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105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教学设计.docx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位置与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位置与运动教学设计

5、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

红色小方块。

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

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

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

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

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

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

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

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课后小记: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

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

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

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橡皮泥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同学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成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橡皮泥模型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校园规划图,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制作校园沙盘模型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2.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同时,体验确定物体位置的关键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课时建议:

1课时

课前准备:

1.老师简单介绍什么是沙盘,是如何制作的。

2.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画好校园平面图或设计新校园平面图。

3.自由组合分好组(4-6人一组)。

4.学生准备材料:

橡皮泥、玩具人、玩具树、泡沫、颜色笔、纸板、剪刀等。

5.老师准备材料:

一个已做好的橡皮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课件展示介绍传统沙盘,电子沙盘,激光沙盘。

2.模型展示:

用橡皮泥做校园模型。

(二)新课教学

活动:

做校园沙盘模型

教师讲解:

1.用大的硬纸板做底座。

在纸板上画好学校平面图。

用橡皮泥等材料做出立体的楼房等校园建筑物,根据平面图摆放好位置。

(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泡沫做楼房,硬纸板做围墙,小木棍做旗杆等)。

2.如果是按照学校的原样做模型,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

(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精确地计算出比例尺,可以先做一个学校的主要建筑,以此为参照物。

再做其他的建筑物。

3.如果是设计新校园,则要注意建筑物的布局是否合理。

(如学校大门、教学楼的方向,操场、厕所的位置的设置等。

学生活动:

1.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小组讨论或修改平面图,制定活动计划。

2.学生分组制作橡皮泥模型。

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注意一些细微的地方而忽略了主要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做学校的主要建筑。

3.展示与交流

制作完毕后把各组的作品展示出来,根据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比。

如果是设计新校园则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作业:

拓展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的设计大赛

板书设计:

做沙盘

活动:

做校园沙盘模型

步骤:

1.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2.学生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3.展示模型

作业:

拓展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的设计大赛

7、动与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

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

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

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是什么动了?

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

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2.想象:

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

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

同学们:

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例如:

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

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

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

“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就笑了:

“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

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

为什么?

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

(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

“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

”“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

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

”“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

”等等)

归纳:

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

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

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

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

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秋千上的人静止地面上的人运动

秋千上的人运动地面上的人静止

研究的物体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8、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力:

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

在比较实验中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

秒表、玩具小车、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动物的运动”单元,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1、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分组,每4至6人为一组,在规定的一段距离内,进行比赛,看谁跑得最快?

   2、回到课堂交流、讨论:

你们小组谁跑得最快,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

在同等距离下,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跑得最快。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得快与慢的。

   三、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明确表中所列的车次、始发地点、到达各站的时间等信息。

   2、计算每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最后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3、互相交流,说明自己排列的结果及理由。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关键是看比较的对象。

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认识“T”字头的列车一般为特快列车,以增强学生外出时的生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检查学生自带的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

   说明自己的小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二、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

   1、引导学生如何定量地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

(参照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2、学生分组活动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各种数据。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比较哪组的小车运动的最快,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理由,即相同时间内小车经过的距离最长,或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最短。

   3、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假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