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3933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ocx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第一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第二节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主张

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我们主要分析存在主义哲学。

(一)存在主义哲学——存在本体论

1、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原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存在”。

2、存在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荒诞的。

他们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故被称作人本主义;但他们所说的人的存在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的或社会的人的存在,而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故它又是一种唯心主义。

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唯心主义,他们和传统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不同,他们所强调的人的意识不是那种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或感受,它是非理性的。

这种非理性的体验或感受不同于传统唯心主义的那种普遍的、绝对的精神,它只属于个人。

因此存在主义的“存在”是指一种非理性的个人的纯粹意识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所以,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所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即完全抹杀了必然性的存在)

(二)存在主义哲学——认识论

1、在认识论问题上,存在主义哲学有其独特性,即认识论与本体论是直接统一的。

存在主义的作为世界之本体的“存在”,同时,也就是认识的主体;他们所强调的“存在”,具有的、非理性的个人意识的特征,同时也就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的形式;个人体验怎样,他的世界也就怎样。

2、存在主义的认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但和传统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同,它所注重的不是逻辑推理、理性思维,而是非理性的体验和感受。

是一种把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紧密结合起来的哲学。

尤其是非理性主义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认识观上。

3、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表现在,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非理性的、杂乱的、盲目的、险恶的力量的体现,它认为这种不可克服的、非理性的力量在统治着人,社会过程不是被客观物质要求所决定,而是被种种非理性力量所决定,因而社会存在无意义,历史过程无前途。

同时,也表现在它强调情绪感受这一基本特征上。

他们认为,存在是某种不合理的,不可捉摸的,非理性的东西,而且是只有直觉才能想象的某种非物质的存在。

所以,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自我反思着的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却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感知、思维,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三)存在主义哲学——真理观:

存在主义的认识观决定了他们把主观性、把表现为人的情绪,感受,情感的那种不可言传的意识、个人主观性,看作是真理的最可靠的见证,在他们看来:

1、所谓真理,并不是人们借助自然科学、客观方法所获致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热情探索的产物,是指个人自己的有关现实

2、一个人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经验才能真正认识现实,接近真理,只有通过个人存在的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东西。

要是企图对人类及其问题进行非个人的客观思考,这只能是一种对现实的歪曲。

3、任何一个人认识真理的程度总是与他的感受性和所受痛苦相适应,因为一切真理都是有关“存在”的真理,这就总免不了有风险,掌握真理的程度,依赖于生活感受的深度。

4、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存在着的个人,所以没有任何人性一般的范畴能够恰如其分地解释一个人自己的经验的事实。

(经验、存在都是个体的,不具有一般性)

(四)存在主义哲学——自由观

1、“存在在先于本质”

“存在在先于本质”的含义,萨特在自已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有过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声,后来才说明自身。

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仅是他自己的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

存在主义认为,人先存在着,然后才试图给自己下定义。

人是无缘无故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偶然的,所以人的本质也不是预先给定的。

人的本质,也就是人将要成为什么样子,要由他自己负责,由他自己选择。

如果人放弃了自己的主观性,让别人替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这也是一种选择。

归根到底,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萨特把人描述为至高无上的,只有他自己才可以回答他自己的问题并对他的行为负责。

萨特说“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夫,英雄是自己造成英雄”。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2、人的自由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选择和行动。

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选择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

(1)实在是人的自我选择

存在主义者强调个人的存在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依据。

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不通过人对这些事物的关系的考察,这些事物就毫无意义。

无论自然物质、工具或科学规律,它们的存在、功用或真理性,都是由于人的存在才得到揭示、说明或证明的。

人以外世界的存在依据于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其它存在是第二性的。

然而,人的存在首先是由于人的主观性,说到底,人以外的世界乃是个人主观的经验的存在。

没有人的主观性,没有个人的经验,实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统一性。

所以,实在乃是人的实在。

(2)真理是个人的选择

存在主义者认为选择同行动是互相联系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就是行动,就是决定做什么事情。

