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396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docx

语文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附答案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4分。

8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往往就会出现:

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形成一些后果:

让清静的人生、精良的产品等,渐渐变得稀罕起来;一些工程因为求快而忽视细节和质量,导致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而那些整日忙碌赶场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也不要忘记,变动之中也有恒定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盼望着步登天、一劳永逸,只能是如同梦呓。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喧嚣,拒绝诱惑,祛除焦躁,静心定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

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

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

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的状态。

宁静一旦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取材于林治波《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1.下列词语中的“哄”,与“那些跟风起哄”中“哄”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一哄而散

B.连哄带骗

C.哄动一时

D.哄堂大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波逐流: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B.概莫能外:

大概没有多少人能作为一种例外。

C.日理万机:

形容政务繁忙,此处指多样事务缠身。

D.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进步发展快。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新技术和创新思想支持,能够为获得成功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B.“翅膀”“风口”之说,是对发挥一种推动作用的形象化描述。

C.有了扎实而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就能有长久而稳固的成功。

D.要想成功,还需坚守“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的认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多数人都无法逃避浮躁之风,而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避开浮躁。

B.“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语,讽刺了那些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

C.社会节奏加快,变化更快、更多、更大,这都让人变得更加脆弱。

D.“心远地自偏”来源于内心宁静,这种宁静能让常人也自有风范。

5.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浮躁之风盛行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

(3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

踮脚。

B.声非加疾也疾:

指声音宏大。

C.假舟楫者假:

假如。

D.君子生非异也生:

通“性”,资质,禀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顺风而呼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终日”“须臾”对比,以此突出学习对思考所提供的补益。

B.文中两次用“登高”设喻,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强调学的效果。

C.文中登高招、顺风呼及假舆马、假舟楫,都指君子对外物的迷恋。

D.文意表明,后天的学习在积累知识培养品德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

三、古代诗文默写。

(8分)

9.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诗词原句。

(选填其中8处空白)(8分)

①清风徐来,_________。

举酒属客,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

②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

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青,_________,而青于蓝;冰,水为之,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⑤_________,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_________,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0~12题。

(12分。

3小题,每小题4分)

文段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于因为他老是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文段二

我们要老实说:

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

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

局面并没有好一点。

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0.文中说,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这种刻画在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上有什么效果?

(4分)

11.文中说,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4分)

12.“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4分)

五、经典作品阅读(6分)

13.在“文化经典解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中选定1题,完成相应要求。

(6分)

(1)文化经典解读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并明确这句话中“学”所包含的内容。

(2)文学名著阅读

桑提亚哥是《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

结合你对《老人与海》以及作家创作思想的了解,简要描述并评价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情节片段。

六、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

(15分。

5小题,每小题3分)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共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运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①,纣用恶来②,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周公旦,白屋③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卫君问于田让曰:

“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

”田让对曰:

“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

“贱不能临贵。

”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

“何故?

”管仲对曰:

“贫不能使富。

”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

“何故?

”对曰:

“疏不能制亲。

”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孔子曰:

“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子路问于孔子曰:

“治国何如?

”孔子曰:

“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曰:

“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取材于西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干莘:

夏桀时代的臣子,惯于阿谀奉承。

②恶来:

商纣时代的臣子,崇尚勇力,不顾义理,后被周武王处死。

③白屋:

中国古代指平民居所。

④范中行氏:

指春秋时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后因联合作乱而被逐。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垂:

流传。

B.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继:

继续。

C.贫不能使富使:

驾驭。

D.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遂:

最终。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犹鸿鹄之无羽翼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而能以成功立名//去以六月息者也

C.卫君问于田让曰//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D.其亡何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6.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轻率地表达恭敬

B.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

您对臣子的惩罚,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

C.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D.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贤能的人了解到那些人不愿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夏、商、秦灭亡,与桀、纣、秦君用不贤者有关,奸佞位居高位就会贻害无穷。

B.田让提醒卫君,仅仅依靠封赏并不能实现延揽贤才的目标,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C.周公、晏子、孔子各例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当朝,能为国君延揽更多人才。

D.管仲一再向桓公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国君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18.国君想要治理好天下,尊贤爱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国君如何才能真正作到尊贤爱才。

(3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

梅花

韩偓①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②初试汉宫妆。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注】①韩偓(约842~923):

