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1595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docx

1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

一个教研员给教师的书信札记

陈丽:

你好!

真高兴和你还有你的二十个可爱的孩子一起度过了生命中难忘的四十分钟。

初入教室,我看到的是一张年轻快乐的脸,那时候,你正和着音乐跟孩子们一起唱着《七色光之歌》,那份朝气,那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你对孩子们说:

“今天天气不好,但是老师感到你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阳光灿烂”。

你知道吗?

那正是我在那一时刻要送给你的话。

听你的课,感觉很舒服。

我想那是源于你的自然和真实。

可爱的鼠狐猴在你的精心安排下出场了。

它的出现引发了孩子们多少的问题呀——“它为什么叫鼠狐猴?

它长得什么样?

居住在什么地方?

它喜欢吃什么?

现在北京动物园里的鼠狐猴有几岁了?

……你始终微笑地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一个好老师特有的温情。

在你的启发下,孩子们自己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在静心默读和认真标划中他们被鼠狐猴的“小”深深地吸引——“刚刚出生的鼠狐猴只有花生米大小”“三天后也不过四克重”“长大以后也就是50克左右”。

当孩子们读到这里,你总能够恰到好处地点拨,帮助学生感悟。

那颗你从家里带来的花生米以及你精心准备的四个贰分钱硬币,两袋擦脸油不失时机地发挥出了它们的最大价值。

孩子们惊呼:

“鼠狐猴只有这么小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你的课堂上,我还能体会到一种民主性的宽松。

学生善思、善读、善表达,我想这和你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尽管我未能看到你平时的工作,但是学生是最真实的。

它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言所欲言,行所欲行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你征求学生意见“可不可以让他们组先来汇报的时候”,坐在第一个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立刻表态“没问题,当然可以。

”从这一句回答中,我可以想见得到每一个学生心里的放松和满足。

你的虚心好学也造就了你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当听到人们对你这节课的课肯定的时候,你总是强调是大家帮助的结果。

我相信这是你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话语。

因为从你的课堂教学中我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你所尊崇的思想。

当某一个学生扮演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鼠狐猴后,你马上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应该向人家学习什么,还请学生给他提建议,使他的发言日臻完美。

我想:

赏识别人,也正视自己,是我们走好每一步路的基石啊!

最后,有一个问题请你思考:

“这种小动物为什么叫‘鼠狐猴’,而不叫‘狐鼠猴’呢?

”想出来别忘了告诉我,我也很想知道。

很抱歉,没有记清你的名字。

不知道是这个“丽”还是那个“莉”。

如果是这个“丽”,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和你共同去感受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是那个“莉”,我愿意品味你如茉莉花般淡淡的芳香;如果都不是,我想你总能从自己的人生字典中发现它存在的价值。

小陆老师:

你好!

今天,在一个细雨蒙蒙充满“湿意”的日子里,你引领着你的学生和几十位老师畅游了海滨小城,让我们仿佛置身在画中,享受着阳光、沙滩、椰风以及富有民族风情的舞蹈……在悠扬的二胡声中,聆听着学生的美读,真的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我知道,为了讲好这节研究课,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事实证明:

付出和收获永远都是成正比的。

在人生路上,你勇敢地迈出了一步,而且这一步,你走得很扎实。

我欣喜地看到了你的成功。

你知道吗?

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我真的想走过去拥抱你。

这不是煽情,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我是一个爱动感情的人,不够内敛和含蓄,所以有的时候我这样去要求你,委实有些过分了。

评课的时候,那六个“重视”完全是因你精彩的课堂有感而发。

重学思。

你帮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整理出来的自学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思路。

“读一读——记一记——想一想——赏一赏”让学生有学路可循。

重指导。

应该怎样去读懂自学提示?

如何让学生的每一步都落地有声。

你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审清题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效率。

重自学。

相当多的时间里我看到孩子们在读书、标画、想象、讨论、汇报,

而你更像一个劳作过后的农妇,在一旁满怀喜悦地看着“小苗”在一节节拔高,我知道,你的汗水早已化作了养料融入了它们成长的这块土地。

重积累。

学生们在感悟到海滨的美丽之后,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积累短语入手,然后到积累句子,最后到积累段落,潜移默化地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在孩子们的心中安家落户。

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呀!

