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159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docx

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评估会议记录136课件

 

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执行效果评估会议记录

 

宝坻区职成教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执行效果评估会议记录

时间

2014年6月5日

地点

宝坻职教中心实训楼会议室

主持人

张庆发

参与人员

张庆发、张玉新、王义军、李克秀、杜卫国、史宝民、于旺、史玉强、李林、高学良、陈浩、薛庆海

主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

记录人

杨海波

张庆发(宝坻职成教中心副校长):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各位企业界领导、兄弟院校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近几年来,宝坻区职成教中心在市教委、宝坻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院校和各合作企业的大力帮助下,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取得了快速发展。

到2011年2月,全区基本完成了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成立了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本地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正在狠抓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积极促进我中心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

可以说,目前我中心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本中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可以使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办学特色,还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中心办学的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012年6月4日,宝坻区职成教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正式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重点建设特色项目。

一年来,我校

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

在兄弟院校和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并通过企业调研活动,各专业从2012年6月起,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评价模式改革方案,制定了了校企合作有关制度,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各专业自学校党支部、校务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协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对我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情况做一下总结和评估,以利于今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在解决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影响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给本专业及学校带来根本性变化和深远的影响,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真正成为本地区机械加工制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

张玉新(教学一部主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在广泛开展调研,全面分析近年来本专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面对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我校长远发展规划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和系统论证,我们于2012年11月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作为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从企业岗位职业需求入手,办制定方案,边组织实施。

我区加工制造业十分发达。

宝坻区政府早在2007年就把加工制造业和现代设施农业确立为我区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产业。

经调查了解,我区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有200余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7家,在建大型企业4家,从业人员达7000余人。

据了解,总投资达11亿元的新实丰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兴凯埃泰克有限公司、联德机械有限公司等十二家加工制造企业即将落户于宝坻区天宝工业园区。

加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为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中、高级新型技能人才的短缺,特别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模、培养机制、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受到了宝坻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通过走访企业调研发现,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特别是数字控制装备在企业中广泛推广应用,机械加工技能人才需求逐渐向中、高级提升,并且“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企业欢迎。

作为我区职业学校中唯一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新的用工需求,必须制定新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加工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

为了充分了解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我们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全面、广泛的市场调研,以此作为专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作为市级骨干专业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定位: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和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建设,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全程开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满足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维护、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首先确定了新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具体是:

本专业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掌握机械加工基础理论,掌握2-3种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在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机械加工操作、设备调试维修、产品检测、机械产品销售等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职业素养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3)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4)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

(5)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6)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牢固树立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意识。

(7)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2、职业能力

(1)熟悉常用机床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具有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能较熟练地操作3~4种机械加工设备。

(2)熟练掌握普通电气焊、CO2保护焊、钨极氩弧焊及埋弧自动焊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4)初步掌握普通电气线路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基本技能。

(5)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6)具备查阅标准和手册的初步能力。

(7)具有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加工质量的初步能力。

(8)具有对一般加工设备进行维护和排除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9)能进行计算机常规操作,具备使用常用专业软件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具有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实际的能力。

(2)具有自学拓展的初步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信息采集、整理,能够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4、社会能力

(1)具有勤奋、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正确的就业观。

(4)具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5)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就业、工作中的竞争和合作配合的关系。

第二,根据新的培养方案,改变了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加大了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把本专业技能方向数拓展到3个(即数控机床操作类,普通机床操作类,焊接加工类)。

我们增加了铣工技术课程,开设了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类课程,在焊工工艺与技能操作课程中增加了CO2气体保护焊焊接技术,等等。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也做了适度增减。

第四、我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力度。

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专业培训、骨干教师传帮带、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等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相关工种的技能操作水平,使原有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通过正式招聘、外聘兼职、现有专业教师考证等多种途径,双师型教师数量规模也得到提高。

随着师资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施教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目前,我们的所有技能课程如车工、数控、焊工、钳工、铣工等课程全部实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并实现了教材一体化和教师一体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全铺开。

在车工、数控实训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

通过实施改革措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据统计,由于调整了文化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加大了实训教学力度,学生的考试合格率得到很大提高,在去年12月举行的车工、焊工、数控车工、钳工职业技能鉴定中,一次通过率接近100%。

在今年5月份进行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中,证书通过率比往年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天津市市教委举办的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上,本专业学生白洪磊、王齐分别取得了车工、焊工三等奖。

在宝坻区总工会举办的第五届宝坻区职工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取得了数控车工一等奖,车工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第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整合校内实训设施资源,着力建设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扩大校企合作规模,计划到2013年,建设7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到目前为止,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共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家,和本专业合作企业8家,基本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建设集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第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已经起步,初步制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整合了部分教学资源,已初步实现承接简单机械零件来料加工生产。

我们迫切希望相关企业的大力协助,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力争在2014年,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基地优质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本专业一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一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希望各位企业界领导、兄弟校同仁,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各项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加工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王义军(天津市宝洪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贵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我单位合作比较密切,双方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近两年来,校企双方在教师技能学习,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学校的技术服务开展的很好,仅近一年,学校的专业教师为我厂设计了机械零件生产工艺4个,数控编程2个,员工培训180人天,希望这样的合作越多越好。

关于教学改革总结、评估,我认为,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合中职教育的发展潮流,培养目标符合企业需要,教学模式符合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有目共睹。

下面我就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一下我的看法。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一种从企业到学校的单向课程开发机制,课程开发由产业界的权威代表来做出决策;以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是一种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课程。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过多地采用学科型课程开发范式来解决中职学校的课程开发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课程开发的工作完全由课程专家与教学专家来承担。

