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9013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docx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教育成长

给妈妈下跪不丢人1

给妈妈下跪不丢人

2019-06-2509:

49:

30 来源:

 钱江晚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6月23日,安徽省高考分数公布,因在考场外跪谢母亲而走红的王恒杰考了635分,超出理科一本线139分。

同时,对此前因下跪一事引发的争议,母子也再一次给出了解释。

  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英语科目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外,身穿黄色T恤、戴着眼镜、瘦高个子的王恒杰,面带微笑走向一直等候在考场外的母亲,没等母亲反应过来,他突然双膝跪地,说道:

“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这段视频被人无意中录下放到了网上,一经传开,就惹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赞扬,也有人质疑和批判。

  面对质疑,王恒杰感到有些压力,有段时间一度拒绝了很多采访。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怀疑他们摆拍、作秀,为学校“打广告”的质疑,应该是毫无根据的。

用王恒杰的话说,他之所以给母亲下跪,只是单纯地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感谢,是“不想让这种情感变了味”。

  陪读之路充满了艰辛。

王恒杰的母亲李娕不仅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服装生意,专心陪读,还克服了许多生活起居上的困难。

比如她不会做菜,就通过做菜的软件,一点一点学做。

王恒杰是个敏感而懂事的孩子,他深刻体会到了母亲所付出的代价,并将这些点点滴滴都铭记于心。

  考场出来,又自觉考得不错,当看到站在场外等待的母亲,那一刻,或许王恒杰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点点滴滴,想起了母亲的付出和辛劳,一时情绪激动,难抑翻腾的情感。

此时,他只想以一种最高规格的形式,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了下跪,别无可诉。

这是一种极其真诚、自然,也十分浓烈的情感表达,完全合情合理,看不出半点矫揉造作。

如果将这样的情感表达也视为糟粕,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呢?

  总有人喜欢以大义和道德责人,看到下跪,就抬出“糟粕”的大棒,却从不问为何而跪,所跪是谁,更不会感同身受,体验当中那拳拳的赤子之情。

子跪母恩,无可厚非。

更何况,作为子女,自愿主动跪谢父母,这是个人的选择。

只要没有伤害到社会公德和其他人的权益,作为旁人,还应以尊重为要,不该指手画脚,更不能轻易地将其上纲上线。

  当下,一些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仅不懂得感恩,还索取无度,一旦父母没有答应或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动辄就对父母冷言冷语,甚至与父母吵架、痛恨父母,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反例。

相比而言,王恒杰的这一跪,无疑是给这些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我们不仅要常怀感恩之心,还要主动、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

感恩就该理直气壮,如果需要,下跪一次又有何妨,这不丢人!

(张炳剑)

“有教无类”不是口号

2019年06月25日08:

18  来源:

南方日报

■丁建庭

  “我们学的是养天鹅的技术,我们不会去养猪。

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里那些娃都送到这儿来,我不同意,因为这些孩子素质太低。

”近日,西安一幼儿园园长在解释为什么不全面实施普惠收费时语出惊人,公然的社会歧视令舆论为之哗然。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大意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这一主张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竟还有教育工作者搞社会歧视,违背“有教无类”的基本理念,简直是不知今夕是何夕。

可以明显看到,在西安这家幼儿园园长眼中,学生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充满了对农村以及农村孩子的鄙夷。

抱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可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可能在立德树人上有所作为。

恶之花只能开出恶之果,教育理念上错了,就是在根子上错了,必须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

  令人深思的是,该园长还声称:

“我讲的是幼儿教育界不敢讲又想讲的实话,如果媒体报道,会免费打广告成为‘网红’,挺好。

”果真是这样吗?

