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5107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docx

传播学讲稿第七章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了解大众传播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理解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几种经典学说。

[导入语]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

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

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

和娱乐的提供者。

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

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本质

的出发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什么是大众传播?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

报纸、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

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

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并不能帮助我们把握

大众传播的实质。

换句话说,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我们还必

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这里试举几例:

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

过机械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

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

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

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音声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

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state—regulated)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为这个概念所做的定义既有类似之处.又

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就大众传播活动的主体而言,第一个定义将它表述为“职

业工作者(记者、编辑)”,第二个定义表述为‘‘特定的社会集团”,第三个定义

则表述为“媒介组织”。

我们认为,将大众传播看做是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

的信息活动过于狭窄,也不能反映大众传播的本质,而把它看做是社会集团的活

动也过于宽泛。

相比较而言,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第三个定义将大众传播

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

不可能概括它的全部特征。

车这里,我们结合本教材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如

下界定: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

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哪些重要特点

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把握: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这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

在西方国家,媒介组织以公共法人和企业法人形态为主;在我国,则以采取企业经营方式的公有制事业机构形态为主。

这个特点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合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高速轮转机的发明使报刊等印刷物的大量出版成为现实,电子通信技术使广播、电视成为远距离大量传输信息的媒介。

现在,激光排版、电脑编辑、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等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大众传播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并使它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众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

有的“一般人”。

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

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

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

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

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不同.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

意义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社会的思

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内容。

信息与上述这些内容是分不开的。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说它单

向性强,并不是说大众传播没有任何互动机制,而是说这种机制较弱。

例如,受众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媒介信息进行反馈,但这种反馈大多是

事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

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

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这个特点是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英国学者J.科纳等指出,大众传播“是通过大型组织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出来的,这种生产组织的政策和职业规范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结构之中”;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认为,大众传播是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见前面第三个定义)进行的。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大众传播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的。

理解上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认识和把握大众传播这一复杂社会现象

的重要的钥匙,也是我们理解本书以后各章内容的基本线索。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从以上对大众传播基本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

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能呢?

让我们来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

尔。

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

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

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

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

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是执

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

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

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上述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

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

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R.赖特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

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

“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

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在这里,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

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

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都是有

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

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

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

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

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

应的,也有一些学者将之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一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

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等。

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

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

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

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

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施拉姆认为:

“采用机械的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成就的一件事,就是在世界上参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宏大的知识产业。

”这就是说,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所证实。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

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或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

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

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拉氏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

它的公开性。

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

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

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

的行列中去。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

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

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他们在

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

他们有

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

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

“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从以上介绍和论述可以看出,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

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

能。

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研究

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地防

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传播诞生于什么时代?

它的标志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

的看法。

根据施拉姆的观点,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施拉姆把这个日子称为“庆祝大众传播开始的日子”。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并不确切,因为古登堡的印刷术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即我们在定义中所界定的大众传播)的诞生,却是近四百年以后的事情,确切地说,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大众传播

诞生以前,人类经过了以口语和手抄文字传播为主的漫长时代。

手抄传播效率

低、规模小、成本高。

中国雕版和活字印刷术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带有了“批

量”性质,但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的水平上。

15世纪40年代,古登堡在

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的金属活字和印刷机,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

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毫无疑问,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已经在社会变革和

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是,据此断定当时的报刊

已经成了大众传播媒介,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我们知道,报刊诞生以后经历过政

党或政论报刊时期,这些报刊的内容以政论为主,其发行对象主要是政治组织的

成员和受其影响的部分群众,且发行量大都在数千份以下,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

意义上的大众传媒。

就订阅费而言,据记载,当时此类报刊的年订费在5美元至

10美元,而一般工人的周工资只有8美元,这个负担也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承受

的。

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件是“人人

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

《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还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

众的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

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美国为例,1900年日报总发行量达到1510万份,平均每户订报量接近1份;1910年总发行量达到242l万份,平均每户1.36份,达到饱和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

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

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换句话

说,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

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我们之所以把大众传播时代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还有一个重

要的理由,这就是电子媒介的出现。

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此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信网络。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

影的发展非常迅速,自1895年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以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

里.就由“一个新奇的玩意”进化成了一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

据统计,在

1911年,纽约的电影院已经有400家,每周观众人数达到150万人,其中工人

阶层所占的比例为72%。

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

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

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

制之下。

1920年11月,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获得了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

营业执照,开始播放新闻、音乐、讲话,转播体育比赛实况等节目,这标志着商

业广播的开始。

到了40年代,美国的家庭收音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

二次

大战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

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早在60年代中期,

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就把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

