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220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名词解释2.docx

生态学名词解释2

【现代生态学】

第一篇分子生态学

1中性突变(neutralmutation):

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即他们并不影响生存适合度,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这些遗传变异称为中性突变。

这一进化理论称为中性理论,不适合于解释其他层次的进化现象。

2负选择和正选择(negativeselection&positiveselection):

能降低生存适合度的突变成为有害突变(deleteriousmutation),他们在选这种处于劣势,因而自然选择想将其从中群众淘汰的方向进行,这种选择称为负选择。

偶尔也会繁盛能提高生存适合度的突变,称为有利突变(advantageousmutation);有利突变在选择中处于优势,因而自然选择倾向于把它们在种群众固定下来,这种形式的选择校正选择。

3固定(dixation):

指等位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达到1,即种群的所有个体在该位点上都是同一等位基因的纯合体。

4位点(locus):

遗传学上泛指染色体上为一个基因所占据的位置;分子生态学中指染色体上为一个DNA分子标记(不管编码与否)所占据的位置。

5谱系(lineage):

只具有连续共同进化历程、享有共同祖先的一个支系;它可以是一组亚种群,一个物种,一组物种。

6单倍型(haplotype):

具有独特遗传特征的、连锁的DNA序列。

7基因流(geneflow):

指基因通过个体迁移或其他途径在种群间的传播、交换。

8随机遗传漂变(randomgeneticdrift):

指中群众等位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受随机抽样误差影响在世代间的的波动,又称遗传漂变。

9搭载效应(hitchhikingeffect):

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经他连锁的另外一个位点受到选择而被牵连的现象。

10非同源相似(homoplasy):

指性状的等同状态是通过不同进化途径形成的巧合。

趋同进化、平行进化、恢复突变等都可以导致非同源相似。

11协同进化(concertedevolution):

指在进化中保持基因家族成员间核苷酸序列等同的分子进化机制。

12假基因(pseudogene):

指已经个基因的失去功能活性的拷贝。

13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

20世纪上半夜发展完善的进化学派,认为突变向种群中引入新的基因,因而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就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最重要机制。

14中性理论(theneutraltheoryofmolecularevolution):

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15哈德-温伯格原理(Hardy-Weinbergprinciple):

在满足下述假设条件的前提下,不管群体的初始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巾帼一带的随机交配,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达到平衡,即在以后的世代中保持不变,假设条件是:

生物进行有性繁殖且随机交配;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分布;种群足够大;世代没有重叠;无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

16 溯祖理论(coalescentprocess):

实质上是关于谱系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在经过一系列溯祖时间后,最终所有的谱系都归结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该过程称为溯祖过程。

第二篇生理生态学

17适应(adaptation):

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adaptation):

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

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adaptation):

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20适合度(fitness):

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

21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适合度的差别如果含有遗传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将会有所改变,最适合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普遍,而最低适应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22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

有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23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climatization):

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而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24异速生长(allometry):

有机体的生物学变量与其个体大小的依赖性关系。

Y=aXb,Y为生物学变量,X为个体大小,a为常数,b为幂。

25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bodytemperatureregulation):

动物通过物理或生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过程。

26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crate,BMR):

是恒温动物在空腹、清醒、静止状态下热中性区内的最低代谢率。

27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zoneorthermalneutralzone,TNZ):

一个环境温度范围,在其内,内温动物用最小的代谢消耗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28表面积规律(surfacerule):

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29贝格曼规律(Bergman’srule):

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30艾伦规律(Allen’srule):

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边短的趋向。

31葛洛格规律(Gloger’srule):

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32科普氏规律(Cope’srule):

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33乔丹规律(Jordan’srule):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34威尔逊规律(Wilson’srule):

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35戴耐尔现象(Dehnelphenomenon):

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36最优效化对策(digestivestrategy):

在最短的流通时间内,最小的消化道容积及最大的消化效率,使能量和营养的净获得速率最大。

37动物的持续代谢率(sustainedmetabolicrate):

指动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而整体保持不变的平均代谢率。

持续代谢率和基础代谢率的比率成为持续代谢范围。

38对称形态构成(symmorphosis);它是动物身体结构设计的一种状态,结构组分的形成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程度但并不超过功能系统的需求。

