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与方法.docx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与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团十六明确指出,要把学校共青团工作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
因此,认真重视与改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应该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
途径,以为路径。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是指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具体渠道和方式。
根据高校共青团的性质和使命,其工作途径具有多样性特征。
其中,服务中心、服务青年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途径。
一、围绕高校党政中心任务,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高举团旗跟党走”是共青团组织光荣的传统。
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也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基本工作途径。
高校共青团只有善于把握机遇,紧紧围绕党政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才能的学校领导的重视、党政的支持,才符合高校共青团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广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成为合格的助手和后备军。
(一)加强与学校党政的互助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党和青年大学生的纽带,要在共青团的工作中保持与党的互助。
1.坚持党建带团建。
工作实践证明,没有党建的团建是没有保障是团建,没有团建的党建是不完整的党建。
在新型势下,必须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和新的机制。
党建带团建不是团组织简单照搬党建的方式方法,也不是由党组织包办代替抓团建的建设,而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解决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问题。
学校党委要坚持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党重视团、团依靠党,切实加强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领导。
要把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要建立起基层党建带团建的领导责任制,坚持党委负总责,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团的良好互动。
2.坚持定期汇报工作。
通过完善团的汇报沟通工作机制,建立与学校党委、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分党委的汇报和沟通机制,争取学校各级党政在政策制订、制度设计、干部配备、活动经费、工作指导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建立学院团委定期向院党委和院领导,校团委向分管校领导的工作汇报制度;校团委定期与相关院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汇报沟通制度。
3.坚持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团的重要活动。
活动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大特点,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成效和影响力主要通过活动体现。
因此,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参与共青团的重要活动,是学校领导了解团工作、接触大学生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共青团争取学校党政支持,提升组织地位的最有效的抓手。
4.争取参加学校的重要工作和活动。
在学校的重要工作和活动中,如果没有共青团的影子,团的地位和作用就得不到体现。
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大工作中,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做到党政放心、教师支持、学生满意,以作为谋求地位。
(二)结合党政中心任务开展团的活动
团的各项活动只有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在高校共青团的各种活动中,要努力寻找与学校当前当前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主动向中心任务靠拢。
对高校共青团而言,就是抓住育人这一高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中心工作,千方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当前,高校共青团可以在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行动和社团活动等方面开展各类活动,进一步擦亮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挑战杯”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传统品牌活动;同时,投入精力把握好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求,创造新品牌、打造新平台,做到“急学校所急,做学校所”,主动把共青团活动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积极参与学校的主要工作
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中,共青团要积极争取,有所作为。
在各类学校常规工作中,有属于共青团的常规任务,比如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素质教育课程开发、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共青团要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在各类重点项目和活动中,共青团要进入相关工作机构,带领广大团员青年,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组织优势,完成工作任务,比如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国家级或省级大型活动等。
共青团要做到不负学校的期望,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四)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
在工作中,共青团干部往往会感到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工作与党政的要求、领导的意图有很大差距。
因此,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建设学习型团组织,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提高把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
要通过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提高党性修养;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其他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陶冶情趣,拓展视野。
学校要重视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大力支持团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使高校团干部提高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中心任务。
只要把握了正确的各种方向,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能获得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学校共青团也会爆发出更大更强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更能肩负起党的助手与后备军的光荣使命与重托,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锻炼和发展平台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最有效的切入点。
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工作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共青团只有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载体、途径和办法,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任何时候,高校共青团组织都应该将德育首先抓紧好。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自觉性,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育学生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新情况。
2.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密切联系团员青年的机制,把一些好的做法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要学习、把握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和方法,树立“一切为了青年”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成才需要。
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要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把学生最关心的事办成学生最满意的事。
要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成长服务。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计算机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面对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下力气建设一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重点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在网络建设中,要注重引导,加强监督,做到趋利避害,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力先进文化的园地。
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访问率和网络教育的效果。
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尚未形成固定的心理结构,在大学期间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过程,要在自我认识、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健康发展,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成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