而你,就是带领学生寻矿掘金的引路人。

重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别人赏识。

你的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有可能会改写他的人生。

“你想得真好!

你想到了不同身份的人都在这里做着不同的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城的情趣盎然。

”我想:

这样的评价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烙下美丽的印记。

重拓展。

庄奴先生如果知道在海峡的那一边有一个美丽的小学老师正在带着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着他的《小城故事》,不知道它有多开心。

我们也因而更加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今天我也谈到了你的三个忽略——忽略了教师自身的语言、自身的情感、忽略了给学生机会,让它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望你批判性的吸收。

至于如何丰富自身的语言,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多看书,同时还要多表达。

建议你不妨把这次做研究课的体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来回头看看时,也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你多次说感谢我,这令我很不安。

其实我更应该感谢你,因为帮助你也就是在帮助我自己。

最后想说,愿我们一起成长。

                                              

我应该是刚刚放下玫瑰的《和教师一起成长——一个小学校长的手记》这本书,来到小学教育论坛的。

看到溪桥的这个“新的领地”心中徒升一种冲动:

溪桥找到了一种新的天地!

  作为刚刚走上教研员岗位的溪桥,是怀着依依之情告别小学讲坛的,她有过迷茫,有过痛苦的蜕变,如今她迈着教研员坚实的步履向我们走来了。

  我猜想,课堂上,夕日站在讲坛上统帅众生,今日坐在学生的身后静静地欣赏玩味师生活动的溪桥,有时候心中会有一种冲动:

想到台上讲他一回,过过瘾。

不瞒您说,我有时就有这种感觉。

  从教师到教研员,是角色的转变,不只是位置的转变,更是思维角度和方式的改变。

虽然我们没有了更多的教学设计的思考,没有了一些课堂体会的感悟,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一个观察者,一个旁观者,一个思维的并行者的角度,与上课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体会,一起设想……从这个角度上说:

教学者是我。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

教学者亦非我。

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教学者”,我们完全可以有另一层思维,从而诞生另类思考。

我想正是有这样的一个醒悟,有这样一个文字的具化过程,才有了溪桥的这个“教研员札记”。

  从溪桥的成长中感悟自己的成长,这就是我读溪桥的帖子最大的启示。

  感谢溪桥。

 

我喜欢交流,即使针锋相对。

于立玲老师:

   你好!

早晨我们刚一见面,你就笑着对我说:

“您来听课,我好紧张。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消除了这种情绪?

听吴校长介绍你27岁了,但是无论我怎么端详都感觉不出来,你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朴实纯美的小女孩儿,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苗条的身材、甜美的声音,真是叫我羡慕不已呢!

你的课如你的人一样朴实无华。

《颐和园》这篇课文采取的是移步换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记叙的。

一写长廊,二写万寿山,三写昆明湖,景景不同,各有特色。

“你去过颐和园吗?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文中描写的颐和园哪一处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我个人以为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又注重了对课文整体的感悟,也关注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你以长廊一段为例,引导学生从“700多米”、“273间”这样详实的数字中感受长廊的“长”,又从“五彩”“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样的文字中感受到长廊的“美”。

这节课上,没有录像、没有图片、没有更多的来自课外的文字介绍,但是从授课的效果上看,学生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对于颐和园的亭台楼阁、山光水榭可以说是并不陌生。

于是你更多地关注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并且归纳出写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想把特点写清楚,还可以使用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关系的密切,看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要我说些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能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以往听课,我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说:

“你们愿意学习哪段就学习哪段”,或者“你们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结果学生汇报的时候,常常打乱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思想认识也很难深入下去,老师无奈地被学生牵着走。

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常常陷入这样的窘境。

我个人以为,老师的主导性还是不能够丢掉的,有的时候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

 例如:

“谁喜欢第一段内容?

