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封闭经济产出决定和宏观政策.docx
《第11讲 封闭经济产出决定和宏观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讲 封闭经济产出决定和宏观政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讲封闭经济产出决定和宏观政策
第11讲封闭经济产出决定和宏观政策
第一节、总需求与IS-LM模型
原理中介绍了几种总需求理论假说以及IS-LM模型基本概念,本讲建立更为严格的IS-LM模型,并推导出总需求函数。
IS方程推导
从封闭经济的总需求支出定义式开始。
QD=C+I+G
C=C[i,(Q-T),(Q-T)f](11-1)
-++
其中[(Q-T)f]表示未来若干期预期可支配收入的贴现值,(Q-T)是现期可支配收入。
I=I(i,MPKE)(11-2)
-+
QD=C[i,(Q-T),(Q-T)f]+I(i,MPKE)+G(11-3)
为写出均衡条件下总需求决定的产出水平,假定消费和需求方程是线性的:
C=c(Q-T)–ai+cF(Q-T)f(11-4a)
I=-bi+dMPKE(11-4b)
上面公式中的c,a,cF,b,d都是取正数的常数。
依据均衡条件QD=Q,并利用线性表达条件解公式(15),得到:
QD=c(QD-T)–ai+cF(Q-T)f-bi+dMPKE+G
QD-cQD=-cT–ai+cF(Q-T)f-bi+dMPKE+G
QD=[1/(1-c)]G-[c/(1-c)]T+[cF/(1-c)](Q-T)f
+[1/(1-c)]dMPKE-[(a+b)/(1-c)]i(11-5)
这是IS方程,表示利率与总需求存在反向关系。
在横轴表示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和纵轴表示利率的坐标系统中,IS方程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IS曲线:
图11—1:
IS曲线
注意几点:
第一、IS曲线中的产出是总需求决定的产出。
第二、IS曲线负斜率的经济含义。
第三、IS曲线移动的经济含义。
图11—2:
移动IS曲线的变量
第四、凯恩斯乘数。
LM方程推导
MD/P=L(i,QD)
-+
假定采取线性形式,有:
MD/P=(-fi+vQ)
其中f和v都是取正值的常数。
假定名义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MS/P=MD/P=(-fi+vQ)
为简便起见,将货币供求下脚标省去,均衡条件表达为:
M/P=(-fi+vQ)(11-6)
把它改写为利率的函数:
i=(v/f)Q-(1/f)(M/P)(11-7)
公式(11-7)是LM方程,图11-3是LM曲线。
图11—3:
LM曲线
注意几点:
第一、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经济含义。
第二、货币供给变动会移动LM曲线。
用IS-LM模型确定总需求
图11-4中,IS和LM线同时表达在一个坐标中,其交点代表的利率和总需求水平组合,满足了公式(11-5)和(11-7)表述的均衡条件。
也就是说,这一组合意味着对产出的总需求水平与消费、投资行为相一致,并且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反过来,其它任意点不满足产出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图11—4:
IS—LM框架中的均衡
推导总需求方程
首先利用IS-LM方程推导总需求方程,然后用图形推导结果。
把公式(17)代入(15),得到:
QD=Φ{cF(Q-T)F-cT+dMPKE+[(a+b)/f]M/P+G}(11-8)
其中Φ=f/[(1-c)f+(a+b)v]
公式(11-8)表明,价格水平与总需求具有非线性反向关系。
教科书勉强利用近似展开法,把M/P写成(M-P),把它代入公式(11-7),再与公式(11-5)合并,得到
QD=Φ{cF(Q-T)F-cT+dMPKE+[(a+b)/f]M-[(a+b)/f]P+G}
(11-9)
其中Φ=f/[(1-c)f+(a+b)v]
仍表明价格水平与总需求具有反向关系,但这一关系是线性的。
公式(11-8)和(11-9)可以表示为一般函数形式:
QD=QD[(Q-T)F,T,MPKE,M,P,G](11-10)
+-++-+
图11-5用图形方式利用IS-LM曲线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其中LM(P0)表示当价格为P0时的LM线,这时IS与LM线交点规定了总需求的QD0;价格上升到P1后,真实货币供给减少,所以LM线向左上方移动到的LM(P1),IS曲线与LM(P1)的新交点规定了新的总需求的QD1,价格变动与总需求变动组合给出了图形下部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线,与上面数学推导结果是一致的。
图11—5、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需求管理政策机制及其影响
政府支出上升对总需求影响
图11—6:
政府支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机制
(a)IS—LM框架
C
(b)总需求曲线
图形上幅中的ΔG[1/(1-c)],它代表了增加政府支出利率不变时的凯恩斯乘数效果。
B点表示在利率不变条件下,这一乘数作用把产品市场均衡的总需求提升到达的水平;与这一乘数效果相对应,总需求曲线应当移动到的QD2。