目前来看,她至少说对了一半,舆论帮她成了“网红”,一个“根本不配为人师表”的“网红”。

至于她讲的是不是幼儿教育界的实话,笔者不敢妄作判断,但联系到此前一些学校引起争议的说法和做法,不免会发现确实有一些学校和老师与她的理念相同或相近。

比如,此前某地中学校长微信聊天中,称学校“原本的固定生源大多来自‘一低二多三无’的‘低收入,多孩子,无房无固定职业无教育规划’的低层次家庭,严重缺乏前期基本行为和教养与基础积淀,存在严重行为与知识缺陷”等语句;还有某地小学招生面试,学校竟要看家长的学历证书,等等。

虽然都没有西安这家幼儿园园长讲得赤裸裸,但也都曾引发指向教育功利化和社会歧视的质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入学关乎教育起点公平,虽说教育均衡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是在生源问题上决不能自我设限,尤其不能歧视和排斥农村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招生录取方面也给予农村学生适当倾斜,但仍不排除一些学校尤其是好一点民办学校对学生生源进行功利化分类。

“有教无类”不是口号,这样做已经突破了教育底线,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将办教育当作办企业,过度追名逐利,一味“择富”“择优”,早已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责任。

也许正是这一部分学校的存在,才让西安这家幼儿园园长觉得自己说出了教育界不敢讲又想讲的实话。

  除了教育理念,媒体调查还发现西安这家幼儿园没有办园手续,消防也未验收,有关部门还表示其课程设置、收费标准存在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家问题多多的幼儿园,竟能够长时间存在,还拒不执行教育部门的收费要求,也说明对幼儿园的管理还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

如果监管不到位,一些学校很容易在教育理念上走偏,从而损害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

流失学生学籍成了谁的“唐僧肉”?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6-2517:

08

作者:

陈广江

  近日,据媒体报道称,河南省理工学校在招生时,涉嫌夸大宣传,招生对外宣称可以给学生分配工作,由于这一承诺无法兑现,导致不少学生中途流失。

但学校仍用这些学生最初注册的学籍信息,从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申请定额拨款。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作为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中专,河南省理工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和“省级文明单位”,但该校在招生宣传、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其身份明显不相匹配,特别是用流失学生学籍申请拨款的做法,已经涉嫌违法违规甚至犯罪。

对此,必须一查到底,给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一个交代。

  该校招生之乱令人瞠目。

一方面,招生时除以解决就业、分配工作为诱饵吸引学生外,还不惜重金雇佣招生代理“拉”学生,每招一个学生都有高额提成,最后招收的学生数量超过了学校承受范围,连宿舍都不够用了;另一方面,学校不仅无法兑现招生承诺,而且学习环境相当恶劣,说是学铁路开火车的,连火车都没见,有些宿舍楼的水都供不上去。

  不顾实际,连蒙带骗拼命招生,让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受骗感,不少学生未完成学业提前退学。

对此,学校不仅不担心,反而充分利用流失的这部分学生的学籍信息套取财政拨款。

有学籍没学生,照样申请定额拨款,骗取的教育经费究竟肥了谁的腰包?

以每年每人五千至七千元的生均拨款标准看,这笔钱不是一笔小数。

报道还称,该校把综合教学大楼等对外出租,但收入并没有入账,而是进入了“小金库”。

以上种种,都是违法违规线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地都在努力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本地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但在少数学校,连年财政投入都没有发挥其实际效能,甚至可能成了任人宰割的“唐僧肉”。

既然河南省理工学校可以利用流失学生学籍申请拨款,就说明现行生均拨款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那么,钻漏洞者仅此一所学校吗?

  眼下,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志愿填报工作也将大规模展开。

考生和家长面临的陷阱,不只是来自吹嘘大数据报志愿、专家辅导的外部不法分子,还有来自内部的、不负责任的学校管理者。

少数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把学生当成一种攫取利益的资源或工具,辜负了家长和社会的期待,也抹黑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别轻信那些天花乱坠的招生宣传;相关部门要真正做到守土有责、负责、尽责,及时严惩教育工作者中的害群之马。

  具体到本次事件,除严查套取的拨款具体流向、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在确保学校学籍系统数据真实性的情况下再拨付教育经费。

在大数据时代,辨别信息真伪并不是什么难事。

(陈广江)

职教生成摇钱树?

