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7005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docx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基于河南师范大学08社工改编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1001

第一、二、三章

1、政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政策的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基本特征:

(1)政策是有组织的活动;

(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的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公共性:

体现在政策的主体(一般是由政府和组织实施)、对象(面向公众,而非特定政府官员)、目标(不为了政府利益,为社会利益)和过程(制定、实施、资源调动等方面都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权威性及其表现(涉及政府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在制定中的权威性:

政府权威来自民众授权、具有在国家机器下的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权、具有超越地方社区以上的大范围行政控制权、政府可以使用国家主权原则来避免来自国外的质疑从而维护权威,价值选择(涉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一方面,社会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很多,可行动的领域广泛,另一方面,能获得的资源有限,优先解决重点问题。

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目标概念下的两种不同模式:

功能主义的观点和冲突主义的观点

公共政策的意义:

公共性原则下符合社会绝大多数集团和个人的利益:

利益的综合原则,利益的分配原则,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兼顾个人、地方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原则,最重要要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4、社会政策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本质

概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研究对象:

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实质:

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5、《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贝弗里奇报告》的意义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是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实践发端的标志,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2)德国保险制度的建立:

1883年《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政策实践开始的标志。

(3)《贝弗里奇报告》:

1942年11月《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

“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和“福利国家”基本体制的创立,在英国社会福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用一个新的统一的和综合的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取代了以往的济贫系统和20世纪初期的“杂乱安排”,尤其它的不论地域、收入,每个人均可获得一样的服务的公民普及权利原则;每个人均应被保障不因失业、疾病、生育、残废、老年而导致生活陷入最低生活标准之下的最低标准原则;中央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福利事务,并依法负责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的原则对后来各国的社会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社会政策学科的性质、早期研究的特点

性质:

1)社会政策学科的综合性;

2)社会政策学科的应用性(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是社会政策的一体两面);

3)社会政策学科的价值关联性

早期研究特点:

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有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长处: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2)蒂特马斯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正式组织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方案要广泛得多。

不足:

其一,单一价值取向,执着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

其二,非理论取向。

7、关于福利国家产生以及合法性的理论解释

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解释:

1)工业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政府责任的扩张是工业化的后果,工业化破坏了传统的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问题,因此政府被迫介入;

2)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看作是社会控制论。

国家投入是为了防止社会骚乱和保护资本主义的利益;

3)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是工人阶级运动和他们联合起来利用国家作为追求社会进步的斗争结果。

福利国家合法性的理论解释:

1)马歇尔公民权理论。

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利是演进的结果,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在于公民权及其发展和扩大;

2)蒂特马斯集体道德责任说。

主张社会福利应当是公民的集体道德责任,国家福利制度是表达民众利他主义行为最有效的方式,社会政策服务于基本得到的目的。

8、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

1)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决策中的应用

2)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3)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4)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服务规划中的应用

5)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

第四、五章

1、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

概念:

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既有基本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既有个人需要也有集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广义的需要概念涉及整个生物界,可以指植物、动物、个人及人类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以此来保证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是相对狭隘的概念,指个人及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

关系:

个人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是社会需要在个体层次上的表现,或则说是个体层次的社会需要。

一、社会的整体需求往往通过众多的个体表达出来,表现为个人的需要。

二、个人的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性的。

三、个人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

归根到底,个人需要应该是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

2、个人需要的社会属性的意义:

1、从功能上看,个人需要的满足不仅维系了个体的生存,也维系了社会整体的整合。

2、个人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性的,他不是纯粹自然性质的,而往往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并以社会性的形式表达出来。

3、个人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即便是传统的以家庭、社区为主要满足手段的那些需要,也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表达并得到解决,从而使其带有社会性质。

3、布莱德肖的四种需要:

规范性需要(贫困线)、感觉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需要(请愿)、比较的需要

4、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实现高层次的需要,有时会放弃低层次需要,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不一定基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不是基础。

5、个人需要满足的方式主流方式有哪些?

