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117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8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①上述各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②内迁各族同汉族的相互影响;③西晋王朝与内迁各族的关系。

匈奴等族的内迁开始于东汉时期,到西晋时期,内迁形成高潮,人数达几百万。

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称为“五胡”。

他们分布的地区可根据教材《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逐一了解。

其总的分布是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疆。

汉族与内迁各族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首领大都仰慕汉族的文明。

匈奴贵族刘渊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裔,以己系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

他熟读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内迁各族的家具。

③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当时北方久经战乱,人口稀少,内迁各族与北方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相互学习,对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强迫他们当兵、纳税,甚至把他们掠夺为奴婢,这就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对西晋统治的反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奴贵族乘机起兵反晋。

316年,匈奴兵攻人长安,西晋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统治的斗争,同少数民族贵族起兵反晋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反对西晋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正义斗争;后者是利用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来扩大自己势力,建立自己的统治,而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掠夺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应从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进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相互交流,互相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习惯,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

例如,鲜卑族拓跋圭统一黄河流域后,就开始解散部落组织,分地定居,占有土地,从事农耕,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

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学习了畜牧业技术和生产经验。

与此同时,北方各族人民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彼此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改革。

内容:

第一,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

改革前,北魏的文武百官是没有俸禄的,主要靠战时的掠夺和平时的贪污。

这就加深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引起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后,刺史以下的官吏,因贪污被处死的有40多人。

俸禄制的实行和严惩贪污,对于肃清吏治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颁布均田令。

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第三,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的反对,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共计改鲜卑118姓为汉姓。

鲜卑的服装狭而短,窄领小袖。

孝文帝下令禁穿鲜卑服,改穿宽而长的汉服。

孝文帝还规定凡30岁以下的鲜卑族官员在朝廷上要说汉话,违者削爵罢官。

此外,孝文帝又规定鲜卑人与门第相当的汉人通婚。

他带头娶汉族大姓之女为妃,并把女儿嫁给汉族地主,还给六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之女为妃。

通过上述汉化政策,鲜卑族逐渐同汉族融为一体。

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主要是均田令的颁布,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革,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二)难点阐释

1、西晋统一的原因和经过

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理解深义:

一是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是三国之间力量的消长,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统一。

前者是根本原因,后者是直接原因。

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很注意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便吞并对方,统一全国。

所以,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逐渐走向统一的总趋势。

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到三国后期更为突出。

魏国地处中原,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统治者推广屯田,大兴水利,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就为魏灭蜀以及后来西晋代魏后灭吴,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魏国实力日益增强时,魏国的大权却逐渐落人司马氏家族手里。

司马氏家族包括大将司马懿,及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

司马懿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他是魏国重臣,深得曹丕信任,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

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

”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

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蜀国地处西南边远地区,地狭人少,虽经诸葛亮开发,仍落后于魏国,加上连年用兵伐魏,民力已不胜负担。

诸葛亮死后,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蜀国日趋衰落。

吴国地处江南地区,经过开发,经济有所发展,但仍落后于北方。

孙权在位时,特别是晚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们相互残杀,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更为缓慢。

魏、蜀、吴三国力量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魏国实力日益增强,但大权落人司马氏手里,蜀、吴两国日趋衰落。

因此,司马氏灭蜀、代魏和灭吴统一南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西晋统一的过程大体分三步完成:

一是司马氏掌权的魏国灭蜀。

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

曹奂封他为晋王。

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

蜀国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在大臣劝说下,刘禅向魏军投降。

二是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即在世家大族拥护下代魏称帝,国号晋,仍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三是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80年,西晋大举攻吴,晋武帝派王沼率水师从四川顺江东下。

晋军楼船乘风破浪直指吴都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2、北魏的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不是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主要是无主荒地按劳动力的多少分配给农民耕种。

有些土地种植谷物,叫露田,农民死后要交还国家;有些土地种植桑树,叫桑田,可传子孙。

农民也不是无偿地得到这些土地。

按均田令的规定,受田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如交谷子、帛或布等),还要服兵役和徭役,(如修宫殿、城墙、河道等),农民所受的剥削还是很重的。

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利益,大地主利益还受到保护。

如按规定,每头耕牛和每个奴婢都可以分到土地,地主占有的耕牛和奴婢越多,分得的土地就越多。

均田令的实行使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生产,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教法学法讲述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统一南北

◆诗中的“金陵”、“石头”是指现代哪个城市?

该诗反映什么历史事件?

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指今天的江苏南京市。

★反映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

★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国家实行了南北统一,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的稳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全诗翻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

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

★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

★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

★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学生概括,老师总结)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

(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3、西晋的灭亡东晋的建立

★原因:

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就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西晋灭亡:

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健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4、东晋和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断流——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

苻坚说:

“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

”。

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cǎomùjiēbīng)。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怃然有惧色。

”另见: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了解)

(1)前秦虽统一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2)主帅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然后又临阵惊恐;

(3)东晋内部团结,同仇敌忾,宰相谢安沉着应战,计划周密,指挥若定,战术运用得当。

◆淝水之战的影响:

(了解)

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了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