职业教育要发展还得规范办学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6-2517:

52

作者:

杨三喜

  近日,中国之声持续报道了河南一中职学校——河南省理工学校存在伪造学生名单套取国家教育资金以及出租国家资产非法获利等问题。

对此,河南省财政厅工作人员表示,该学校此前存在部分支出未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的情况,并且私存私放公款,已经对该学校作出处罚。

  涉事的河南省理工学校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手段,比如宣称可以给学生分配工作等来吸引学生。

把学生招进来后却不重视办学,就如家长所抱怨的“说是学铁路开火车的,连火车都没见。

就在那里呆了一年,承诺给你分配工作什么,月薪多少,说的可好,谁知道到那上了一年没有用。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学校的确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不重视办学,而这也是不少职业院校的通病。

不仅如此,该校还存在套取国家教育资金的行为,不重视办学,坐等学生流失,然后用这些学生最初注册的学籍信息,从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继续申请定额拨款。

这样的做法有失教育本质。

  据了解,河南省理工学校还先后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和“省级文明单位”,属于中职院校中的佼佼者。

以管窥豹,可见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或许并不以办学为要务,而是打着办学的旗号,把职教生当成了摇钱树,或是把学生送去流水线创收,或是以学生为工具骗取国家教育资金。

  一些职业院校为什么要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乃至于通过所谓的招生代理高提成来吸引学生报考,固然有职业院校缺乏吸引力,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原因。

但职业院校缺乏吸引力,恐怕也与一些学校不是真心诚意办学,不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造成了职业教育社会观感不佳有关。

如此一来,职业教育谈何吸引力呢?

其发展也就陷入恶性循环。

  当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被放置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特别是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磅政策,业界普遍感觉到,职业教育的春天到了。

但是,这些频发的职业教育乱象,势必会消解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其他职业院校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扭转职业教育形象的努力。

对此,只有严肃处理职业院校存在的各类违规招生、违规办学行为,职业教育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与投入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起案例来看,投入是否充足是一个问题,而国家的投入是否用到正途,是否用在了改善教育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是关键。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投入也将持续增加,如何加强监管措施,完善经费制度方法,堵住套取经费的漏洞,并确保教育经费用在实处、用在办学质量提升上也是关键。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要想提升吸引力,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必须从规范办学行为做起,从真心实意办教育、培养人才做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尤其是用各种手段把职教生当作摇钱树、以办教育为名捞取利益的现象,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杨三喜)

大学选什么专业 别光顾着“有用”“没用”

谭影子

2019年06月25日08:

1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高考发榜后,填报志愿成为高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

选学校有排名榜单、录取分数线的参考,大学复杂的专业设置,则让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充满困惑与迷茫。

一般而言,应用类专业对口职位市场需求大,薪资高,成为很多人想当然的选择,而那些看起来要坐冷板凳,也“没什么实际作用”的基础性专业,则让考生“望而却步”。

  无论是“有用”专业的门庭若市,还是“无用”专业的门可罗雀,背后都是考生和家长的现实诉求:

大学学历是职业发展的通行证,专业“有用”,自己的学历才会“有用”。

无可否认,某些行业的薪资确乎高出社会平均水平,比如大热的金融、IT等。

但是,在大学课改、专业边界模糊、融合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专业“有用”还是“无用”不可随意判断。

  一个简单的例子,金融行业并非只吸纳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实际上,拥有良好数理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乃至知识面宽阔的人文社科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且,大学双学位、辅修、跨院系选课等多种课程设置,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学习金融知识、技能提供了诸多方便。

相对于只学习金融知识的“对口学生”,规划良好、勤奋努力的其他专业学生甚至有更大优势。

  不少应用类专业学生上大学之后直呼专业太“水”,学不到东西,归根结底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运用起来遇到瓶颈。

学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水平上升会非常显著,这也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将基础学科更多放在本科阶段,应用学科更多放在研究生阶段的用意。

视野开阔,学问精深,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

  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数理化院系被称为“疯人院”,文史哲专业的同学更是每天都泡在厚厚的阅读材料中。

因其基础、概括性强,这些专业对思维深度、强度的要求更高,但学好了却能以一当百——数学专业的同学研究生念金融、会计相对容易,中文系、历史系的同学写起文章来并不比新闻系的差。

而一些应用类专业的同学常常遇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尴尬,好似盲人摸象。

学科融合、边界模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扎实、触类旁通、学习习惯良好的“无用”专业的学生,前景会更加光明。

  抛开“有用”“无用”专业在学业、求职方面的价值对比,我还想谈谈两者的本质。

直观来看,“有用”专业主要教学生“怎么办”,比如金融专业教你如何构造资产组合,计算机专业教你如何编程;但“无用”专业主要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正在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先思考清楚“是什么”“为什么”。

