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267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案1

23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选的五首诗词曲,体裁不同,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有词和曲,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侧面描写战争的叙事诗,也是一首乐府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散曲,此曲抚今追昔,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引领学生鉴赏词作。

3.比较鉴赏法。

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默默献身的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

(2)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难点:

提高学生对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如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

步骤一:

知体裁,解诗题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文笔自然朴素,打动人心,有很强的叙事性。

2.诗的题目中,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明确:

从军征,即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步骤二: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教师请一位同学来诵读这首诗,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生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教师指出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生跟读)

冢(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

舂谷(chōng)羹(gēng)饴(yí)

3.在理解词语意思,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同桌合作,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明确:

一个青年在十五岁时便被征召到军队里打仗,八十岁才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

“我家里还剩下哪些亲人?

”乡里人说道:

“远远望过去,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跑进跑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老人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

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沾满沙尘的征衣上。

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

老人南征北战,六十五年的风餐露宿,刀光剑影;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颠沛流离;六十五年的朝思暮想,牵肠挂肚。

归来后却只见“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只得“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诗歌。

步骤三:

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认为最能概括老兵一生经历的是哪句?

明确: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八十岁的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多么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可他看到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这位老兵,看到这种景象,会说些什么?

明确: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吗?

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

唯有那青青松柏、累累坟冢吗?

那,就是我的家吗?

3.当老兵往前走,他又看到了什么?

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明确: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4.自由诵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孤独的心灵的痛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这一切,他“出门东向看”,他在“看”什么?

明确:

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会潸然泪下。

步骤四:

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1)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

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明确:

痛苦的不仅仅是老兵,还有那些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孩子。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

这是一首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几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的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讽刺了战争的可怕。

教师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因此让我们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过渡:

同样是有关战争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却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

步骤一:

了解作者,解读题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约715—770),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后来由于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2.体裁知识。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3.解读题目。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歌”表明体裁为“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步骤二:

赏读诗歌,掌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2.正字音,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朗诵欣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步骤三:

再现形象,整体感知

1.想象诵读:

诵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读出诗中之画。

2.学生对照注释,与同桌交流诗歌的大意。

3.学生默读,理清思路。

(内容上写了哪几个方面?

层次怎样?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全诗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十句:

从不同侧面咏雪;后八句:

写送别。

第一层分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壮美的雪景;第五到第八句从外到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第九和第十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做铺垫。

第二层可分两小层:

第十一到第十四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十五到第十八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和送别后无限惆怅的心情。

本诗描写了塞外奇丽壮美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及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步骤四:

赏析名句,体味意境

1.方法指导:

要对词句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品评。

“五抓”:

抓关键字、抓艺术手法、抓描绘的画面、抓情感、抓哲理等。

基本的答题格式:

手法+作用(效果)。

2.教师出示例句,做赏析指导。

学生分小组交流赏析后发言,教师点拨补充。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为何被誉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

这两句写雪后美景,比喻新奇,格调豪迈。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边塞枯败的雪景富有生机,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

黄昏时分,出了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提示: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作品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明确: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

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出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教师小结:

这首诗气势恢宏,描写了盛唐时代,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愁情。

全诗紧扣“雪”字,以雪生发奇情妙思。

虽仅四句提到“雪”,但诗句却处处合“雪”。

雪是景物中心,雪景衬托送别(景中有情),送别的场面又描绘了雪景(情中有景),景情合一,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扩充细节,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选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任意两句进行赏析。

3.课外积累五首边塞诗。

附: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南宋时,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统治者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步骤一:

了解作者,解读题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词。

2.解析题目。

“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有怀,有感而发。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明了。

步骤二:

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1.借助注解,读通全词,读出节奏。

2.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步骤三:

思考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