请你先来说一说?

”看似很简单的操作,但是它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此外,像“1961年,国务院颁布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理事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样的一些信息是不是也应该即时传递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呢?

提出来供你参考。

祝你进步!

                                              王文丽 2003年10月10日

    对语文课文化品味的思考

                                                ——谈王文丽老师《锡林郭勒草原》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是在2003年的寒假。

听课之后,我脑子里就一直有一个词总在蹦跳,那就是“文化品位”。

当时,对于文化品位的理解,我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仿佛课堂上老师精美的教学语言就是文化品位,于是,我精心的雕琢自己的教学语言,甚至于每一个词句都挖空心思;仿佛黑板上精巧的板书就是文化品位,于是,我认真的练字、设计板书,甚至于关注到了一个小细节的出示。

可是,我的浅层次的模仿仿佛不是那么成功。

近日,有幸又一次听到了王老师的《锡林郭勒草原》一课,她的课堂上扑面而来的文化品位让我感动。

和王老师的谈话中,让我明白了文化品位包含这些,可并不仅仅是这些。

王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处处闪现着文化的亮点。

有这样几个小例子,很值得我们咀嚼。

案例1:

当出示了课题之后,王老师提示学生课题要读的连贯、通畅些。

并问,有谁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读得连贯通畅?

见学生一脸迷茫,她又接着问,谁知道锡林郭勒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译这一概念,王老师特意举出了蒙古篮球高手巴特尔这一位学生所数知的名字。

让告诉学生,巴特尔是从蒙文音译来的,翻译成汉语,就是英雄的意思。

接着,又用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锡林郭勒就是水草丰美的意思,也是一个音译词。

瞧,这一个处小小的设计,传递出了多少信息!

1、中文中有好多词都是音译来的,是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2、从巴特尔、锡林郭勒等词的音译中,也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感受蒙文的小窗户。

3、从巴特尔身上,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伟大。

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

对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德以及其代表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介绍。

对小马驹儿、小牛犊儿,小羊羔……的讲解等等。

这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祖国文化的魅力。

有文化品位的课堂并不是每个人都驾驭的,她需要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难忘那个小细节。

师:

小鹰可以怎么说呀?

生:

小鹰娃儿

师:

我们通常都说小鸡娃,大家都是少先队员,少先队有一个行动,用小鹰来形容大家,大家想想是什么行动?

生:

乳鹰

师:

我们说小燕子,会说乳燕,说鹰,就只能说“雏鹰”。

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却又迎来了一个知识,小燕子叫做乳燕。

如果在我的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局面,我一定会说:

“不对,小鹰怎么能说是乳鹰呢,应该说是雏鹰。

课后,和王老师一起聊天,谈到这个细节,王老师说,当时学生一讲到乳鹰,她就马上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乳燕南飞》。

看来,教师的文化底蕴同样来自于生活的各各方面,只有增大自身的积累量,给自己的生命打上浓重的文化底色,才能上出有文化品位的课来。

对“文化”一词,《新华辞典》上有两个解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2、只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看来,我对文化的理解层次太浅了,感谢王老师在此时给我以巧妙的点拨。

《锡林郭勒草原》一课,在朗读指导、语感培养、情感交流上仍有许多东西值得我来细细品味,我路慢慢其修远兮……

李燕巧老师:

你好!

听课回来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和你交流,因为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有太多的感慨。

这次做教学研究课,时间紧,任务重,你真是辛苦了!