“无用”学科的基础地位,对学生、教师、研究人员思维的培养也十分珍贵。

  “无用”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是难就业、工资低的代名词,但其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价值,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的涵养,对专业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常常被视而不见。

“有用”“无用”本是相对的,“有用”专业可能培养出“无用”学生,“无用”专业却在不经意之间有大用处。

高考填志愿:

跟风鄙视文科是另一种非理性

2019-06-2509:

49:

30 来源:

 新京报

  学文还是学理,与其在无比的焦虑中押宝,不如尊重自己的兴趣,听从内心的呼唤。

  这两天,高考成绩陆续出炉,考生正在紧张地填报志愿。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而又充满纠结的过程,尤其一些对高校环境不熟悉的考生家长,为孩子的志愿填报会昼夜难眠,茶饭不思。

而社交媒体上,各色人等都以权威面目出现,以斩钉截铁语气给考生和家长下指导棋,而一种刻意放大的声音,则是历数学文科的种种不堪,告诫考生千万不要选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

  鄙视和唱衰文科,当然不是今天才有,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新鲜。

40年前高考恢复伊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就不胫而走。

而40年后的今天,舆论对文科的鄙视,则更多是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量,认为学文科将来择业面窄、收入低。

  我作为一名大学文科专业的老师,拿不出太多有力证据反驳这种论调。

许多人文学科专业就业门路不广、收入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事实。

今天我也不想老调重弹,论述人文学科对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家长和考生,以就业市场行情为依据选择专业,一窝蜂地鄙视文科,是不是就是符合最基本的价值理性?

  如果对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做一些量化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年来,就业市场信息瞬息万变,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也是变幻莫测。

前些年的大热门专业,近两年已经在就业市场上亮起红牌,而一些本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专业,近年来行情持续看涨。

  而且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就业市场上这个变化周期正在加快。

所以,需要广大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的是,今年参加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拣选是在4年之后,今天即使众口一词交口称赞的热门专业,4年之后会不会变得门前冷落?

  如果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怎么选择?

我的建议是,与其在无比的焦虑中押宝,不如尊重自己的兴趣,听从内心的呼唤。

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自己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学着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每天都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即使毕业后有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机会等着他,这个过程也会非常煎熬。

而且在一种煎熬的过程中,怎么可能学好一个专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当年高考时,父母和老师帮他选择了一个热门院校的理科热门专业,许多人看来,他毕业之后搞研发,前程锦绣,但他在大二时,毅然决然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入一个985大学,学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文科专业。

去年毕业后,他在成都做着自己选择的工作,报酬未必可观,但开心而快乐。

我曾经跟他聊天,他说对自己当年大二时退学再高考,从来没有后悔过,反倒对当年第一次高考时选择志愿的短视,觉得教训深刻。

  同时,我还要告诉各位家长及考生朋友的是,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许多都在走“淡化专业、强化通识”的道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多学校还在努力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尊重学生入学之后的选择权利。

甚至可以说,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其实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重要。

所以,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学得怎么样。

所以,志愿填报时的过度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当然,写以上这些文字,绝不是为当下文科教育辩护。

相反,我觉得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应该成为各个高校文科专业的警示。

高校主事者应该认真而谦卑地反思这些年来人文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因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改革与调整步伐,方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需要,也有助于消除很多家长和考生面对文科专业时的焦虑。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在人生的“岔路口”填报志愿

2019年06月25日08:

11:

51

来源:

澎湃新闻网

文丨澎湃社论

各省高考陆续放榜,紧接而来的是,一场难度可能不亚于高考的较量——志愿填报。

在高等教育即将迈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并不难,难的是选择称心如意的高校与专业,为人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而在高等教育改革加速的背景下,合并本科批次招生、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涌现,使得选择的难度还在不断加大。

在当前志愿填报制度框架下,选择哪所高校,更多取决于分数、取决于实力,而专业的选择则更多基于个人志趣。

我们看到,追捧热门专业一直是志愿填报中的一股潮流,从高考恢复之初的中文专业大热,到金融专业的长盛不衰,再到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的崛起。

时代之河潮起潮落,今日的风口,明日也可能被纳入红牌警告。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专业更迭的速度和力度也在明显加快,2015年开始,全国高校每年增设专业数量突破2000大关,撤销专业的数量也超过100个。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416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