然而,选择的意义不限于此,在存在主义者看来,选择还包括决定相信什么,也就是说,决定将什么当作真理加以接受。

所以,选择的自由还包括选择真理的自由,每个人都是判断真伪这个认识论最高法院的法官。

把真理看作是个人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存在主义者不承认有一般的真理。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无论是感觉、知觉,科学的证明,还是逻辑的证明、直觉,所有知识的真伪,最终必须由个人作出判断,主观性即真理,在我为真者即真理。

(3)价值存在于选择之中

在价值的领域里,存在主义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它存在于个人的选择之中。

他们认为,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着绝对的价值,那就意味着我们放弃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这样,我们将失去选择的能力,失去我们自己,失去我们的价值。

在价值的领域里,任何有关绝对价值的说法都将有损于人性和人的选择的自由,都意味着放弃人的道德自主性。

他们坚持认为,无论上帝还是社会,都不能给我们规定价值,价值由我们的选择组成。

上帝、社会可能会坚持某种东西,但这并意味着我们必须服从,如果人放弃自己的选择,那将成为另一种低级的存在,一种等同于动物的存在。

即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不存在任何对个人有指导作用或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个人的选择就是最高的价值,至于个人具体选择什么,那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你的选择是不是自由的,主观的。

(4)责任

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将要成为的样子负责,而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因为当我在自由选择、塑造自己的形象时,也是在选择和塑造人的形象。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既然人有绝对的选择的自由,这就意味着人没有理由不选择,即使你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顺从外在的权威或势力,这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绝对的选择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负责。

存在主义者认为,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独立无依。

唯一能决定他的是他的主观性,他必须对自己的主观性和自由选择负责。

他不仅要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伪,还要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间做出选择。

所以,当一个人争得自己的绝对自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时,他就会产生焦虑、苦恼,甚至恐惧和绝望。

所以,焦虑、苦恼等是人意识到自己责任的一种表现,也是自由选择无法回避的一方面,只有通过对这些状态的体验,人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二战期间,萨特宣扬存在主义的自由观,用以强调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针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为人的生存大声呐喊,同时,强调人们自己要对世界的状况负责,声讨那些借口环境恶劣,无法反抗而逃避法西斯的责任,甚至随波逐流地充当叛徒的行径。

由于存在主义自由观曾被萨特用来反映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抗议被异化受奴役的处境,力图摆脱外部力量的摆布,而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因此,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五)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存在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哲学。

1、在集体中、社会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强调个人要对一切价值原则,道德标准做出自己的选择,萨特还强调个人要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认为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存在而不至于沉沦于芸芸众生之中,变成物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只注重个体的自由、个人的创造性、自我的设计,根本不顾及客观条件。

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它把个人看作是独立于社会的孤立的封闭体系,而把社会看作是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冲突的关系。

因此一旦当个人面对现实,触及到客观条件时,它们便把环境,社会,集体,他人等统统视为自我实现,个人存在的障碍而予以否定。

因而存在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他人,对人类的不信任的情绪。

2、二战结束后,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也发生的转变,承认每个人都有主观性的存在,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奋斗目标,相互之间必然发生碰撞,在碰撞中,每个人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为了保证个人的自由目的的实现,个人在进行自由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他人的自由问题。

换言之,考虑他人的自由,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自由,所以,自己同他人最终还是对立的。

存在主义把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不可避免地导致敌视一切社会的无政府主义和绝对个人主义。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主张

一、教育目的论

(一)对传统教育目的的批判

1、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存在主义者批判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教育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意义都归结为理性。

他们认为理性占主导的教育目的。

而理性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抽象性。

这忽视了人的主观性,抹煞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

2、批评传统教育的工具化倾向

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

导致了教师和学生的异化,这种异化的学校教育现实,使课程和教学成为培养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工具。

这样,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权力就减少了,教学目的就完全被工具化了。

(二)论述教育目的

1、他们提倡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2、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应当培养学生:

①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的态度就是指不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自欺欺人.要使学生具备真诚的态度,除了教师必须做一个真诚的人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在需要道德勇气的情境里坚持自己的信念.②选择和决定.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拥有比他们所知道的多得多的选择的余地.③培养学生责任感.自由意味着选择,其中包括了人的责任。