尽管教育专家主观上力求在课程中体现职业现实的需求,但由于其特定角色的限制,致使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学科知识,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的需求;而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引进,他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开发,根本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因此,由课程专家与教学专家开发的课程不仅脱离职业岗位的需求,也压抑了企业或行业部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要求相脱节。

然而,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课程完全依照某个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过度听从企业的意见。

这种开发方式经常会导致课程设置的杂乱无章,缺乏科学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存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造成就业面过窄等问题。

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的机制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一种课程开发方式。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与评价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的兴趣、需求及爱好在课程开发中必须得到体现。

因此,要开发丰富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让他们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核心力量。

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教师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可能感到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因为有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此外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和养成合作的工作能力,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学校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教师应当承担、而且能够承担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职业学校发展的文化积淀及教师的长期教学经历,使得中职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开发出符合职教教学实际的课程,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其动力以及建立相应的机制。

李宗瑞(天津市津宝乐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宝坻区人才库成员):

学校应定期开展调研活动。

要以职业活动分析为依据,以适用、够用、实用、紧跟岗位需求为原则,校企共同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取舍不再以学科体系的完整为基准,而是以职业活动需求为标准,打破学科界限,重组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对生产技术变化情况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与变化,我认为充分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工作实践的有效措施。

中职课程开发应该继承能力本位课程重视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这一理念,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否则就是盲目的;作为其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的选择也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而对工作任务最为熟悉的人就是我们这些长期在对应岗位从事工作额的企业人员。

虽然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许多职业院校教师获得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相对我们企业人员来说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因此要确保课程开发内容定位的准确性,必须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

于旺(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高级讲师,数控实训专家):

我校是第一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负责数控专业部分建设项目。

去年10月,贵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时,我来过一次,参与了方案的制定、修改工作。

通过一年来的建设实施,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

下面我就评价体系建设提一些建议。

应全力构建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并将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反馈信息规范化。

加强职业活动分析,将职业鉴定标准融入教学大纲,实训内容兼顾系统性和职业技能标准。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将课程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倡导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加强毕业生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信息。

加强教师“德能勤绩”考评工作,促进教师责任心增强和施教能力的提高。

积极探索有职教特色、适应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

在建设思路方面,我校的经验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

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主动适应企业新的用人需求,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全面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思想。

专业建设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前提,始终围绕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主旨。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职业活动分析,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围绕企业需求,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向职业能力侧重。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服务、顶岗锻炼,促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共建共享。

进一步优化实训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形成。

围绕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施教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线,以锻炼青年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机制。

通过专项进修培训、学术交流、深入企业顶岗实践、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骨干教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结构。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

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力度,使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由初、中级向中、高级提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规范毕业生信息采集整理,将学生的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张玉新:

刚才各位领导、专家从专业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我感觉即如饥似渴,又很受启发,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抓紧实施落实。

在下一个项目建设年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教学管理,适应专业建设需要。

1、提升管理智慧,落实管理目标。

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要想让教师尽快地适应课改、融入课改,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一是当好课改的排头兵,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合作”,变“指手画脚”为“指导帮助”,变“检查评比”为“协商切磋”。

二是当好服务者。

在管理上,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人性的富有弹性而又能鼓励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管理制度,做到“无情制度”,“有情管理”,为师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是当好组织者。

要求管理者要以平等、首席的身份,鼓励教师在课改中讲真话,提困难,为课改的组织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尽量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允许失败,善待失败。

建设组成员分工明确,注重学习,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定期进行领导班子学习培训,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并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任教一门学科、分管一个年级,扎实有效的组织好教师的教学研讨工作。

学校注重开展好统筹规划教学研究,严格执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要求,重视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开展。

2、实施梯队培养,促进专业发展。

新课程需要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需要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

我校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政策,建立学校的名师教师队伍,形成“名师效应”,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素质。

我校在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派出多人次到外学习,尽量让教师多渠道汲取营养,提高水平,并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家后及时将新精神新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扩大了培训面,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收获。

此外,我们也号召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研修,提升业务能力。

同时,加强梯队建设,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这种“导师制”,由骨干教师对新教师从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帮助指导,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

采用新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年轻教师的“随堂课”、老教师的“经典课”,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每种课型都在教研组内进行详细的评课议课,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年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能将吸收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新帮带”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3、以课程为核心,形成高效管理机制。

课程改革中都是以课程这一核心开展的,教学管理机制也理所应当的以课程为核心开展,我校建立了一套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各司其职,保证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进行。

研究、制定校本教学计划,组织、指导教师具体落实,并且有变化能及时调整计划,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为保证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我校制订完善了各种制度,初步形成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教学管理运行网络和机制。

并严格教务管理,采用“平时检查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努力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严格课程管理,保证课程实施。

学校认真抓好课程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教学主管部门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共同商谈新课改实施的方案以及研究课题,并就“新课改、新概念、新教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坚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为更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校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生活经验,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实践和探索,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信息,通过运用观察和多种调查方法和途径去研究。

学校制定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各班抓住自己特点,有重点的开展活动。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校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相继开设了基于学生素养提高、技能拓展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所学内容进行内化,付诸于行动中,相继开展“微笑传递活动”、“行动珍爱母语活动”、“洁净校园倡导绿色活动”、角色体验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中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改善教学条件,盘活教育资源。

我专业包括外聘兼职教师共有教师51人,能够按照教师所学专业设置岗位,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了人员保证。

我们把优秀作为一种品质追赶,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用一生来养成。

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的情绪、主动的精神,让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为师生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奠基。

真心面对每一个孩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我校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为图书室添置了部分图书,并通过上级验收,逐步完善了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室、微机室,并做到了各项教学设备有专人管理,登记造册,认真履行借用手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真正实现各项设施为教育教学服务。

与此同时注重的软投入力度,近两年用于补充教学资源库,购买教学资料、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