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879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

历史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

该制度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关系,稳定了统治秩序。

2.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答案】A

考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夏商周以来不是官僚政治,由于当时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所以应该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应该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始,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所以B的说法正好与史实相反,故是错误的说法。

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答案】D

考点:

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的理解能力。

④相对来说比较公平,选拔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比较有利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②通过对德才的考察进行推荐,也可以让一部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③主要看门第的高低,但是可以让一小部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基本上没有机会。

故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D。

4.在中国史中会经常避到“近代化”一词。

XX词条对此解释: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⑤

【答案】B

考点: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是错误的;①是封建顽固派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统治;②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主张,对西方的事物全面否定,排斥西方先进的文明。

①②与近代化背道而驰。

③是主张引进机器设备,④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⑤主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因此B符合题意。

5.《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

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D.蔡廷锴坚守上海

【答案】A

考点:

抗日战争。

根据所学,1933年日寇进犯华北长城一线,担负喜峰口阵地防御的二十九军顽强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A项“宋哲元(时任二十九军军长)收复喜峰口”正确。

6.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考点:

淞沪会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可知应该是淞沪会战,打乱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所以B正确。

7.《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并公开发行的周刊。

据此可以判断,该杂志报道了①西安事变②徐州会战③中共“七大”④一二·九运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考点: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共关系。

能够在国统区公开发表刊物,这是在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时期,具体是1937年到1946年。

符合这一时间的是C项,故选C。

8.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各种文献资料)。

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

下列能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过的最可信材料是。

A.报纸《东京日日新闻》南京报道(1937年12月13日)

B.文献资料《蒋介石日记》(1915—1949年)

C.电影《南京!

南京!

》(2009年)

D.文献资料《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年)

【答案】A

考点:

本题考察抗日战争、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题中强调最可信的史料,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筛选最可信的一手史料。

首先排除CD两项,因为这两项不是事件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属于二手史料。

排除B是因为蒋介石日记时间断线太长,内容广泛,与A相比,不如A项专门专业。

故从专业性的角度选择A。

A项比B项更为合理贴切。

9.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有关该课题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9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斗

C.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

D.义和团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举

【答案】A

考点:

中国军民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A项错误,时间错误,应该是1884年,故选A。

BCD项都是符合史实的。

10.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

理念是:

“(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

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

努力赞助共和。

”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

①大汉民族观念②民主共和观念

③国家统一观念④平等团结观念

A.①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④

【答案】C

考点:

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最佳解题方法是排除法。

由“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可以排除①,所以含有①的选项A、B、D不选,本题答案只能选C项。

11.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表中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年

1919—1922年

1923—1926年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五四运动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答案】D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1923—1926年”“革命”一词出现急剧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1919年,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1918年,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后,故C项错误;1924年到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其影响面大,群众基础广泛,导致”革命“一词广为流传。

所以答案选D。

12.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考点:

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明白图中阴影部分所在的位置。

主要分布在湘、赣等地区。

13.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注意题干信息“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说明④正确;“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说明③正确;①②都无从体现。

故应选D。

14.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

A.资产阶级共和国B.社会主义共和国

C.新民主主义国家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答案】C

考点:

中共二大。

根据所学,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15.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

A.峥嵘岁月千年局变中国新生伟大转折继往开来世纪跨越

B.峥嵘岁月伟大转折千年局变中国新生继往开来世纪跨越

C.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D.千年局变峥嵊岁月伟大转折中国新生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答案】C

考点:

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注意“复兴之路”这一信息。

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奇局“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使中国获得新生,重新独立,又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转折,又制定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把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奋斗目标。

故C是正确的。

根据以上分析,ABD项直接排除。

16.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外电评论:

“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全国人大D.中共十六大

【答案】C

考点:

依法治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故选C。

17.观察下面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D.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答案】D

考点:

海峡两岸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漫画中小舟上的男人代表台独势力,拿着一根竹竿准备推翻庞大的冰山,从其吃力的样子可以看出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B、C与漫画主题不符。

18.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

“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

”毛泽东赞同地说: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

”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考点:

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挖掘有效信息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合,应排除;②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

 

19.2009年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奥巴马总统访华,并发表了一系列演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中美关系历尽曲折。

其中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B.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要求

C.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考点:

此题主要考查对中美关系的了解。

回答此题时应从题干中“中美”双方来分析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制约苏联,结束越战。

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两个的共同愿望。

因此答案为B。

20.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

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A项错误;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B项错误;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故C项正确;日本于中国建交是1972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1979年,故D项错误。

21.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据下图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B.《十二铜表法》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成文法已较完善,因此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答案】C

考点:

罗马法。

罗马法发展的历程是由习惯法到公民法成文法,再到万民法,最后是完备阶段,其中,从习惯法到公民法阶段是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但是到了公民法到万民法阶段,原因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

故选C。

22.英国学者威廉斯说,“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国王不得违反的某些法规,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议会有权倒阁②议会制约王权

③议会拥有绝对权力④国王仍保有很大权力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权利法案》。

材料“国王不得违反的某些法规”说明王权受到议会制约,故②正确;材料“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说明国王仍保有一定权力,故④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没有涉及内阁,故①错误;议会拥有绝对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错误,故排除③;所以应选B项。

23.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答案】D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图片分别显示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的尝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总结后可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所以本题选D,A、B、C不符合题意。

24.“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

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

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

“冷战”形成的因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和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显然是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显然不是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反而是“冷战”形成的的结果。

当时饥寒交迫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其实也是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

25.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

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

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

“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考点:

多极化出现。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和材料中“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

”说明除了美苏争霸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的兴起,说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本题选择D。

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6分)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2分)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

(6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分)

【答案】

(1)表现:

①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分)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2分)③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分)

(2)政治设想:

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1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分)

主要原因:

①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②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

(1分)

(3)努力:

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②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分)③提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2分)

(4)趋势:

①从专制到民主;(1分)②从人治到法治。

(1分)

考点:

人类政治演变的历程。

(1)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独相”在秦代表现为“丞相是百官之首,事无不总”,也就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机构;“群相”指的是唐代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兼相”指的是明代丞相制度废除后,由内阁兼理宰相职权,但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2)根据材料二中的“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等信息可以知道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原因:

结合所学可以从康有为所代表的阶级、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西学东渐等角度来思考。

(3)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孙中山为了建立民主的共和国,进行了辛亥革命,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为了继续进行革命,发展了三民主义,进入了新三民主义的阶段,与共产党进行合作。

(4)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呈现出由专制到民主的发展历程。

27.(16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分)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2分)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分)

材料三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3)当时毛泽东为什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2分)用史实说明此后中国如何实现图中的“民主统一”和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巨变的?

(6分)

【答案】

(1)含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分)

(2)错误估计:

①日本忽视中国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1分)②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1分)

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②军事上: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