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认为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

一”。

从电视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言,林格斯的这个评价并不过

分。

电视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实验播放阶段的。

192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WGY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1938年在美国已有17座实验台播出电视节目;1941年,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

虽然二次大战使电视机和电视设备的生产一度停顿,但战后的大发展使得电视迅速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大众传媒。

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曾经这样描述了电视所带来的宏大的社会景观:

“电

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它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也是如此。

从50年代起,电视由于报道新闻事件而拥有大量观众。

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就职时,约摸有6000

万人看到了他。

……1962年,约翰·格伦的第一次环绕地球轨道飞行吸引了l亿3500万人凑近着电视看。

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的消息传来时,纽约市电

视观众从该市人口的30%激增到70%,而在全国为之默哀的葬礼举行的几分钟

里,观众达到了93%。

1969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实况转播被发回到地

球上时由1亿2500万人收看了这一登峰造极的广播,而据估计,由卫星网带给

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有5亿。

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

响。

电视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媒介特性;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

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

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者。

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

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末,电视的发展经历了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的变革过程,每一次发展都大大加强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

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

(2)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高;(3)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4)卫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使电视传播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时代。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信息结构

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内容包罗万象。

从信息形式上看,大众传播内容主要是由新闻、言论、知识、文艺和广告等几类信息构成的。

如现在的电视台就分门别类地推出不同内容的频道,如经济、文化、教育、电影、音乐等。

要了解大众传

播的内容,就必须了解大众传播的信息结构。

一、告知性传播:

新闻传播

新闻的概念按《辞海》重新修订本的解释为“对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新闻的内核是新近发生或新近变动的事实,即关于事物当前状态的最新信息,新闻的外壳是符号序列,包括消息、通讯、速写、特写、综述、图片或画面等文体形式。

新闻传播是新闻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信息并使之在社会上传播的社会过程。

新闻所报道的是“事实”,但新闻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经过传播者选择、加工和传播的“报道”,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表达的统一体。

新闻传播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新闻,传播新闻,接受新闻。

新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信息。

采集并向受众传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这是大众传媒工作者的天职。

而受众则总是存在着了解新闻信息的心理需求。

以上两点的结合,是新闻有效传播的基础。

新闻通常是以新闻的特征或者“新闻价值”来加以判断的,是记者、编辑和新闻机构在采访、写稿、选稿和编发过程中筛选事实时所用的尺度,也就是衡量事实值不值得报道的标准。

具体地讲,新闻特征或者说新闻价值包括以下内容:

1.新鲜性。

任何新闻都是现实社会中一切新近变动的事实,是紧跟着事物

本身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传播的及时性信息。

西方新闻界认为,最没有生命的

新闻莫过于几个小时以前发生的“事件”。

2.重要性。

新近发生的事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得到传播,大众传媒关注

的是社会中重要信息的传播。

3接近性。

人们不但要了解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事实,而且希

望了解他们周围发生的变化,因为这类事件往往与他们现实生活有直接关系。

越接近事件发生的地点,该事件就越有新闻价值。

4.奇异性或趣味性。

奇异性就是事件突破常规,表现出罕见的独特性和奇

异色彩。

纽约《太阳报》的约翰·博格特早在1880年曾说,“狗咬人不算新闻,因为这种事太常见了,但人咬狗就是新闻了”①。

具有奇异性的事实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人们生活的情趣,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趣味性。

大众新闻传播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传者和媒介向受者传播新闻信息

和其他有关信息,传播渠道一路畅通无阻,受众对此不仅已经接收到而且乐于接

受,受众认定信息内容有价值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在传播

过程中,传者和受众凭借媒介这样一个中介而互相契合,从而达到了新闻信息传

播的最高境界。

第二类,传播渠道畅通,即受众接收到了传者和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但

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对这些新闻信息并不认同和接受。

受众对新闻信息不认同、

不接受,原因较为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受众的是非判断和价

值判断与传者、媒介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由此产

生了观念上的抵牾。

其结果是,或者受众受传者和媒介的影响改变原先的态度,

或者受众始终坚持原有的态度,将传者和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拒之于门外。

后一种结果无疑属于无效传播。

二是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与受众乐于接受的方

式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对于传者和受众来说,为了实现新闻信息的有

效传播,就应当努力寻找使新闻信息进入受众心灵空间的通道。

第三类,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新闻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未能传

达到目标受众那里。

受众并没有接收到传者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