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304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docx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

 

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专业基本情况1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1

三、试点规模及学制2

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2

五、培养方案2

六.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18

七.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19

附件1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附件2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书

 

武汉理工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前身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设备管理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分别创建于1992年和1999年。

进入21世纪后,在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下,物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按照物流工程模式进行培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率先在我国高校提出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并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学校。

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为我国和我省的物流大型企业,特别是以港口为基地发展物流自动化设计和应用的企业,培养了从事物流自动化设计及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为我国高校开设此专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如今,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

2008年,该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对象。

经过几年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同时,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持续保持工程应用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港口、交通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也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专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

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军品配套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8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提升了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本专业现培养本科生约140人/年,硕士研究生约45人/年,博士生约6人/年。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交通行业的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专业和全国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自动化设计、制造、应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企业为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条件。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本专业多年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以港口、交通等物流工程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教学和实验设施齐全、水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拥有全国物流工程专业最先进的物流自动化信息交换实验室、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自动化设计制作实验室和水上运输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另外,教育部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港口装卸技术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这二个部级研究基地的科学研究支撑,更加快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形成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教师队伍75%以上拥有高级职称,教师长期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此外,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服务于港口、交通等重要的工程单位和重要企业中,具有丰富的社会办学资源,与17个企业签署了产学合作协议,包含了物流工程的多个技术领域。

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企业愿意与我们一道为培养卓越工程师而努力,企业名单附后。

三、试点规模及学制

(1)规模:

2个班(2*35=70人左右);

(2)学制:

四年

(3)学位:

工学学士

(4)学生来源:

0批次招生

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附协议)

本专业主要依托物流行业设计制造单位以及应用单位。

(1)设计制造单位:

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卫华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应用单位:

河北省港务集团公司,天津港务集团公司,连云港港务集团公司(协议正在洽谈之中)。

五、培养方案

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选择“本科工程型”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

5.1培养目标和要求

5.1.1培养目标

物流行业的工程技术涉及面广,要求就业的人才具有物流机械、控制、信息、管理以至交通运输等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进行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与运用的综合技能,适合于港口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制造、物流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控制工程和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2)了解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地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具备较强的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制造、物流技术应用的组织策划综合能力;

(4)具备较好的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5)具有一定的机、电、液、计算机相结合的现代物流装备开发研究能力。

5.1.2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物流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工程师。

完成四年学业后,授予物流工程专业的工学学士学位。

达到见习物流工程师技术资格,为获得国际认可的物流工程师执业资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5.1.3知识、能力与素质

(该专业培养人才的详细能力要求,参照国家通用标准提出明确相关能力,所提相关能力均应通过后面的课程和企业实践等环节一一对应实现)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现代物流工程师的强化训练,具有从事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系统方面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的较强能力。

(1)知识结构体系

构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物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本学科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体系;

(2)能力结构体系

具有较强的物流装备与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使用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及协作精神的能力结构体系。

(3)专业及人文素养

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德、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5.2培养模式

“3+1”学制模式

培养阶段采用“3+1”的模式,即,在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为3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

采用学分制管理,总学分:

19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38.5学分,实践环节41.5学分。

“1+1”工程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涉及技术知识面广,学生的学制有限。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我院以物流工程物流自动化为关键主线,制定物流工程培养计划,即,“1+1”工程模式。

5.3物流工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5.3.1理论课程体系(校内与校外)

理论课程138.5学分,其中必修课116.5学分,选修课22学分。

除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第一外国语等工科通识基础课程外,还包括物流系统工程、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现代物流装备、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传动及控制、现代测试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液压及气压传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变频器技术及应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

其中,基础课主要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课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讲授。

专业导论校内教师讲授8课时,校外专家讲授8课时。

液压及气压传动、物流系统工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物流装备、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变频器技术及应用、机电传动及控制均由校外专家讲授8课时。

5.3.2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必修实践环节共13周(11.5学分),课内实验134学时。

包括军事训练3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4周、电工电子实习1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2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2周、工程软件训练1周、电工学实验8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16学时,现代测试技术6学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6学时,等,共计实验教学134学时。

5.3.3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环节:

30周(30学分)

其中:

企业工程实训6周,6学分;物流自动化与装备综合实验2周,2学分;周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2周,2学分;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2周,2学分;毕业实习(课题调研)3周:

3学分;毕业设计15周:

(可结合就业单位分散进行):

15学分。

5.4物流自动化方向的培养标准实现途径(校内、校外)

5.4.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

(1)基础科学知识

知识、能力

实现(课程名称)

极限、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级数

高等数学

矩阵、线性方程组、线性空间、特征值、二次型等

线性代数

复变函数积分、解析函数、级数、留数理论、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随机事件及概率,数字特征、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近现代物理知识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2)工程基础知识

1)工程理论基础

知识、能力

实现(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方法,电机学基础

电工学

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加工工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以及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工程力学

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等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设计与综合、PLD和FPGA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2)工程技术基础

知识、能力

实现(课程名称)

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了解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

专业导论

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

工程图学

传感器、数据采集、检测技术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能变换和控制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电机运行特性及拖动控制基础知识

机电传动及控制

电机各种控制方法、控制系统构成

液压气动技术特点和应用

液压及气压传动

掌握各种物流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和设计方法

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基础理论、掌握厂址选择、系统布置设计、物料搬运系统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方法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现代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常用测试仪器设备、测试方法及测试应用技术等知识

现代测试技术

掌握现代物流企业常用物流装备基本结构、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

现代物流装备

物流系统建模和分析的能力;掌握物流系统预测、评价和决策的基本方法

物流系统工程

(3)工程实践基础

知识、能力

实现(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特性的实践技能

电工学实验

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和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能力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机械制造加工实践技能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

控制系统仿真训练

基础强化训练

自动控制系统、PLC控制技术实践

专业基础实验

物流自动化、液压与气压技术、输送技术实践

专业综合实验

微处理器系统及其接口以及汇编语言的设计应用能力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交流电机控制技术实践

机电传动及控制课程设计

企业实际工程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