社会政策满足人的需要含义的界定。

主流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方式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需要满足的方式有家庭、亲友、邻里以及民间慈善团体、包括宗教慈善组织。

在现代社会、个人需要满足的方式还有市场机制、非营利机构、社会政策和专业团体。

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

含义:

国家通过制定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等)来应对社会问题、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6、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有效性:

能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解决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政策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收入;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在治疗和一方疾病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要;同样的,住房需要的满足通过公共住房政策来实现,等等。

局限性:

一、社会政策满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政策已经在一些国家发展到力图满足人们的更高级的需要,但远远不是全部的需要。

二、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的政策来满足。

三、社会政策总是要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个人需要是千差万别的,而社会政策却具有一般化的性质,因此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特殊需要。

总之、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有局限。

7、什么是社会问题以及特点,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概念:

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特点:

第一,客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是指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其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却不能彻底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主观性。

社会事实本身不会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力阶层就社会事实做出社会反应以后,社会事实才能形成为社会问题。

第三,社会性。

社会问题的社会性可以表现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社会性、社会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的社会性、社会问题后果的社会性、社会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的社会性、社会问题后果的社会性、社会问题责任的社会性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方法和过程的社会性等方面。

第四,过程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也由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评判标准不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会存在特定的社会问题。

积极作用:

第一,社会政策能及时地回应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的挑战,就是说,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国家或政府能够在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采取社会政策措施积极地干预社会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从社会政策的过程来看,最初的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政策模型的选择,随后的决策、实施以及评估和反馈,都有一整套科学的程序,加上公民参与、民主讨论机制的作用,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得到了更有利的保证,从而使社会政策在解决神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政策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被相对地固定下来,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

第四,社会政策是为应对社会问题,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开发新的社会资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保证其有效性。

第五,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政策的主体。

围绕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政策立法,其主体是国家、政府。

及时在服务传递环节上存在着“外包”情况,但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这也是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局限性: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局限性。

社会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或仅仅依靠社会政策又是难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

8、社会政策的主体及其担当的角色和层次,区分制度和补救的模式

社会政策过程是一个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过程,其行动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首先是此类行动的责任者,即为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承担责任的组织、群体或个人。

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社会政策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共行动,它除了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之外,还需要有特定的机构来承担组织行动的任务。

资源提供者,社会政策行动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其中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

作为一项公共行动,社会政策的资源从总体上看是来自社会。

但在具体的社会政策行动过程中,需要社会中各类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政策行动提供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提供者也就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社会政策主体的一部分。

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所有在社会政策框架内以各种方式参与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机构和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担当了社会政策行动主体的任务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责任层次:

各类行动者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所负责任的大小是不同的,并由此在各个国家和各个不同的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主体责任模式。

角色层次:

在参与社会政策行动的各类行动者中,按其所担当角色的重要性差异可将其分为不同的角色层次。

公共行政层次:

由于当代各国社会政策体系一般都是由政府负责规划、组织与协调的,因此从公共行政体系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社区组织等层次的梯次结构。

“制度模式”和“补救模式”:

所谓“制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而“补救模式”则是指首先由其他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

从社会政策主体责任层次的角度看,社会福利的制度模式体现的是以政府为主的责任模式,而补救模式则体现的是其他主体为主的责任模式。

9、社会政策对象及其分类,比较普遍性福利模式和选择性福利模式;什么是弱势群体,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式

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社会政策对象可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

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

所谓“普遍性社会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非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相应的需要。

而“选择性福利模式”则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普遍性福利模式和选择性福利模式各有其利弊。

首先,普遍性福利模式的社会福利对象面宽、操作比较简单、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并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股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

但另一方面,普遍性福利模式因其对象面宽而常常导致福利开支巨大,并且一些人认为普遍性福利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好,因为给并不真正困难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

其次,选择性福利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并且还可以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

弱势群体:

有三层含义:

1.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2.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3.泛指具有某一特征的一类人。

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

1.福利救助,这是帮助他们最基本的方式。

2.提供机会,这是较为积极的救助方式。

3.增能,是更为积极的帮助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去增强他们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10、社会政策的资源形式以及社会政策资源调动的方式?

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

从政府或其它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将这些资源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所谓资金性资源是指直接投入资金,或者投入可以换算成资金的物质;所谓非资金性资源,一般是指不能换算成资金的投入项目,例如志愿者服务等。

社会政策资源调动的方式:

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

1)税收2)专项收费

2.非政府的资源调动方式

1)社会集资2)社会捐赠3)志愿者服务4)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1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以及意义;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并比较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模式并比较之;比较“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含义:

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它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意义:

1.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2.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3.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社会政策中的资金供应模式:

一是需求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

比较:

1.在需求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计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2.优缺点:

需求导向型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满足社会福利的需求,但其缺点则是容易导致财政支出不断膨胀,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并由于税收越来越高而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纳税人的不满。

