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300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docx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

  摘要: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幼儿从依恋抚养者转而依恋其他社会成员,幼儿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接受、调整并且学习应对焦虑。

本研究随机选取一名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分成三个部分的观察与评价、分析,细致观察幼儿半日的行为表现,以霍妮的焦虑理论为依据分析、评价其入园焦虑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反思。

  关键词:

入园焦虑;霍妮;自我;环境;依恋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5-9214(2016)05-0005-02

  凯伦?

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她在弗洛伊德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对于焦虑,弗洛伊?

灾厥痈鎏宓哪谠谝蛩兀?

强调先天的生物本能;霍妮重视个体的外在因素,强调后天的环境作用。

  一、环境与焦虑

  

(一)幼儿观察:

  当天是幼儿园开学第二天,还未进入班级内,沿着整个幼儿园小班区域行走时,已经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一片。

推开小二班门的那一刻哭声“排山倒海”充斥耳朵,进入活动室后,大部分孩子都是嚎啕大哭,有说:

“找妈妈”的,“找爸爸”的,也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奶奶”。

焦虑与不安的气氛蔓延整个班级,离开原本的家庭,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升腾起来,加之幼儿极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刺激,也许本来不焦躁或已经缓解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二)分析与评价:

  霍妮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人的心理不是人的生物本性,而是人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化、是人际关系。

  儿童的焦虑存在于一个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环境里,焦虑是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不良情绪。

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陌生且具有规则的新环境,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不适,而这时幼儿并未从情绪上接受、认可幼儿园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引发会不安全感,并且他们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完全满足,因而用哭泣的方式发泄情绪、寻求安慰。

霍妮曾说:

“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

”陌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使幼儿陷于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使他们产生情感的隔离、不安全感、恐惧和无助。

  二、幼儿自我、家庭与焦虑

  

(一)幼儿观察:

  卫生间里,五个孩子同时要小便,张轼看着我希望我抱他站到小便池的台阶上,我将他抱上去后便扭头看别的孩子,就这样转身的瞬间,张时说:

“我尿到裤子上了!

”我一看,他的裤子只脱了一点,裤子湿了一片。

我把他抱下来,拉着他坐到椅子上换裤子,换好以后,他眼睛里含着泪用哭腔问我:

“能不能让妈妈来接我?

”我说:

“等你吃过晚饭以后,妈妈就来接你了。

”他眼泪就要掉下来想哭出来,我说:

“你不哭的话,妈妈会早点来。

”他马上收起眼泪,特别干脆、利落地说;“好嘞!

”我让他坐到自己座位上去,他就乖乖一个人回去了。

我赶快去安慰另一个小女孩,安抚了一会,小女孩好不容易平静了一些,张轼哭着跑过来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我又跟他翻来覆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这并没有止住他的泪水,我就抱起他指着窗外的滑梯,他也环抱着我,我说:

“你看,那个滑梯漂亮吗?

它都有什么颜色呢?

红色,黄色,绿色,还有什么颜色呢?

哎?

旁边还有一个滑梯,你喜欢哪个滑梯呢?

”这会,张轼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滑梯上,不再啜泣,他说:

“还有一个颜色呐!

”我问:

“那是什么颜色啊?

”他没回答。

我问:

“是不是橘黄色?

”他还是没说话,但是他已经不再哭闹着找妈妈了。

我把张轼放到地上,他问我:

“妈妈来不来接我?

”我说:

“肯定来啊!

”我让他回到集体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火车”到室外活动,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开我的手。

  

(二)分析与评价:

  在这样的反反复复“找妈妈”和暂时性焦虑缓解的徘徊中,幼儿在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中选择,并且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它并没有解决冲突。

  首先,从张轼不知道裤子脱到什么程度不会尿到裤子上可以猜想到他在入园前的如厕行为并不是独立完成的,以此推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有限,也就是说,他并未能够在基本的生理需求等生活方面适应幼儿园的转变,这可能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

而这不单是幼儿个体因素单方面导致,其背后更是体现出张轼的家长精心、细致的照料和过度的关注。

幼儿的焦虑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焦虑。

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快速应答,这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依附,但同时,父母会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探索活动,使他们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很多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

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不了解,对教师照顾幼儿的不放心。

家长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也会感染到幼儿,比如常会在接幼儿回家后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提问,“幼儿园好不好玩?

”、“你哭了没有?

”、“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喝水了没有?

饭菜好不好吃?

”、“老师喜不喜欢你?

”等等,一方面,过多的提问会加重幼儿上幼儿园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一些反面的提问会产生幼儿园不好的暗示,使幼儿害怕和不愿意上幼儿园。

  霍妮认为处于焦虑中的幼儿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

趋众、逆众或离众,张轼则表现为趋众,即亲近成人、寻求成人的帮助、赢取成人的感情,并且在成人的指导中控制自己的不安,尽管他柔弱而恐惧,他还是有意识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策略来适应环境。

但是由于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法分清楚理想化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越是急于以“应该做什么”来支配自己,越是违背真实自我的原始欲望就越是无所适从。

可是幼儿并不具备认识现实自我的能力,从现实改变自己更是天方夜谭,所以这样的焦虑无法消退。

  另外,霍妮把焦虑分成两类,一是显性焦虑,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小班幼儿刚入园并未对教师和同伴建立亲密的联结和依恋,因而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孤独、无助和疏离。

