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30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docx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824人。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

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总结了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周扬总结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

大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周扬刚开始宣读报告就用斩钉截铁的口气宣布: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

座谈会,毛泽东作了总结讲话。

一、《讲话》的主要内容:

1.文艺的性质:

文武两条战线。

2.中心问题:

为群众、如何为群众

为谁:

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

如何服务: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普及与提高;歌颂和暴露。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具体内容是: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

到了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诗歌:

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

海默《洞箫横吹》

二、人道主义

小说:

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戏剧: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革命样板戏:

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以诗为文”

《雪浪花》赏析

1、老泰山形象分析

形象:

侧面烘托(虚写)——勤劳热心;

正面描写(实写)——显出他饱经风霜、朴实豪爽;

今昔对比的描述(虚实相间)——歌颂新生活的美好。

外貌:

高大结实,一把花白的胡子,眉目神气,显得清朗、深沉;外表看起来只有60岁,事实已70岁。

开朗、热情,乐于助人;见识广,人生经验丰富;多才多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毅不屈;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

2、主题思想:

《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

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

3、艺术特色:

(1)浓郁的诗情画意。

少女戏水的情景。

(2)工于“诗艺”,言意洒脱。

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剪栽炼字。

(3)善于“升华”,卒章显志。

从“一朵浪花”到“无数浪花”。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香山红叶》写几位游人去香山看红叶时而未得,却见到了比红叶更可贵的在人生历程中饱经风雨的老向导。

《泰山极顶》写几位游人去登泰山看日出而未得,却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从而歌颂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海市》写作者回故乡去寻找儿时曾经见过的海市,可是海市不出来,于是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人间海市--长山列岛。

《荔枝蜜》借蜜蜂赞扬农民的辛勤劳动。

《雪浪花》赞扬老泰山身上那股雪浪一样"心齐,又有耐性"的精神。

2)注重诗境的创造。

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3)结构精巧。

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

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神秘精巧、引人人胜。

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缀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局限:

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艺术表现有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杨朔散文是瑕瑜互见的。

其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局限;像《泰山极顶》等作品因歌颂"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而留有"左"的印痕。

《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一些散文,因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和卒章显志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则留有雷同化的倾向和求工的斧迹。

象征比附的模式化亦成为他散文创作的定势。

总之,这些艺术上的缺陷均来源于作家思想观念的偏颇,其根源还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

秦牧的散文

秦牧: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以散文著称于文坛。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

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

如《土地》。

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

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不足:

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缺乏抒情性。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历史影响:

其一,使政治艺术化或魅力化:

政治借用文学名义,盗用文学的资源来上演喜剧,这本身是中国政治/文学的奇怪的双簧剧。

其二,对文学祛魅化:

人民群众(工农兵大众)转换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再有任何精英主义的痕迹,没有教育与文化冶炼的痕迹,文学艺术不再是高于日常性的某个阶层所属物,而是普遍大众随时即兴的口语化表达。

政治抒情诗:

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

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

50年代写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和抒情诗《望星空》。

60年代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形成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创作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⑴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他写了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

这些诗感情热烈豪迈,以“阶梯式”的形式表现斗争、建设、进军的主题,倾吐着澎湃的激情,以政论家的头脑和战土的姿态鼓舞人民投入火热的斗争。

但在艺术方面却不够成熟,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

⑵1957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

他在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这一缺陷的同时,开始向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的题材挺进,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

有三类创作代表这一时期的成就:

一类是为配合政治工作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包括“致青年公民”组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7首诗)和《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这些站在时代的政治高度和“大我”立场、抒发共产主义浪漫豪情、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体”写成的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使郭小川名声鹊起。

另一类是由于较多表现诗人的个人化情感受到批评的抒情诗,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数作品。

这些作品一发表,立刻招致激烈的政治性责难,《望星空》更被指责为“主导的东西,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东西”。

还有一类是同样引起争议并遭批评的4篇叙事诗,包括《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有时被称为“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这些叙事诗不仅在内容上对生活作了具有深度的思考,同时在形式上也表现出刻意探索的努力。

郭小川在50年代末期,创作了一批叙事诗,写于1957年的三首是《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1979年才得以发表)。

写于1959年的两首是《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五首叙事诗中的三首《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和《严厉的爱》的构思大致是一个整体,都是以战争年代为背景,以女性为主人公,写女性的情感经历。

⑶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他开创了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两种抒情体式“新辞赋体”和“新散曲体”,代表性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等。

此时的抒情诗,似乎又恢复到统一于“时代大我”的情感模式当中,不过由于艺术上的成熟,时代的豪情通过较为个人化的有节制的表达,显得蕴藉深厚。

⑷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个阶段。

这时,诗人受到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