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391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轮复习指导.docx

第三轮复习指导

三轮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市研讨会好方法好思路

✓多角度梳理整合

✓从对学生输入到学生输出

✓教师准备错题集,学生动手梳理整体和局部的线索

第二部分介绍一些所谓的热点视角的知识梳理

一、“雾霾天气”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1)中国古代“农本”传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人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白渠、大运河等具体位置和朝代),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也造成一些地区(北方)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2)道家(无为)、儒家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2、建国后环境问题:

50-70年代(如“大跃进”导致的环境恶化)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改革开放后是人口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城市化迅猛发展所造成的。

3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

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源范围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人类的能源革命从煤炭、石油进展到利用核能,工业革命也从能源革命向原材料革命、化学革命等诸多方面扩展。

4.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二、中外历史中的改革开放

1.改革问题

(1)中国古代的改革:

①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王安石变法。

(2)古代希腊(雅典)的改革:

①梭伦改革。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

③伯利克里改革。

(3)中国近现代的改革: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新政④新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世界近现代的改革:

●政治改革: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经济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苏俄和苏联改革(新经济政策;战后三人改革),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变革

●文化改革:

宗教改革

●多方面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埃及阿里改革,凯末尔改革

回忆知识,特别是影响

2.开放问题

(1)中国古代的开放:

从主动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被动开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主动开放。

(3)世界近现代的开放:

世界市场的形成到全球化迅猛发展。

时期

特征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新航路开辟,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

 

由各地孤立发展走向各地密切联系

工业文明开始

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文明扩展

以欧美工业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两极格局

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体系化、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

规范化和法制化

对世界市场、战后体系、全球化的评价

三、国际关系

1、以古鉴今,面向世界——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秦汉时期:

中国国力强盛,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明清时期:

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明清政府一方面和外来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另一方面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对外关系转入低谷。

中国也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①反动政府的屈辱外交。

从南京条约到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新中国外交。

扩展:

通过“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2.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到当今多极化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增强

[2013山东东营市一模]29.(16分)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反映着人类进步力量的不断壮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在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后,国际经济关系中仍时有武力征服、商品重炮轰击、彼此兵戎相见。

至于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更是司空见惯。

当时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

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毫无合作可言。

……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世界经济史上风风雨雨的各种教训,使各国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

二次大战后,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球遍地开花,把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1)依据材料指出,二战以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及处理方式。

(6分)

特征:

对抗;(2分)方式:

武力征服、商品轰击、兵戎相见。

(4分)

(2)举出二战后“制度化的经济合作”的主要史实。

(6分)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经济区域一体化;卅界贸易组织建立等。

(6分)

(3)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认识。

(4分)

世界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对抗走向合作;对抗掠夺造成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才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四、“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西汉休养生息、贞观之治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

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4.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

五、社会转型及现代化问题

[2013山东滨州一摸]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

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现象:

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2分)原因:

中国:

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4分)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分)

表现: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1分)相同之处: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2分)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4分)

称呼演变:

夷学——西学——新学。

心理演变:

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4分)

[2013天津和平区一模]

材料二人类文明的显著变化发生在16世纪以后,对此有人写道:

“……在这些世纪里,一个条款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3分)

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彼此隔绝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分)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推动“生机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3分)

政治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进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1分)

经济因素:

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的财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3分)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着过去”到“开眼看世界”。

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分析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变化:

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影响:

政治: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经济: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中国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

思想:

出现了新思潮和维新变法思想,引进自然科学。

生活:

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观念等变化。

(任答3点即给4分)

六、民主法制建设问题

[2013朝阳一模]

内阁是由中世纪英国国王的顾问机构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乔治一世不懂英语,1717年内阁会议由一位资深大臣主持,开创了内政首席大臣主持内阁会议的先例。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唐宁街10号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内阁会议,这是自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以来,英国国王第一次出席内阁会议。

(3)依据材料和所学完成下列表格(6分)

时间

英国内阁的发展历程

18世纪前

内阁是王权统治的工具。

18世纪

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退出内阁。

19世纪中期后

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国王“统而不治”。

某研学小组在“权力与法制”专题研究时,形成了以下主题:

“欧美政体类型比较”“中国宪政历程研究”“国家权力来源的法律依据”“分权制衡的法律保障”。

研究素材列表如下:

序号

素材

1

公元前5世纪罗马《十二铜表法》

2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律》

3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4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9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选择一个主题,列出符合该主题的两个素材的序号(4分);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个新素材,对所选主题加以阐释(8分)。

七、全球化视角下看历史变迁

例:

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了一个整体,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和趋向闭关自守,由传教士和对外贸易的带来的艺术、建筑等国外因素,仅仅丰富了宫廷生活,对社会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在中国,伴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式的衣食住开始渗入到通商口岸地区的国民生活方式中,而开明的地主阶级面对西方的先进科技的巨大冲击,开始了洋务运动,带动了中国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近代化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思想运动不断涌起,在这过程中,体现平等自由的礼仪出现,宣传新思想的报刊业和教育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冷战开始,两极格局阻碍了全球一体化方向的发展,割裂了世界。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中国几乎只能与苏联密切联系,在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经济援助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下,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苏联色彩一度成为热潮。

◆20世纪末,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猛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上与世界接轨,加入世贸等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积极融入了世界经济浪潮,也推动了中国人民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上的巨变。

特别是加快全球化步伐的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山东淄博一模]28.(16分)世界市场是人类历史变化的重要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漫长的16世纪,“世界市场”就已经形成了,正是这个世界市场,构成了19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础。

或者说,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世界经济”,是随后产生的那个西方以“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所驱动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前提。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的发展途径。

当代发展中国家能否重行这一途径?

为什么?

(7分)

途径: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依靠世界市场发展起来。

(2分)判断:

不能;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对外扩张和掠夺基础之上,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市场的主导,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和平发展是时代主流,发展中国家力量弱小,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

(5分。

任答2点理由即可)

材料二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

“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6分)

第一阶段,以国家为主角;以工场手工业为动力(或劳动力推动)。

第二阶段,以公司为主角;以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为动力(或科技推动)。

第三阶段,以个人为主角;以信息技术为动力(或软件推动)。

(6分)

材料三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

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

“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

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大萧条对经济思想、世界经济各有哪些“促进”。

(3分)

经济思想:

国家干预经济盛行(或曰凯恩斯主义)。

(1分)

世界经济: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分)

八、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2013顺义二模]39.(8分)人口问题

1800-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统计表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6

2618

4767

6581

东京

800

——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结合所学分析表格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8分)

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城市的地位更加重要;

欧美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

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均衡;

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2013济南一模]29.(16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备受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英国10万以上城市数量变化图(单位:

个)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现象:

城市化进程加快(或: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的迅速增加)。

(2分)

原因:

工业革命的进行。

(2分)

材料二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

……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娄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

……1875年—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

……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方法。

(6分)

建设廉租房;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6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6分)

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诸如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在顺应城市化潮流的同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做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分)

九、海洋问题

[2013年顺义一模]40.(8分)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热点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

“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

人方以我为争(意为:

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

”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

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中国海防史》(下卷)

根据材料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

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8分)

思想:

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

(任意两点4分)

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②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③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任意两点4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013丰台一模]40.(22分)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图12

(1)依据图12,指出18世纪大西洋沿岸国家经济联系加强的表现。

它们怎样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社会进步?

(8分)

表现:

劳动力、商品、原材料、资金。

(答出2点即可)(2分)

社会进步:

欧洲的商业活动和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贸易,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兴起和发展;

欧美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制度;

非洲、美洲国家打破彼此隔绝状态,融入世界整体发展进程。

 

第三部分介绍新题

一、以图为资料

漫画题

[2013大连一模]28.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2013年天津和平区一模]9.右图是1947年美国的—幅宣传画《制造和平》,漫画实质上反映了

A.美国以发展经济来稳定西方阵营

B.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带来和平

C.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恢复了欧洲经济

D.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控制了西欧

 

[2013年浙江台州一模]20.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

请结合所学,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D.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二、认识、评论题

[2013湖南怀化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

《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

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

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

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评分标准:

采用SOLO评分法。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一等(10-12分):

观点明确且能阐述观点;能从多个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达明晰完整,能成文分段,逻辑严谨,有结论及拓展升华。

二等(6-9分):

观点明确且能阐述观点;能从个别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较严谨,能成文分段,有结论总结。

三等(3-5分):

观点较明确,但无阐述;只从单个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不够;能成文分段,条理较清晰,有结论。

四等(0-2分):

观点较明确且无阐述;只从单个角度论证观点,无史论结合;未成文分段,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无结论。

答案一:

(1)参考思路:

认为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正确,西方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