而预算导向型模式的结果会约束政府社会支出的过度膨胀,但同时又在一些国家带来了福利水平的下降、贫困问题增多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问题。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模式与比较: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共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

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其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能够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

但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病是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高开支和低效率,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能导致降低服务质量。

模式二:

政府补贴供应方。

这种模式政府不负责建设和经营公共服务机构的开支,但可以按照合同向现有的服务机构提供补贴。

优点:

1)节约公共资金的投入。

2)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与机构的表现挂钩,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有利于在各个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这样就有利于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出要求和实施宏观控制。

缺点:

1)需求方(福利受益者)仍然很难处于“服务购买者”的自主地位,并且在政府与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的服务项目中,服务对象往往也没有自主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2)受补贴的服务机构长期与政府打交道后,会形成应付政府检查评估的对策,从而使对机构的约束降低,甚至使来自政府机构的检查评估流于形式。

模式三:

政府补贴需求方。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要方,然后由接受了补贴的需要放自己到市场中去购买所需的服务。

优点:

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对他们来说兼顾了自由与福利,对服务机构来说,则可以促进其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缺点:

1)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仍然会耗费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2)由于消费者掌握信息不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难以正确评估机构的真实情况,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

纯福利模式——优点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

缺点:

1)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2)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3)这种机制还可能受益者福利需求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

准市场模式——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优点:

1)其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2)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这种模式可以使受益者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

缺点:

受益者将会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

第六、七章

1.社会政策决策内容、实质以及决策模式。

(P123—P125)

社会政策决策内容:

指社会政策的指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

1.决策内容之一:

是否采取政策行动;

2.决策内容之二:

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

3.决策内容之三:

福利水平的高低;

4.决策内容之四:

资源调动方式:

5.决策内容之五:

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社会政策的实质:

当社会具有一定需要和出现社会问题时,政府在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和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决定。

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

按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来划分是—集中型决策模式与民主型决策模式,但还出现了一些介于两个极端模式之间的“亚模式”。

1.集中型决策模式与民主型决策模式比较的基础在于:

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民众(包括个人与群体)参与的规模与程度。

民主性决策是指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并且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实质性的影响;相反,集中型决策则是指指定公共政策的权利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广大的人民群众或者难以有效参与,或者虽然参与,但对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不大。

优缺点:

民主决策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它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使公共政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并且得到多数人拥护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将更加顺利;但是缺点是它往往成本高,效率较低,并且不能绝对避免被少数人利用而使公共政策偏离公共目标。

集中决策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而缺点则是在缺乏民众有效参与和监督的情况下,更容易偏离真实的公共目标。

2.亚模式:

1)代议制民主决策模式

2)民主集中型决策模式

3)精英决策模式

2、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确定社会政策议程,即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实质是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即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1、基线调查2、初步方案设计3、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论证:

1、在政治方面需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与现行法律、法规、执政党的主导意识形态有无矛盾。

2、在经济方面的行可行性研究,首先是对一个社会政策方案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评估,并分析政府的财政能力是否能够支持社会政策项目。

其次,还需要对社会政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作出分析。

再有,需要分析实施一项社会政策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分配产生何种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及政治影响。

3、在技术方面则主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需要哪些管理和技术手段,当前社会中的技术水平是否满足其需要,以及采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的成本和效果等等。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1、检验某项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2、发现方案存在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地修改。

3、发现该项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

五、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

1、社会政策的审批:

将经过前面各个阶段而得到的社会政策方案交给最高决策层讨论,以决定是否批准实施。

2、社会政策的发布:

确定社会政策的文本形式;社会政策文本发布的方式。

3.社会政策决策的影响因素,突发事件的作用

影响因素:

一、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

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

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

4、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

二、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1、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

(1)政策的可能性

(2)政策的合理性(3)政策有效(4)政策的可接受性

2、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的主要方面:

(1)经济可行性

(2)政治可行性(3)技术可行性

三、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

1、社会政策信息系统

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3、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4、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

5、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作用:

1)突发事件可以暴露出社会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公众重视这些问题和政府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去解决这些问题。

2)突发事件通常可以暴露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就将有利于提出改革和强化政策体系。

3)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政府往往受到更大的压力要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公众也会比平时更加赞同政府在某一领域中的特殊行动。

4、社会政策的议程以及产生的方式

含义:

狭义:

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