一想到国庆节期间,你放下不到一周岁的孩子还在跟我一同探讨教案,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示感谢,唯有奉献出我的真诚。

我说过我赞赏并感激你的勇气,因为做研究课就是要让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你在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欢愉的同时也承担着接受大家批评的风险。

那些挑剔的语言可能会让你很失望,但是我始终坚信人是要经受沥炼才可以成长的。

从我发现你悄悄地跑了很多家书店买回《颐和园》光盘的那一刻起,我就断定你是一个做事认真的老师。

很难忘记我们两个人撑着一把小伞,骑着一辆自行车冒雨去听课的情景,那在我心中是一幅最美的图画。

我想:

如果没有对于教育的热忱,做起这一切恐怕很难有那么大的动力。

当我知道你的小宝宝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在更加佩服你对工作执着的同时也想到了自己。

99年,我的女儿刚刚一周岁,我就接受了为全国小语会第三届阅读教学大赛做引路课的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是那么痛苦。

我当着班主任,教着六年级毕业班,做课内容却是四年级的课文。

还记得和赵主任备课几次到深夜,光是正规的试讲就8回。

反复试,反复改,天天都处于疲惫和焦躁之中。

我忍受不了“折磨”,主动提出来退出,心甘情愿地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赵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放弃可能得到的荣誉和光环,不会太可惜;但是放弃了更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提升自己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机会,却实在可惜。

”他的话打动了我,也让我的情绪归于平静。

如今,四年过去了,如果说我今天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次“折磨”功不可没。

古人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歌中也唱到: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相信会给你我更多的启示。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年轻就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还要懂得在自己拥有的宝贵时光里创造财富。

”你已经在用行动为自己“敛金”了。

关于我今天提到的“重人文不能忽略语言的工具性”,“重整体不能忽略对局部和细微处的感悟”,我想这是目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今后我们共同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想想也真是有趣,我们去听课的那天下雨,你试讲的那天也下雨,今天又是绵绵“湿意”,相信风雨后的彩虹一定会更加美丽。

祝你快乐!

 

                                            

娄相生老师对溪桥的《锡林郭勒草原》一课的讲评:

一、从这节课可以看出王老师的文化底蕴很深。

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不是三朝两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有一种敬业的、不断学习的精神。

二、这节课所贯穿的理念非常的清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地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文字。

在学习的过程中,王老师把对课文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要扎得很深。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动物小的时候应该叫什么这个环节,就处理得特别好,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名称的不同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采,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热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另外像引导学生体会“嵌”,“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矫健的雄鹰在自由的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等地方,都是通过读,不露痕迹地使学生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体会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三、王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融进了锡林郭勒草原。

王老师不仅自己对草原充满了热爱,而且通过读不断地让学生品词美读,从读中来体会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与广阔,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平均用力,她用9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学习沸腾的草原,而“湖和花”用了三分钟。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得很到位,提倡学生多元理解的读书,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质量。

四、从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王老师抓住了散文的“神”,通过抓重点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熏陶学生。

如果说这节课还有些欠缺的话,那就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节奏略微快了一些。

第四自然段明显是是讲天、地、人的,教师应该花一些功夫通过读来使学生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些什么。

我没有读到这篇课文,另外娄老师的讲评可能也有记得不详尽的地方,如有不妥,还请王老师和娄老师谅解。

马金凤老师:

你好!

金秋时节,的确是游玩赏景的好日子。

有你做向导,去领略颐和园的青山绿水、雕梁画栋,享受古代劳动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的财富,追寻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足迹,真的有说不完的情趣和道不尽的收获。

我惊异于你对颐和园的了解,看得出你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的储备。

那幅重点突出,方位明确的景点分布图就足以说明问题。

谈到十七孔桥的作用,你很快在昆明湖中圈出了一个小岛,使孩子们直观地领悟到岛岸相通离不开它;说到排云殿的得名,你又巧妙地引用了古人“神仙排云去,但见金银台”的诗句,使得殿堂的辉煌跃入眼帘。

至于课文中没有写到但是孩子们很想了解的石舫、铜牛、大戏楼,你也依然能够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真的让我由衷地叹服。

常听人们说: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认真和执著,折射出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我们在引导孩子读书的同时不应该忘记,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

这本书中用最直白的文字记录着你的言行,彰显出你作为一个师者对于人生的态度,而学生在和你共同拥有的日子里不断地用他的眼睛发现着,用他的心灵感受着……我想,最值得学生一辈子效仿和学习的,应该是像教师这样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追求一段可能不很长但是却够精彩、够丰满的人生!