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学环境,大学生遇到更多的困扰,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相联系,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准确保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在思想、心理上的反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
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
这三个方面,在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并相互发生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始终在进行,社会背景的不同,反映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上,也就凸显出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或者重于学习,或者终重于装新,或者重于应用。
理想的境界是,形成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促进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应用的广泛。
在这种机制的观照下,创新是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这种机制的形成需要一个平台,而高校共青团组织正是最合适的平台构建者。
1.构建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平台。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的导演活动,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题。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凝聚一批师德高尚、科研能力突出的队伍,为他们打造一个指导的平台。
重点是解决教师的激励机制问题,针对热心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教师,要从教学、科研工作量方面进行认定激励,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
2.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夯实基础,提共机会,形成由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研究、学术科技竞赛和科技学术节等组成的活动体系。
其中,科研课题研究应该重点引导,形成学校和院系两级立项,作为提升学生创性能力的基础工程来抓。
要组织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数模竞赛等学术科技竞赛,为基础研究的成果体现提供机会。
要把学术科技节、各专业研究活动办成提高参与度、营造学术氛围的载体。
3.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创新活动可以在校园里完成,可以在企业里完成,但是产业化必须在企业化机制里才能实现。
所以,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企业的参与。
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那么,这样的活动以及通过这样的活动产生的作品对现实的推动作用就非常有限,社会的参与热情就不会很高,学术科技活动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要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成产力,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转化平台。
可以利用举办科技竞赛的契机,邀请企业家参与观摩,举办成果转让洽谈会;可定期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博览会、创新成果对接沙龙等。
通过种种方式,使企业与大学生创新成果之间形成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是高校共青团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1.把社会实践提升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是直接为社会服务、展示青年才华的广阔舞台。
因此,必须努力争取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之中,并且要占一定的学分。
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制订严密科学的教学实践计划,提出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时间、任务、目的和要求。
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学分化”的教学思路,并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2.按需设项,按项组团,按照团队化、课题化的模式,直接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
从学校、学生、社会、社团等不同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主题有引导、活动有组织、团队有指导、资源有保障的工作机制。
课题必须是专业教师在研课题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不同课题,形成团队化的组合方式,每项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把课堂教学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实现“三结合”:
与专业学习结合、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科研课题结合、“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结合。
3.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相结合。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不断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在做深、做实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活动,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特别是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冷静分析其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坚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青年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属于高层次、集约型动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的色彩。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添加剂”,学生课余生活的“调味剂”,学生健康发展的“营养剂”,学生团结协作的“粘合剂”。
要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从学校工作的总体格局出发,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坚持校园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度”,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效用性,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性。
首先,在内容上,要彰显特色。
一是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
传统既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
二是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不同,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因而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
三是突出时代特征,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
其次,在时间上,要注意适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效用都有个限度,超过了度,就会事与愿违。
大学生开展课余文化生活也是这样。
成天忙于学习,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如果将学业放在一边,只迷恋于各种文化活动,更会得不偿失。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好关,掌握好“度”,做到有主有从、有张有弛、科学安排,相当益彰。
再次,在情趣上,要体现健康高雅。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文化活动应当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情趣。
同时从身心发展的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课余文化健康或不健康,高雅或低俗,对整个人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警惕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占校园空间,要确保健康高雅的课余文化生活占主导地位。
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能够贴心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锻炼共和发展的机会,更能凝聚青年,赢得青年的支持,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同时,这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发挥党的助手作用,体现生力军地位的最佳途径。
三、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各类社会服务
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潜在地就有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能力。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改革浪潮中,大学地位重要、作用显著。
21世纪,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社会渴望大学尽快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的呼声越来越强。
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下,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合作的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服务地方的发展道路。
(一)共青团组织为地方提供服务的类型
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地方提供服务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目前,多数高校共青团组织都是通过提供科技、文化、教育、咨询等服务,以志愿服务活动、智力支持活动或者部分有偿活动的形式开展。
1.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技、文化服务。