39外周限制假说(peripherallimitationhypothesis):

外周器官对能量的实际消耗能力制约着动物的持续能量收支。

40中心限制假说(centrallimitationhypothesis);中心功能器官是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为所有耗能器官获取、处理和分配能量。

41限制因子的定律():

某种物种受到树种因子的影响时,其速度为最少提供的因子所决定。

42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efficiencyofphotosynthesis):

是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效率。

43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radiation,PAR):

是指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的太阳光辐射。

44胁迫环境:

一个地区永久的或暂时的多种不利但不立即使植物致死的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强光等环境。

45胁迫因子():

是指胁迫刺激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因子。

46胁迫反应或胁迫状态():

指对刺激的反应或适应的即刻状态。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47种群(population):

只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

48集合众群(metapopulation):

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

49局域种群(localpopulation):

传统意义上指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

50空间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

指生态学过程和歌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

51生命表(lifetable):

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或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季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的格式而编织成的统计表。

52存活曲线(survivalcurves):

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53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rateofnaturalincrease):

旨在食物空间和通话总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54环境容纳量(carryingcapacity):

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种群密度。

55r-K对策(r、Kstrategists):

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K选择。

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56似然竞争(apparentcompetition):

两个物种共享相同的不是这时,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不是这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

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

57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exclusionprinciple):

生态为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

竞争的结果是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

58功能反应(functionalresponse):

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既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59数值反应(numericalresponse):

指不是这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的动态关系。

60最佳摄食理论(optimalforagingtheory):

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豆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61边际值原理(marginalvaluetheorem):

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62协同进化(co-evolution):

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形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63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competition):

当物种由于共同资源短缺而引起的竞争。

64相互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competition):

当物种在寻找资源过程中损害其他个体而引起的竞争。

65生态位(niche):

一个有机体在群落中的作用。

各组织水平的生物统称为生态元(ecologicalunit),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内,能够为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和适应的部分,成为该生态园的生态位,其余部分成为该生态元的非生态位(non-niche);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之为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由于存在竞争,很少物种能够全部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成为现实生态位(realizedniche)。

66生境(habitat):

一个物种生存的环境域。

生活小区(biotope):

指群落生存的环境。

而物种所利用的总资源的所在地被认为是生态区。

67行为的适应意义:

行为使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动物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式。

68节律行为:

使动物对周期性变化的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69行为策略及其进化稳定性(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ESS):

动物的行为策略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低下动物的动作或一系列动作,一类行为策略与种群密度有关,另一类与种群密度无关。

系为策略的进化稳定性至某一行为策略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不可侵入性。

70Hamilton规则():

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71生态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72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factor):

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无关的作用因素及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引起。

73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dependentfactor):

与种群本身密度有关的作用因素及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

74平衡密度(equilibriumpopulationdensity):

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的位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平衡密度。

75调节(regulation):

指种群离开其平衡密度后又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

能使种群回到原有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它是密度制约因子。

7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fluctuation):

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子的影响。

77基株(genet),基体(module),或遗传单位(geneticunity):

是指种群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基株由构件组成。

78构件或构体(module):

是指每个基株上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

79克隆植物(cloneplant):

能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陈伟无性系植物,或称克隆植物。

80单体生物(unitaryorganism):

是指一个盒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81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

是指一个盒子发育成幼体后,再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其基本的结构单位的反腐形成得到进一步的发育,其组织、器官等各个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82分株种群(rametspopulation):

是指在某一空间内,有许多根茎、匍匐茎等相连的无性系小株组成的集合,这是一个在个体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83无性系种群(clonalpopulation):

是指一个或数个无性系和基株在特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是一个在群落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84构件种群(modularpopulation):

指在某一生境内,同一种植物体的某种构件的集合。

85土壤种子库(soilseedbank):

只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

86双面下注假说(bet-hedgeinghypothesis):

即使给与理想的条件如适当的季节、温度、湿度和种子的埋藏深度等,种子仍然保持休眠状态,等到以后几年萌发。

87非共生(amensalism):

即一个物种压抑另一个物种而对其本身无影响的相互作用。

88他感化学作用(allelochemicinteraction):