教育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绝对自由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要敦促学生对自己的哪怕是漫不经心的选择负责。

而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环境、家庭和他人。

④加强死亡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死来检查自己的活的质量。

“今天要像你明天就死去的活着。

二、教育方法论、

(一)苏格拉底式的教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或传授某些东西,或者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什么,或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以某种外在的东西为定向,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个人存在。

应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既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和选择,使用这种方法,学生所学到的是经他亲自断定为真实的东西。

(二)个别化教学

存在主义认为传统的统一的、非个人化的教学,造成了人的异化。

因此,它主张:

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进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整齐划一;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业成绩的要求。

存在主义认为即使进行集体教学,那么它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个人,使个人利用集体来取得个人的自我实现。

(三)创造性活动

存在主义认为,游戏、绘画、艺术、创造等创造性活动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在创造性活动里,个人可以毫无顾虑地发挥他的选择的能力,并且他的活动是自由的、主动的。

在存在主义看来,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具有的。

创造力来自渴求、好奇、想象。

所以,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想入非非,运用限制的手段不能造就有创造才能的学生。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游戏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它最能启发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

除了游戏外,诸如绘画、泥塑等艺术活动也有很大的价值。

(四)重视“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过去的传统的教育认为,教育是造就与成长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教育形式,而忽视了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较为突出地表现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为转机充分暴露出来的“时代危机”的特点,强调非连续性教学。

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必然性。

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危机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面对危机的勇气和克服危机的顽强品质,从而使他们战胜危机。

三、教学内容

(一)理想的教材

1、活动性课程

2、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依据

3、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由完全的自由

4、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依据

5、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距

(二)重视人文学科

存在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同人的存在有着本质的联系,人文学科涉及的主要论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的悲喜剧。

“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

”在他们看来,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关于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方面的科目。

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由于它们的客观性及非人格话,与人的主观存在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不应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

(四)科学合理的知识观

(五)重视活动课程

四、师生关系

(一)教师作用

1、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能自由的去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2、激励学生去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作为一个人,也要维护自己的选择,承担选择的责任

(二)学生地位

1、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

2、教育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作为选择者存在的

3、学生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承担选择的责任却是不可避免的

(三)师生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主体、两个自由人之间的关系

2、师生的对话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五、教学评价

1、人性化2、个性化3、过程性4、发展性

 

第三节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评价

一、对其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哲学的评价

(一)在本体论上,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作为存在主义这一哲学“第一原理”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旨在反对以柏拉图、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柏拉图、黑格尔把理念、绝对观念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固然是错误的,但存在主义把个人的存在看作是先于本质的存在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本质和存在的关系不是像存在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绝对隔离对立的,他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无法分辨孰先孰后。

此外,存在主义之所谓人的存在并非指现实的人的存在,而是指被歪曲的神秘化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存在,指人的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意识的存在,并且把它们同引起人的心理意识的人的社会存在和现实存在对立起来,从而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

(二)在认识论上,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荒诞的,人以外世界的存在以个人的存在、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为依据,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存在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产物,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把意识作为万物本原及其存在之根据,认为没有个人和个人意识的存在就没有一切,个人的存在乃是外部存在的最终依据,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同样在真理观上,存在主义否认真理是客观的,把真理看作是主观的选择,把检验真理的标准归于个人的主观性。

“在我为真者即真理”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三)在伦理观上,表现了强烈的非道德主义倾向。

存在主义把个人的选择作为个人存在的方式,并且用个人存在的意义来说明个人道德选择的必要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关键是在于有没有个人的选择,至于个人选择了什么,在他们眼里无足轻重。

存在主义者把个人道德自主性归结为个人自由选择,而个人的选择无需任何标准,无需任何道德规范,这很可能成为极端个人主义者自私自利和反社会行为的借口。

总之,存在主义哲学极端强调个人的主观性,认为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意义都取决于个人的主观选择,这种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乃是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表现。