高校共青团组织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文化优势,组织专业教师和大学生提供地方急需的科技文化服务。
重点是推动应用性强的技术和服务,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服务和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高校共青团组织更要利用文化优势,结合地方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高校共青团组织引领教师和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推广实用科技,促进科技应用,帮助企业、农民和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并为地方送去精神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和智力开发服务。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共青团组织应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灵活、高效的优势,当好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和青年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的服务者。
特别是要面向农村和社区开展好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常用技术咨询和教育咨询活动。
此外,加大力度支教扫盲活动,在山区或边区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行动的契机,为当地青少年教育作贡献。
3.根据地方需求开展各类项目合作。
大学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库,促进大学跟地方开展项目合作,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各类开发,不仅能满足地方需求,更能使大学生长才干,还能为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创业问题寻找新的出路。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采取相应措施,为社会需求和大学生需求之间找到契合点,为地方和大学生之间牵线搭桥,可以实现双赢。
如许多地方需要实现工作信息化,但苦于缺少计算机技术人员;有的地方需要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有较完整的把握,但苦于缺少调查研究团队。
高校共青团组织如果能够结合这一需求,组织信息技术和社会调查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到地方的支持,能够顺利获得网络开发、社会问题调查课题等项目。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服务地方将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如何形成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就成为高校共青团服务地方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服务地方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拓展职能的新途径,需提上日程,取得广泛共识。
总体而言,目前较少高校共青团组织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
要真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把服务社会职能提高到人才培养和服务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度,从常规工作到重点项目都要强调社会服务意识,学校团委还应该将社会服务效能作为考核各二级团组织的重要指标。
高校团委组织还应及时做好校内团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展示、报告和推广工作,使社会服务成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的一种导向、一种时尚和一个风向标。
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地方要搭建平台,形成机制。
学校团委促进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部门或机构,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学校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并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工作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设立相应的素质拓展课程,实现课程化、学分制管理。
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可获得教学工作量认定和教薪酬,参与的大学生则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此外,还要根据工作实际,把建立社会服务工作激励机制,奖励社会服务成绩优异的人员提上议事日程。
再次,服务地方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高校共青团组织首先要做好服务领域的确定和拓展,制定服务计划,做好整合服务资源的工作,将有限的人、财、物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其次要牢固树立深入地方、服务地方和支持地方的意识,着力加强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要实现规划化、科学化,师资源配置要流动化、特色化,培训内容要创新化、灵活化、,管理机制要流动化、系统化。
再次是要做好提炼经验和树立典型工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力量。
总之,高校共青团组织拓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职能,既有利于更好地引领和培育青年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又能够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高校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姿态和作用。
服务地方,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节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方法是有头等重要的,因为方法的好坏关系到事情的成败。
平时人们常说的“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也就是工作效率问题,与方法的选取和运用直接相关。
方法好,效率高,可能达到“多、快、好、省”;方法不好,效率低,则会导致“少、慢、差、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冲击,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广泛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要想顺应时代潮流,继续保持共青团旺盛的生命力,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方法,使团组织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团结、带领青年着力新发展,努力在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方法上有新突破。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就要讲究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围绕重点法
在复杂十五发展过程中和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是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从方法论角度看,开展工作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如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就势必在错综复杂的事物面前如堕烟海,结果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多、任务重,同样需要抓住重点,围绕重点开展工作。
(一)寻找和确定工作重点
寻找和确定工作重点也需要功夫,必须充分研究,针对共青团组织特点和阶段性工作特点来确定。
1.要善于深入调查研究。
“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首先要统领全局,以全局发展趋势来考虑问题,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准重点,而调查研究正是准确把握重点的必要手段。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状况、新问题,迫切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调研、加强研究。
仅凭经验只会使高校团工作越走越窄,唯有通过调研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找到团工作发展的关键点。
要把团工作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重点,团工作才有生命力。
2.要根据高校共青团组织特点确定工作重点。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生力军,根据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政工作中心开展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寻找工作重点的最直接的办法。
共青团又是优秀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组织担负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功能,从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与青年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着手,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确定工作重点的最有效的方法。
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还要根据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确定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重点。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高校共青团工作重点具有流动性的特点,重点往往是阶段性的。
每个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团组织的工作重点也就不同。
因此,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学校特点和共青团实际不断寻找、解决、更换工作重点。
(二)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
“集中”的理论层面蕴涵着“二八法则”,即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百分之二十最为重要的问题。
高校共青团工作战线长、涉及面广,与之相对的却是人、财、物等资源有限。
高校团工作要形成影响力,从而吸引到更多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是必然的选择。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既包括集中一定的物质资源,更在于集中共青团组织的人文精神力量,形成解决重点问题的思想共识和强烈的感召力。
这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