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982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docx

届高三作文素材16文化传统与现代

“文化(传统与现代)”素材积累:

传统文化包括:

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

一、相关成语:

1.胸无点墨: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

指人没有文化。

2.蹶角受化:

蹶角:

叩头;受化:

接受文化。

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

形容声威极大。

3.知文达理:

知、达:

懂得。

有文化,讲道理。

形容有教养。

4.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5.美雨欧风:

欧:

欧洲。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6.用夏变夷: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7.胸中无墨:

胸中没有墨水。

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8.卖弄才学:

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9.一穷二白:

穷:

指物质基础差;白:

指文化和科学落后。

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10.兼收并蓄: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1.黄金时代: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12.识字知书:

指有文化知识。

13.洋为中用: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14.衣冠文物:

衣冠:

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

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

15.识文断字:

识字。

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16.不通文墨:

通:

精通;文墨:

指写文章、著述等。

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17.推陈出新:

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18.粗识之无:

粗:

略微。

略微认识“之”“无”二字。

指文化程度很低。

19.能写会算:

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0.欧风墨雨: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21.未识一丁:

丁:

“个”的讹字。

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

22.粗俗之辈: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23.知书达礼:

知、达:

懂得。

有文化,懂礼貌。

形容有教养。

24.横僿不文:

僿,粗鄙。

粗鄙没有文化。

25.知书识字:

指有文化修养。

26.欧风美雨:

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27.附庸风雅:

附庸:

依傍,追随;风雅:

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28.百年树人:

树:

种植,栽培。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29.谈吐风雅:

风雅:

风流儒雅。

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30.斯文扫地:

斯文:

指文化或文人;扫地:

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1.博大精深:

博:

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32.不识之无: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33.传道受业:

受:

通“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34.敏而好古:

敏:

勤勉。

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35.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36.斯文委地:

犹斯文扫地。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7.兴文偃武:

偃:

停息。

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38.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9.裂冠毁冕:

①比喻背弃王室。

②比喻绝意仕进。

③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40.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41.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二、名言警句:

1.“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领导人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所有成为社会一分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等项目,共同构成的复合体。

——〔英〕爱德华·泰勒:

《蛮荒的访客——马凌诺夫斯基》

3.文化就是“了解世界上人们说过的最好的思想”。

——〔英〕阿诺德

4.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

——〔奥〕维特根斯坦:

《文化和价值》

5.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知识放出的异彩。

——〔阿拉伯〕谚语

6.知识是智慧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印〕泰戈尔

7.文化的意义,乃是把人类这种猛兽养育成驯良的家畜。

——〔德〕尼采:

《道德系谱》

8.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

动物虽然也会结成低级的社会,但它与人类社会不同,是没有社会进化的。

只有人类,才有通过进化过程使社会不断向高度进化的能力。

——〔日〕富永健一: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

9.我们可以这么说:

文化是以调和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骨干的、强韧的人的生命力的产物。

而且我认为文化的开花结果,将是抵抗武力与权力、开辟人类解放道路的唯一途径。

——〔日〕池田大作:

《东西文化交流的新道路》

10.精神粮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流露。

如果人们的心灵是美好、纯洁、善良的,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必然能使人类欣欣向荣。

——〔泰〕披耶阿努曼拉查东:

《泰人过去的生活》

11.文化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和社会兴衰的尺度。

——〔泰〕努弯詹·拉纳哥:

《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的生平》

12.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苏〕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13.由于人类力量的无尽扩展,智慧和美感的无尽增长,人类精神发现了它的理想,从而为自身提供了无尽的补给。

为达到此理想,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资助,而文化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

——〔英〕马·阿诺德:

《文化与混乱》

14.大众是文化保存的力量,同时是文化革新的力量。

——〔日〕三木清:

《国民文化的形成》

15.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只能受奴役。

——〔法〕乔治·桑:

《给儿子的信》

16.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英〕约·波伊斯:

《文化的意义》

17.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苏〕列宁:

《青年团的任务》

18.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里德

19.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约翰·赫尔达

20.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马大·安诺德

21.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爱默生

22.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阿诺德

23.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森谷正规

24.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

25.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

26.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献生

27.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

28.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印度

29.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

布克哈特

30.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

三、关于文化的内涵:

壹优良的民族精神

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的孟子,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林则徐,

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

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贰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叁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

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

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

《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

《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

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

肆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

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

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

伍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

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四、关于文化的事例:

守住传统民俗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

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

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

“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

“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

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

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

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

领导人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

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

”(《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

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

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的坐标。

《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

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

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

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

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

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

“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

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

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

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

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

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

“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

领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

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

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

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

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

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

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

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

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

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

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

“坦率地讲,对于学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

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诗词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很久了吧。

”同样类比到《见字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