这种具有强烈反理性主义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二、对其教育观点的评论

(一)特点与贡献

1、揭露传统教育对人的工具化、物化——即人格异化作用;

它针对传统教育重物不重人、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用主义的工具论现象,提出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能够促进人们顺利地投入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

它要求教育能够为每一个人的自由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机会,这实际上表明存在教育哲学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于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看到了传统教育偏重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轻视教育对个体的人的作用。

存在主义者批判理性和科学客观性所造成的教育的“非人性化”和“非个人化”。

他们对传统教育采用工厂加工零部件的手段,把人当作没有生命、没有主观性的物加以对待,从而使学生失去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人们注意。

就人们目前可以预见和设想的未来情景来说,学校教育以及学校里的集体教学制度仍然是一个难以抛弃的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的确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

很明显,存在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特别是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本的教育形态。

2、倡导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以及教育过程的气氛问题;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以有利于学生的品格教育。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要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的人际关系并非易事,但是,这种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的观点是应该肯定的。

因为在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实际上也就缺乏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基础。

3、存在主义注重品格教育,倡导人文精神。

从存在主义的道德主张来看,存在主义关心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道德选择以及人的责任感的培养。

品格教育是布贝尔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教的目标不光是教学生认识某些事物或做某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品格。

他提出品格教育的重要条件是取得学生的信任,认为教师诚实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条件。

同时,存在主义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有助于挽救道德危机的局面,强调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最基本的品质,如诚实、信赖、责任心等。

他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不仅包括重视自我责任感,还包括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

4、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式,主张师生之间的“对话”。

存在主义认为,民主的教师从不把个人的目的强加于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民主地制订计划,共同地解决问题。

而且,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方法,使师生之间不断地相互提问,从而促进学生的反省意识,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透彻的理解。

5、重视教育个性化、人性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忽略人的个性发展以及实用主义教育的工具论,提出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强调教育应该促进人们顺利地投入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要求教育能够为每一个人的“自由的、合乎道理的选择提供机会”。

应该看到,这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教育的一种否定。

尽管这种否定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而只是希望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最终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

但是,强调个性发展以及强调教育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无疑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不足与缺陷

1、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悲观主义情调,认为人生中到处都是孤独、烦恼和绝望,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领悟人生的价值。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个人的意识、自我责任和自我选择,要求社会和教育为个人服务,而忽略了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存在主义者过分强调教育对个人绝对自由的尊重和培养,从而忽视了人为社会中的人的社会性一面,对教育的功能做出了极其片面的认识,这实际上是从根本诋毁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固然要重视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和发展,然而,这不是教育应该承担的唯一的任务。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而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是它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社会机构无法取代的作用。

人们很难想象任何不承担社会责任怎样存在下来。

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人文学科的教学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自然学科对于学生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他们只看到了人文学科在学生品格教育中的作用,而未看到自然学科也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其真实性则取决于对个人主观的价值。

反对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反对心智训练,重视以情感和意志为核心的人格培养。

虽然他们也讲创造力,但他们所讲的创造力也无非是非理性主义的知觉。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理性培养的教学,势必不能使人得到健康发展;抛弃了科技和职业教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无从谈起。

4、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强调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的同时,否定了班级授课制(团体教学),片面地认为班级授课制培养的是“成批的头脑”,不仅缺乏个性,而且不可能发展真诚的、自我决定的和友爱的关系。

5、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自由选择行为,自己承担行为后果,实质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采取了放任态度。

它在教育实践上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导致出现“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

存在主义者主张,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是超越了人和规范的一切意识和行动。

就道德范畴来说,存在主义者认为,不存在任何独立于个人之外的道德标准;道德选择没有普遍的价值和道德标准,而是非理智性的、从个人内心情感中突然涌现出来的。

也就是说,存在主义者把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归结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却又否认道德选择的任何客观依据,实际上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倾向。

道德原来就是出于人们自由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或者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而存在主义者把个人的自由选择抬到个人存在方式的高度,进而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为个人毫无根据的选择,这也不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导致出现“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