霍妮说,要想真正地解决冲突,就不是能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所能做到的。

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

对待小班幼儿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这样的心理问题是正常且可控的,接受个体的焦虑感,不要因为焦虑而增加焦虑,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和功能,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并且寻求共鸣,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提前熟悉幼儿的兴趣,自然地与幼儿和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系。

当儿童想念父母时,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允许他们做一些在家里会做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并且得到尊重。

  三、替代依恋、教师与焦虑

  

(一)幼儿观察:

  户外活动时,张轼可能被幼儿园里丰富、多变的环境吸引,不再关注我是否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我也有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照看其他孩子。

  户外活动时张轼去了一次卫生间小便,由我陪同,我拉着他的手让他自己走上便池,并嘱咐他把裤子脱的靠下一些。

他自己做得很好。

  大概二十分钟后,老师让小朋友们继续“搭火车”返回室内,张时不愿“搭火车”只愿牵着我的手返回室内。

回到活动室的座位后,他已经不允许我离开他身边,与此同时,班里又恢复早上刚入园的景象,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哭,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撕心裂肺,有的边哭边说找妈妈,此起彼伏的哇哇声好像召唤每个孩子都要加入进来一样。

  集体教学活动时,张轼不看老师,一直看着我,我一离开他身边他就焦躁不安,哭着叫我不能走开,我只能站在他座位旁边,不到3分钟的时间他就说要小便,我就带他去卫生间,返回后,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回到座位,问我:

“妈妈来没来?

”我说:

“来了,来了。

”他还是一脸委屈不想离开我,我就蹲下把他抱进怀里,他马上搂住我,我说:

“不要哭了。

”他还是带着哭腔说:

“你站起来抱着我。

”我把他抱起来,他搂着我的脖子,把脸埋进我的肩膀,抱了一会平静后,这时候到了午餐时间,他又叮嘱我要喂他吃饭,不许走。

我说:

“那我喂你,别的小朋友怎么办?

”他不理会,抓着我不让走,我就一点点喂他吃,他也不再哭闹,安安静静吃饭,吃完菜和小饼,我说:

“喝点粥。

”他说:

“不。

”我盛了一碗粥回来,继续喂他,他乖乖吃完。

  

(二)分析与评价:

  幼儿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影响,尤其是陌生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花草树木、跷跷板、滑梯、沙水区、操场等等都有可能吸引孩子观察和游戏,张轼也对幼儿园新鲜、丰富的室外环境产生了兴趣,但是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是短暂的,也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焦虑困境,所以孩子还是要在新环境中寻求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依恋对象,而此时能够对幼儿积极回应和情感满足的人会缓解幼儿的焦虑感和不安,成为该幼儿的“替代母亲”,是幼儿新的依恋对象,所以该幼儿寻求与我的身体亲近、目光的追随,同时要求我位于他的视线范围之内,这些都有利于减轻焦虑的痛苦。

  再者,教师组织的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也有利于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果教学活动或者游戏实施的效果不佳并不能及时缓解幼儿的焦虑状况。

因此,幼儿教师宜设计、开展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的教育活动或游戏,也可以组织丰富的户外游戏、游园活动、发挥大型玩具设施的作用等方式加以应对幼儿的心理不适。

  四、建议与反思

  在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进行记录、分析与评价后,我们试图寻求更多的解决路径和思考。

实际上,有些幼儿的焦虑问题如果预先干预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幼儿在入园后产生焦虑也是可以通过及时、合理的应对缓解。

  

(一)实行预入园制度

  幼儿的不适情绪主要来源于与亲人的分离和对新环境感到陌生,预入园制度给儿童提供一个提前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机会,使他们熟悉新环境里的教师、同伴、玩具和生活、游戏安排。

家长可以借此良机陪同孩子提前感受、熟悉幼儿园里的一切,“演习”入园。

起初可以陪孩子在班级内和老师、其他小朋友游戏、学习,等幼儿基本适应后,培养其独立在幼儿园半日或全天活动。

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我们总是易于接受我们准备好接受的东西。

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有准备的环境”、“亲切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可以由前文看到,孩子的自我认知、生活自理能力皆会导致幼儿的不安、无助感、疏离感,比如幼儿认为自己弱小,不会穿脱衣服,自己不会上厕所等都会引发幼儿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受挫,有时候也许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照料因而加重焦虑情绪。

因此,家庭教育中不得不在某些部分“放手”,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独立睡觉、吃饭、穿脱衣物、上厕所这些基本的技能。

再次,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自我暗示,树立信心,家长和教师切忌无意识地灌输幼儿弱小、懦弱、无法应对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相反要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安全性和自我的强大及应对能力。

  (三)关于教师言语安慰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看到教师在安慰入园焦虑的幼儿时常常会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如“你不哭妈妈就来接你了”、“你今天表现好就让妈妈第一个来接你”等等,这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出发点是好的,有时也可以暂时缓解幼儿的焦虑,但其实质上无法消退不安情绪。

长久以来如此广泛地使用这种策略是否对幼儿产生消极作用还需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23,3:

129.

  [2]http:

//

  [3]隋悦英.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9.

  [4]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48.

  [5]http:

//

  [6]http: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