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343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docx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

林甸县农业发展战略

一、未来几年农业发展构想

全县“三农”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更加奋发有为地发展现代农业。

未来几年,我县农业工作要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粮食稳产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未来几年农业发展目标

未来几年,全县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棚室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

具体发展指标为:

——农产品供给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近期新开发水田15万亩,远期新开发水田50万亩,水田总面积达到6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棚室发展到4万栋,棚室果蔬总产量达到6亿斤,实现产值32亿元;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

——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畜牧业收入比重,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0%,全县实现奶牛存栏18万头,生猪饲养量170万头,家禽饲养量850万只,其中大鹅300万只。

实现鲜奶70万吨,牧业产值2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5%和55.6%。

全县计划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50个,其中:

年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小区(场)30个,年存栏500头以上奶牛小区(场)20个,年存栏1000头以上奶牛小区(场)10个。

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重点种植瓜菜、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尽快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产业格局。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10亿元,建设“七大工程”,形成“六大体系”,全面实施“五龙治水”方略,彻底根治“四大水患问题”。

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万千瓦,农业机械达到32687台(套),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5%。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2.3万户,流转土地60万亩。

——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转移农业劳动力年均增长0.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有20%以上的贫困户进入富裕户行列,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化肥、农药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规划工程造林面积6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林木绿化率15%。

三、未来几年推进农业发展措施

未来几年,着力从五个主要方面入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建设主产区、提高单产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产粮大县地位不动摇。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统筹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亩以上。

落实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快耕作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复种指数,积极治理盐碱地,利用盐碱地种植水稻,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

2、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旱改水”为主要途径,扩大优质粳稻生产,在乌裕尔河流域和引嫩灌区,把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好的三合乡、四合乡、东兴乡、宏伟乡、四季青镇建设成为高产水稻产业带,建成品牌粳米生产基地,推进产加销一体发展,进一步叫响“鹤鸣湖”“绿鑫源”“恒坤”“稻香泉”等优质稻米品牌。

全面提升百万亩产业带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水利、农机等设施的基础上,沿G10国道的四季青镇、林甸镇、红旗镇、三合乡辐射建带,建设成百万亩玉米优势产业带,产业带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加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全程标准化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低水分的玉米新品种,扩大饲用等专用玉米生产。

积极发展高油、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扩大脱毒马铃薯种薯供给能力,满足市场消费、加工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3、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推动项目、资金、科技等进一步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在全县范围内创建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集聚配置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提高集约化水平,壮大主导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4、提高单产水平。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基础产出能力。

加快引进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应用面积。

大规模整乡、整县开展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强化行政与技术结合、科研与推广结合、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促进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推动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与东北农业大学等高等技术院校开展合作,建立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农田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建设“七大工程”,即防洪减灾工程、水田开发工程、粮食产能工程、生态供水工程、涝区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水土保持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抓住机遇,争取补贴资金,加大农机项目的策划、申报和管理力度,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制度。

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4、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制定完善应对各种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农民收入减损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强化救灾物资和技术储备,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特点和救灾需要,及时提供资金、设施保障,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切实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

以道路、农防、村屯和盐碱地治理为主攻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和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实现屯、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治理达到90%以上,农田林网化率95%,村屯绿化率95%,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0.11立方米。

  (三)完善和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

2、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支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户、专业村。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市场、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实现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动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4、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

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

鼓励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

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人才队伍。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支持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等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利益关系,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

(四)加快棚室经济发展步伐。

加快棚室建设步伐,完成三年建设40000栋棚室目标,创建设施蔬菜生产大县。

1、出台政策,促进棚室建设。

出台棚室建设用地政策、棚室建设资金政策、棚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棚室信贷投入政策,调动农民建设棚室积极性,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突出特色,发展棚室生产。

在发展棚室蔬菜生产上,根据不同生产基础和地理位置,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为轴心,明确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千方百计增加蔬菜生产面积,扩大温室、大棚蔬菜生产规模,抓好茄果类、叶菜类、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有选择地发展耐储、耐运输的名优特稀蔬菜,稳步增加高档蔬菜种植面积,推进花卉、稀有树木、绿化苗木等园艺作物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打造棚室生产亮点和精品工程。

要科学安排生产,每个棚室园区必须建设育苗中心或专门的育秧棚室,提前育苗,育壮苗,为移栽做好准备。

要重点发展一区一品,以园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每个园区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打上本地烙印,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棚室园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强化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设施蔬菜生产是高度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快速发展需要完备的技术支撑。

棚室经营比传统农业要求技术含量高,生产者必须懂技术、会管理,才能保证产量和效益,要加实用人才强培训,加强与东北农大、八一农垦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更多人掌握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要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和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科技服务热线”等形式,加强蔬菜设施工程技术培训,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按照标准设计、制造和施工,切实提高设施建造的标准化水平。

