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084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最新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主题内容认知

鸦片战争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开端,自此,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又要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100多年来,从农民、地主到民族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从自发的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从向西方寻求真理到向俄国学习,从器物到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主题内容范围:

本主题主要包括近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

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抗争的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

近代前期

1840年~洋务运动

基本史实: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

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年

基本史实: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近代后期

1919~1927年

基本史实:

中共成立、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年

基本史实:

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特征:

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共走向成熟;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中共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年

基本史实: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共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特征:

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年

基本史实: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反攻、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特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年

基本史实:

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征: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年

基本史实: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年至今

基本史实: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详情例析

〔例1〕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

例如:

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

“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

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例2〕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回答:

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

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解析〕从能力考查角度看,本题旨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测试,包括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将重要的史实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两者所提出的救国主张的分析,真正理解其体现的爱国主义。

本题的难点是第二问,而回答这一问的关键在于联系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对维新派和义和团的爱国主张进行分析。

前者代表先进生产力,但对帝国主义有妥协性,因此提出了国内改革问题,但却忽略了对外反抗问题;后者具有反抗精神,但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所以看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内因,也不可能提出制度革新来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主张。

而两者的先天不足也决定了这两个阶级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本题启示:

首先,评价分析问题,要从生产力角度出发;其次,要合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答案〕维新派认为当时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

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未涉及社会改革的内容,并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议,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

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湾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指出:

中日先于1913年就山东问题定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

或按照中日协定条约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摘自王芸生《六十年

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

国内形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

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

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解析〕该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代表团为收回山东权利在巴黎和会上进行的外交努力为研究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独立地综合研究历史材料、分析和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种独立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学教材中关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仅是作为交代五四运动来龙去脉的辅助性线索断断续续出现的。

学生要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自己整理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期间的主要外交活动过程,并据此进行“评价”。

二是试题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切入,要求学生突破原有的认识,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该题的难点在于整理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经过以及对这种外交努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其实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探索抗争史的考查有一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那就是越来越强调从生产力角度、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

〔答案〕评述要点:

目标:

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

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

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主题内容认知

范例一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国主张及实践

知识梳理

1.农民阶级

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主张: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2.地主阶级

实践:

禁烟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3.资产阶级

实践:

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主张:

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

考点突破

  1.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小农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的情况。

(2)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2.关于晚清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起步。

①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了他们与外国在华势力的矛盾,反侵略意思增强,斗争逐渐兴起;清政府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大肆搜刮,加深了人民的苦难,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危机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被迫调整内外政策,为挽救其统治,出现了洋务派。

所以说,近代化起步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起步: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面临“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运动。

地主阶级的腐朽性决定了他们经营的近代企业的官僚化和畸形发展,他们在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引进了同封建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依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时代的怪胎在甲午战争炮火的摧残下走向失败。

(2)近代化的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向中国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东方小国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在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光绪帝支持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因遭到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加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重拾戊戌变法的未竟事业,实施了“新政”和“预备立宪”。

从“新政”的内容上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是为了得到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