我们总是希望锦上添花,我们总是渴求精益求精,所以如果说这节课还有遗憾的话,我认为就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品味还不够。

你已经注意到了让学生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串起来读,因为这恰好讲的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但是我想,这不单纯是简单的顺序的问题,这段文字同样可以让我们感悟到语言的魅力。

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站在、下来”这些动词,不光交待了游览的顺序,而且还充分展现了汉语言的丰富,使我们可以体会到游览之中的情趣和快乐。

所以作者才由衷地邀请大家“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当然,这种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学习,学生在完成思考练习的选做题“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熟悉的一处景物”时就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语文很重要。

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生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而感到骄傲。

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会从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中汲取力量:

“只要你确定了目标向前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让我们携手前行!

 

                                          

秀荣老师:

你好!

开学初,就想到你的课堂上来学习,不巧,那几日你们军训,没想到一拖就是一个月。

今天,听了你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感到收获颇多。

仓促之间捉笔写下,与你交流。

我觉得这节课流畅、自然、纯朴。

课堂上,你注意处理好了这样五种关系:

1、 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这篇课文重点讲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么用“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但是大概为了让读者对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个整体的印象吧,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你采取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直接切入重点。

读题完毕,以“爬山虎的脚到底什么样子呢?

”为疑,促学生读书思考,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2、 画画与文字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到底什么样?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文章中的这句话对于10岁的小孩子来说的确很不好理解。

于是你让学生边读边亲自动笔画一画,帮助其准确地理解文字。

你还引导学生互相评画,在评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理解上的问题,及时纠正。

3、 课件与课文的关系。

当学生读文、画画、评画,仍然不能够准确形象地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的时候,你及时打出了课件。

那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认知豁然开朗,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地伸长了脖子想看个究竟。

由此,我感到我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个环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决非赶时髦,走过场。

4、 观察和写作的关系。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

你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从学生的发言中,我知道你在课前曾经带领学生观察过校园里的爬山虎,使学生对于这种植物有了很感性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你还亲自查找了一些关于爬山虎的资料,例如“爬山虎在零下23度到零上50度都可以存活”“爬山虎是气生根,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向上爬,所以经常作为一种理想的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我想,这些课外资料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爬山虎这种可爱的植物。

关于这节课,我也想提出我的一点看法与你商榷: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能否有机地放到讲读当中解决?

例如:

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2——4自然段,我觉得在学习爬山虎脚的样子这一节时,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用图画表现后,就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画或打出的课件试着进行背诵,这样就使得抽象的文字和形象的图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说得不一定对,见谅。

                 

欢迎快乐小宝贝的光临。

沈红老师过奖了,我做这份工作纯粹是赶鸭子上架,评课更谈不上深度。

但是我真的很投入

地在学习。

我知道写的这些东西很肤浅,很粗糙,但是我还是“逼着”自己要这样做。

因为我知道,我在经历着成长的疼痛!

谢谢你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玲昭老师:

你好!

今天参加了你们学校的语文大组活动,和老师们一起听了你讲授的《新型玻璃》一课,有几点想法和你交流。

《新型玻璃》可以说是一篇传统课文了。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教材中就出现了它的影子。

我想:

昔日的“新型玻璃”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可能已经谈不上“新”了,但是课堂上,我看到了你新的思考,感受到了新的气息。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北京展览馆最近有一个有趣的展览,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想——”(孩子们高声回答,显然被你的渲染诱发了兴趣。

“一进展览馆的大厅,你就看见了‘新型玻璃’这四个大字,那么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你的语言简洁巧妙,给了孩子思考的指向。

“我想知道新型玻璃都有哪些?

“我想知道这些新型玻璃有什么用?

“我想知道这些玻璃和普通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

“那么,下面就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同时又鼓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这使我感觉到了真正是在“以学生为主体”。

2、 把握教材特点,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的前五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

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做法,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第一段后,及时总结出了“读课文——找句子——抓词语——归特点”这样的学习方法,然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