天公。

我愤怒地问天公:

为什么会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寒风又变为春柳,

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

条条⑨看即⑩烟濛濛

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注释 ①鸦翎(líng)羽箭:

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

鸦,借指黑色。

翎,鸟羽。

②山桑弓:

用坚韧的山桑木制成的弓。

这句写弓箭的粗朴。

③衔芦鸿:

常口衔芦苇,以防弓箭。

传说大雁自南返北时,为避猎人射落,常衔芦苇而飞。

④麻衣:

唐代举子所穿,用苎、葛等衣料制成。

⑤黑肥:

形容麻衣宽大而带有污迹。

⑥屈穷:

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⑦枯荣:

这里指贵贱,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⑧嗔:

发怒。

⑨看即:

随即、转眼。

⑩条条:

柳枯无叶之状。

烟濛濛:

绿叶初生,望之有若摹举烟雾之状。

随文助读

赏 析

1—2句表面写仰天射鸿的高超技术,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射落”“鸿”是指诗人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可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人,对他进行诽谤,说他没有避父亲的名讳,攻击他“轻薄”,这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3—4句讲诗人受打击后,用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

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黑”字给人一种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比喻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但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感情沉郁愤激,气概慷慨豪迈。

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

5—8句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点 评

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之后,诗人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了反思,决意弃文从武,因而精神从痛苦之中得到了解脱。

这首诗描述了他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那个呕心沥血辛苦觅诗的文弱书生形象,而似乎是一个豪放、洒脱的武士。

你看:

他身着宽大而带有污迹的麻布衣服,顶着凛冽的北风,穿行在冬日的田野中,时而仰天射雁,时而饮酒高歌。

他认为男儿虽穷志当不改,不必怨天尤人,坚信严冬过后自有烟柳蒙蒙的春天。

全诗音节嘹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憧憬和激情,在李贺的诗歌中独树一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核心考点: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

审题关键:

1.“不正确的一项”,暗示其他三项都正确,可结合四个选项大体理解诗歌内容;

2.四个选项都是对诗的赏析。

解题方法:

知人论世法,结合李贺生平与追求进行赏析。

1.精准理解词语含义;2.熟练掌握表达技巧;

3.快速判断诗歌情感;4.熟知语言特点;

5.分析诗歌意境;6.赏析艺术效果。

7.了解相关常识。

能力要求:

1.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2.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

命题技巧:

1.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2.设置四个选项,再把其中一个选项设置为错误项,一般在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方面设误;3.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4.如果诗歌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核心考点:

考查分析诗歌内容要点并能赏析的能力。

审题关键:

1.答题区间在后两句;2.分析语意表层及深层含意;3.要有“简要分析”,需要分类,不是简单罗列。

解题方法: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1)从语句表层含意的角度推敲。

(2)从语句深层含意的角度推敲。

能力要求:

1.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2.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3.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1.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2.限定归纳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3.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4.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破考点

【考点集训】

考点一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

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

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考点二 鉴赏诗歌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

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

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是“闲”。

“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案 “荒”指荒凉、冷落,“瘦”指瘦瘠。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描物、造境角度):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要点主要是从“描物”“造境”的角度来分析的)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抒情角度):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三 鉴赏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

(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

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点明修辞)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阐释运用)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分析效果)

考点四 鉴赏情感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欲抑先扬。

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清 明

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也写到了都城春景,请分析其与万宽的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韩诗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②万诗则通过风絮满城,青山寂寂不见家,以及想象中百年之后的“孤月”和“梨花”表达人生无常、不知归宿何方的怅惘和感慨。

炼技法

【方法集训】

1.(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过专题

【5年高考】

类型一 古诗鉴赏

1.(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

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

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

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

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

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2.(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案 

(1)A

(2)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3.(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4.(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作者的讽喻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