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02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docx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回顾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

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

g/mol或g.mol-1(3)数值: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

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部分: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

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

题干中的条件:

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

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三部分: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HCO3—HCO3—+H+=CO2↑+H2O

HCO3—+H+=CO2↑+H2O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

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

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

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

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

Al2O3+2NaOH=2NaAlO2+H2O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

Al(OH)3+NaOH=NaAlO2+H2O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

Al3++3NH3·H2O=Al(OH)3↓+3NH4+

六、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Fe2+的检验:

(浅绿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Fe3+的检验:

(黄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

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

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

(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

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

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

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

3Zn+2FeCl3=2Fe+3ZnCl2

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