这些被撤销的专业点,不少就曾经是某段时间内的热门专业,比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

而曾经冷门的专业,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突然爆红,比如,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带动的考古热,考古、文博类专业就经历了这样的命运。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在向高校发出人才需求信号时,的确供不应求,但当毕业生毕业之时,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也有追赶时髦的弊病,争相上马热门专业,但在人才培养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一些新设专业“徒有其表”,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高校热衷一窝蜂上马热门专业,追赶时代的风口,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在风口上站稳的实力。

这提醒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应该立足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做好长远职业规划,避免以专业的冷热作为选择的主要依据,避免盲目追赶潮流、追求热门,而忽视了对高校办学传统和办学实力分析。

在辅助孩子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家长更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避免急功近利,追求所谓的“钱途”。

高中生对专业设置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不明确,也是导致兴趣与专业发生偏离的重要原因。

所以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对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潜能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是填报好志愿的重要一环。

当下,高校大类招生改革愈发普遍,给考生们提供了入校后再来选择专业领域的可能。

选专业不再一锤定音,考生的纠结也随之减少。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人生的岔路便多了,选择是自由,自由意味着责任。

既要了解社会的需要、正常的职业规划,也当追随本心,选择真正喜欢的专业,才会倾心投入和付出。

专业的冷热会发生变化,但是能学到真本事、硬功夫的专业,一定不会被时代轻意淘汰。

填报志愿不能迷信辅导机构

2019-06-2510:

01:

22 来源:

 南方日报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

近段时间,和焦虑的家长、迷茫的考生同时出现的,还有试图趁机捞一笔的不法商家。

据“新华视点”报道,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有高达5万多元的“天价”套餐。

  无论是打着“高科技”旗号,宣称“大数据预测来帮您”的,还是头顶内部人员幌子,号称“顶级专家一对一辅导”的,家长和考生务必擦亮眼睛。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各地教育考试院都会反复强调,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各地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公开。

按照这些信息,家长考生们通过往年录取分数统计和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也能预测高校调档线与报考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大数据填志愿”,只是将各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没有任何的信息增量,商家作出种种夸大宣传,无非是营销的伎俩。

  每年类似新闻层出不穷,仍能说明不少问题。

首先,要承认现有信息公开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整合还不够有力。

一些辅导机构能方便快捷查询往年录取数据,快速提供学校特色、优势及专业学科、学校环境信息等,甚至可以实现“一键对比”,是值得借鉴的。

相关方面应该考虑,是否可以建设统一数据库,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

其次,许多机构无非是利用了考生及家长的“选择焦虑”,特别是某些人的“投机心理”,选择性地运用了某些话术。

对这样的现象,应该强化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廓清一些家长考生的疑问,使其正确认识填报志愿的规则和常识。

  需要强调的是,填报志愿是件极其严肃而又私人的事情。

说它严肃,是因为在哪里读书、选什么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走向。

因此,要放在人生的长度上,将志愿填报重视起来。

说它私人,是因为高考志愿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更不是专家的志愿。

过去,常有一些家长大包大揽,只考虑怎样不浪费分数,只考虑大学排名和就业前景,而忽视了考生本人的兴趣特点等,结果孩子发现就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

  对那些自我认知不甚清楚,不善于做选择的考生,每年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填报指南。

在这其中,笔者认同的一种指南是,首先考虑城市,其次选择学校,最后才是专业。

作出此种排序,并非因为学校和专业不重要,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选择资源优势明显的地理区位。

其次,学校优于专业,是因为相对而言,学校的稳定性更高,而专业具有冷热之分,常常随形势而变化。

对于那些并非如此选择的考生,依然要保持尊重,毕竟学到真知识才是长远之道,只要足够优秀,无论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扶青

另类招生海报走红 大学管理者看懂了吗

朱昌俊

2019年06月25日08:

1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伴随高考结束、成绩逐渐公布,全国各大高校进入招生季,学校官方也例行发出了“欢迎报考×××大学”的招生文章和迎新视频。

但是,和官方的严肃风格不同,学长们自制招生海报,走出了一条“野路子”:

他们将招生文案做成了表情包、小广告、游戏、小说等形式。

土味风的“椰树椰汁”广告,牛皮癣式的“电线杆”广告……诸如此类的大学招生海报,展现出与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