全面启动蔬菜、果树、食用菌等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广优良品种、生态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和效益水平,示范带动全县棚室生产向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转变。

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重点推广棚室综合高效栽培模式、多功能防雾滴棚膜、膜下暗灌(滴灌)、平衡施肥、防虫网阻隔、连作障碍防治、机械化作业、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优质高产潜力,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竞争力。

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切实提高设施蔬菜品种自主创新和良种繁育能力,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提高优质蔬菜种苗应急供应能力。

3、提升标准,发挥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且绿色无公害蔬菜其价值往往是普通蔬菜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所以,抓好标准生产,提高果菜安全水平,创新蔬菜品牌,是保证设施蔬菜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路。

各乡镇要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菜农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注册商标,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扩大蔬菜的影响力、竞争力,叫响温泉果菜品牌。

统一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识,按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把我县的蔬菜打造成全国的“放心菜”,打造知名放心品牌。

加大执法和监测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抓好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执法,严把关口,避免假冒伪劣农资投入到棚室生产。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检测项目,加强棚室果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5、培育市场,搞好产销衔接。

深入开展农业项目招商,积极引进果蔬保鲜、加工、流通、销售等战略龙头企业,强化分拣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速冻保鲜、储藏运输等服务配套。

完善棚室蔬菜销售网点,开辟网上通道,探索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舆论宣传,开辟供求窗口,及时发布供求信息,逐步实现农产品网上推介和营销。

加快推进果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依托四季青镇温泉果菜基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抓好储存环节,新鲜蔬菜的储存能力直接影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抓好棚室地下储窖、集散中心和龙头企业储存库房建设,尽量延长蔬菜销售时限,以便恰当把握销售时机。

完善流通环节,要形成通畅的销售网络,通过规划建设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及时捕捉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外阜市场等多种方式,保证产出的蔬菜及时销售,促进棚室经济健康运营。

重点培育一批蔬菜经营大户,逐步向公司化、法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蔬菜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完善“经纪活农”机制。

加强对蔬菜经纪人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诚信经营水平,切实解决农民蔬菜“销售难”问题。

6、加强合作,创新发展机制。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设施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在棚室园区,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联合建立生产合作社,重点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蔬菜示范社。

合作社要按照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章程和财务、会员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全心全意为全体会员提供技术、信息等非营利性服务。

通过组建设施蔬菜合作组织,吸引农民加入,农民出资入股,以合作组织的形式建设和经营棚室,由合作组织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签订订单、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农户分散管理,形成统分结合的管理经营模式。

合作社针对市场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收购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策略,实现棚室产品的效益最大化。

(五)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打造奶牛优质基地。

一是抓种源,提高单产水平。

引进使用奶牛优质进口冻精,实行科学选种选配,改良提纯奶牛品质和性能,从2012年开始,全县全面推广使用优质进口冻精。

计划利用3—4个世代的改良,实现全县奶牛群体遗传品质优化升级,生产性能显著提高,规模小区(牧场)奶牛核心群单产达7吨以上,打造全国优质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加大信贷投入,保证外购奶牛需要。

农贷资金重点倾斜畜牧业,保证养殖户发展奶牛生产需要。

三是突出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

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多元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变,

2、加快饲草饲料供给能力。

一是全面普及应用青黄贮饲料。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饲草和秸秆等粗饲料,扩大青贮种植面积,对种植青贮饲料的,将种子、收割机及青贮窖等纳入政策补贴范围。

保证1头产奶牛1亩青贮,优质高产奶牛饲喂量达6吨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苜蓿种植。

到2015年,苜蓿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三是加快退化草场的改良建设。

通过综合措施改良草原,提高牧草产量。

由亩产草量平均75公斤,提高一倍达到150公斤,亩效益增加一倍。

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奶站建设和管理。

在对现有奶站收购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奶源管理长效监管,进一步规范养殖、经营、加工行为,兼顾站户企三方利益。

通过采取对奶站进有效整合、专项整治、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养奶牛户效益最大化。

二是建设标准化繁育站。

到2015年,繁育站(点)总量达到100个,全部实现标准化。

加大优质进口冻精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奶牛良种化的目标。

三是建设标准化兽医室。

到2015年全县兽医室总量达到160处,全部达到乡村兽医管理规范要求。

4、开发粪污资源处理和利用。

规模养殖场或小区采取粪尿分离处理工艺,粪便人工清理,尿液和污水管道排放。

同时,通过生产有机肥料、沼气等方式使奶牛养殖场的养殖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

力争使奶牛养殖场零排放、无公害、资源化利用比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80%以上,为农村各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示范和表率。

专业村屯和散养户采取粪便集中堆放,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