指一个物种或有机体受到另一物种或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的的影响。

89他感作用(allelophathy):

是指植物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第四篇群落生态学

90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orbiocoenosis):

是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91群落交错区(ecotone):

当两个群落相接触时,他们相连接的中间地带,不论其宽窄如何,被称为群落交错区。

一般地说,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增多(既有相隔群落的生物种类,又可又交错区特有的生物种类),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这种趋势被称为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effect)。

92演替(succession):

群落的组成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群落演替。

93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生物种类的栖境,这样的生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94食物链(foodchain):

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通过取食与被食的关系没,形成的营养连锁结构。

95食物网(foodweb):

群落中的食物链,通过营养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96生态锥体(ecologicalpyramid):

在食物网中,每一物种所处的营养等级不同,如果将各营养级别上的个体数量或单位面积现存量或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开坐定量描述和测定,将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绘制成图型,可展示一个塔形图,塔基部较宽,一般称之为生态锥体。

97同种资源团或功能集团(guildorfunctiongroup):

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98关键种(keystonespecies):

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他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他们消失或消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关键种。

99冗余种(redundantspecies):

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多余的,这些中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100中度干扰理论(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

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建立种群。

101主要群落(majorcommunity):

具有充分大的范围,其结构有一定的完整性,能独立区分与邻近地区的群落,不能独立存在,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

102次要群落(minorcommunity):

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103自养群落(autotrophiccommunity):

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地进行光合作用、营养循环的群落,类似于主要群落。

104异样群落(heterotrophiccommunity):

是指那些不能进行光合作、固定能量,其能量社区来源于其他的群落,类似于次要群落。

105生态等价种(ecologicalequivalence):

世界各大洲的相思环境地区,由于趋同进化生长着具有相同生长型的植物,可以称之为生态等价种。

106上行控制效应(bottom-upeffect):

是指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资源限制)等决定较高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

107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effect):

是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群落结构(多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依赖于较高营养阶层的物种结构。

108顶位物种(topspecies):

是指在食物网中不被任何其他生物所取食的物种,食物链的终点。

109中位物种(intermediatespecies):

是指既可捕食其他物种,也可以被更高级的捕食者所食。

110基位物种(basalspecies):

是指不取食任何其他生物的物种,但被其他种取食。

111孤立物种(isolatedspecies):

是指既不捕食其他物种,也不被其他物种所捕食的物种。

112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有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113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

是指从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区域,从没有生物的状态开始的演替,又叫初级演替。

114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

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演替。

115顶级群落(climaxcommunity):

是指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

116顶级群落(climaxcommunity):

是指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

117物种丰富度(richness):

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118物种多度(abundance):

是指每个种的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119物种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和个体在种间的分布特征。

实际上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120稳定性(stability):

群落稳定性有两层含义:

a群落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即抵抗力(resistance)稳定性,表示群落的抵抗干扰,维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b群落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平衡态的能力及恢复力(resilience),表示种群遭受扰动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21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

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122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

是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

123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diversity):

是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α多样性:

反映群落内部物种数和物种相对多度的一个指标,只具有数量特征而无方向性,主要表明群落本身的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分布特征;β多样性:

指物种与种的多度沿群落内部或群落间的环境梯度从一个生境到另一胜景的变化速率与范围。

主要表明群落内或群落间环境一致性的大小对物种和相对多度的影响;γ多样性:

指不同地理地带的群落间物种的更新替代速率,主要表明群落间环境一致性大小对种数的影响。

124景观多样性(landscapediversity):

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斑块(patchness):

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状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廊道(corridor):

呈现状或带状,是联系斑块的纽带,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

基质(matrix):

是景观中面积较大、连续性高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

125选择效应(selecteffect):

是指如果群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低资源利用率的物种,那么生产力随多样性增大而降低,如果群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低资源利用率的物种,那么生产力随多样性的增大而增大。

126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effect):

在物种丰富的群落中,增加爱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最初存在的物种数,会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完全,群落生产力更大。

127群落排序(communityordination):

是指将群落实体作为点,以属性为坐标轴,将其排列出来的方法。

其目的是将群落或物种排列定位在一定的空间,使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