然而,B点不是货币市场均衡点:
由于货币供给没有上升,产出增加会提升货币需求,货币供不应求会导致利率提升,利率提升是货币需求降低到与货币供给相等水平。
因而均衡点应是C点而不是B点,新的总需求线是QD1而不是的QD2。
政府支出增加会提升总需求,但是总需求提升幅度要小于简单的凯恩斯乘数预测的水平。
原因在于货币市场非均衡状态调节带来的利率提升,会减少某些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
扩张性财政支出对私人支出的这一抑制性影响,称为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
增加货币供给的总需求影响
图11—7、: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
第一、垂直的LM线:
货币需求对利率没有反应,而是完全取决于交易需求。
移动IS线仅仅提升利率水平,对总需求水平没有影响。
充分挤出效应(fullcrowding-out)和古典情形(classicalcase)。
第二、平行的LM线,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无穷大,财政政策完全没有挤出效应,theKeynsianTraporliquiditytrap。
第三、垂直的IS线。
私人支出对于利率没有反应,财政政策免去挤出效应,对总需求能够产生强有力影响,货币政策失去作用。
虽然第二、三种情形的政策含义完全相同:
没有挤出效应因而财政政策作用最大化,货币政策没有作用。
然而,二者原因不同。
一个是由于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无穷大,利率不会因为财政政策发生变动,所以有平行的LM线,挤出效应消失和LM线不能移动。
另一个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变动,但是私人投资对利率没有反应,同样使挤出效应消失,这时货币政策可以移动LM线,但是由于IS线是垂直的,LM线移动不能改变总需求。
需求管理政策对实际产出影响
需求管理政策对实际产出最终影响,取决于总供给曲线形状即产出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古典学派垂直总供给线下,总需求线移动仅提高价格,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
通常凯恩斯学派情形下,总供给线向右上方倾斜,总需求扩大既增加了实际产出也提升了价格水平。
(C)幅极端凯恩斯学派情形下,总供给线是水平线,总需求扩大增加实际产出,价格水平维持不变。
图11—8、财政扩张和均衡的产量与价格
(a)古典场合
(b)基本凯恩斯
学派场合
(c)极端凯恩斯
学派场合
第三节、需求管理政策的另外几个问题
积极干预政策背后基本理念。
质疑稳定政策的四点考虑
第一,供给环境因素约束、
第二,信息可获得性约束
第三,决策者行为因素约束
跨期分析和长短期分析
对稳定政策机制和效果,还可以从跨期和长短期视角分析。
这两方面都具有动态分析性质:
前者强调现在政策对未来经济状态影响,后者强调政策效果实现的时间路径(timepath)。
前面对IS-LM模型讨论一般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分析政策变量改变带来的均衡状态改变即比较静态效果(comparativestatic),本质上仍然是静态分析。
然而,政策变量变动可能改变未来预期收入,从而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因而调节过程可能通过行为主体跨期调节而具有动态含义。
IS-LM模型与总供求模型对政策冲击调节的时间路径。
假定通常的IS-LM曲线以及总供求曲线,假定名义工资在当期固定不变,但是下期对产出缺口作出反应:
w+1=a(Q-Qf)。
初始均衡状态下,A点是均衡点,伴随充分就业产出Qf。
货币供给上升使LM线移动到LM1,IS-LM均衡点改为B点:
利率下降和总需求扩大。
在总供求分析框架中,总需求扩大导致两方面短期结果:
产出上升和价格上升。
由于价格上升,真实货币供给上升小于名义货币上升幅度,因而LM线从LM1回移到LM2,实际的短期均衡点是C点,对应的实际产出是Qt。
图11—13、货币扩张政策的动态效果
(a)IS—LM框架
(b)总需求—总供给框架
这仅仅是短期结果。
由于产出超过了Qf,工资水平会上升,使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
价格进一步上升导致LM线回移到初始的LM线,结果总需求进一步下降。
最终结果是实际产出不变而价格上升——这正是第二讲讨论的长期情形。
图11—14、关键宏观变量调节的时间路径
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经验证据
虽然理论上存在争论,现代市场经济大国的经济管理者——政府通常都会不同程度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调节,这可以作为这类政策通常能够带来一定效果的经验证据。
经济学家还建立复杂的大型计量经济模型(large-scaleeconometricmodel:
LSEM),通过模拟(simulation)手段对这类政策的效果加以检验。
模拟结果通常在较多场合也能够得出与本讲介绍的理论模型分析类似结论。
然而,LSEM受到数据质量、参数估计、结构稳定性等因素制约,对于模型分析结果也不能过于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