晚唐五代诗人,为朱全忠所恶,闻朱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遂弃官南下湖南。

这首诗即是其流寓湖南醴陵时所作。

②燕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燕子形的钗。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梅花于寒冬盛开,春光灿烂时却已凋零,含惋惜之情。

B.“龙笛”一句借笛曲来写梅,歌咏梅花冰清玉洁、高雅脱俗之韵。

C.“燕钗”一句以美人来喻梅,表现梅花清丽飘逸、矜持绰约之态们。

D.五六句写风雪肆虑,衬托出梅花傲然的气质和铁骨冰心的品格。

20.这首诗结尾两句提到了桃李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

草木虫鱼

好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①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我认为不对。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也还是有欢乐——当然,所有的欢乐大概都与得到食物有关。

那时候,我六七八岁,与村中的孩子们一起,四处游荡着觅食,活似一群小精灵。

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为丰富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

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村子外是一片相当辽阔的草甸子,荒草没膝,地势低洼,水汪子多。

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

春天时,我们在那里挖草根剜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

我们是那个年代的牛羊歌手。

我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曲调千变万化,但歌词总是那几句:

这个年代,真是不平凡;吃着茅草饼,喝着地瓜蔓……歌中的茅草饼,就是把茅草的白色的甜根,洗净,切成寸长的段,放到鏊子上烘干,然后放到石磨里磨成粉,再用水和成面状,做成饼,放到鏊子上烘熟。

茅草饼是高级食品,并不是天天人人都能吃上。

我歌唱过一千遍茅草饼,但到头来只吃过一次茅草饼,还是兰士年之后——在大宴上饱餐了鸡鸭鱼肉之后,作为一种富有地方风味的小点心吃到的。

地瓜蔓就是红薯的藤蔓,用石磨粉碎后熬成粥,再加点盐。

这粥在当时也是稀罕物。

我们歌唱这两种食物,正说明我们想吃又捞不到吃。

我们只能大口吃着随手揪来的野菜,嘴角上流着绿色的汁液。

头大身子小的我们,活像那种还没生出翅膀的山蚂蚱。

我什么都忘了,也忘不了那种火红色的、周身发亮的油蚂蚱。

这种蚂蚱含油量忒高,放到锅里一炒滋啦滋啦响,颜色火红,香气扑鼻,撒上几粒盐,味道实在是好极了。

吃罢蚂蚱,很快就把夏天迎来了。

夏天食物丰富,是我们的好时光。

那三年雨水特大,一进六月,天就像漏了似的,大一阵小一阵,没完没了地淅沥。

庄稼全涝死了。

洼地里处处积水,成了一片汪洋。

有水就有鱼。

各种各样的鱼好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有一些鱼连百岁的老人都没见到过。

我捕到过一条奇怪又妖冶的鱼,它周身翠绿,翅羽鲜红,能贴着水面滑翔。

它的脊上生着一些好像羽毛的东西,肚皮上生着鱼鳞。

所以它究竟是一条鱼还是一只鸟,至今我也说不清。

其实最好吃的鱼是最不好看的土泥鳅。

这些年我在市场上看到的泥鳅,瘦得像铅笔杆似的,那也叫泥鳅?

我想起六十年代我家乡的泥鳅,一根根,金黄色,像棒棰

似的。

秋天是收获季节。

俗话说:

“豆叶黄,秋风凉,蟹脚痒。

”在秋风飒飒的夜晚,成群结队的螃蟹沿河下行,爷爷说它们是到东海去产卵,我认为它们更像是要去参加什么会议。

螃蟹形态笨拙,但在水中运动起来,如风如影,神鬼莫测,要想擒它,决非易事。

想捉螃蟹,最好是在夜里。

我曾跟随本家六叔去捉过一次螃蟹,可谓新奇神秘,趣味无穷。

白天,六叔就看好了地形,悄悄地不出声。

傍晚,人散光了就用高粱杆在河沟里扎上一道栅栏,留上一个口子,口子上支一个口袋网。

前半夜人脚不静,螃蟹们不动。

耐心等候到后半夜,夜气浓重,细雨蒙蒙,河面上长升着一团团雾,把身体缩在大蓑衣里,说冷不是冷,说热不是热,听着噼噼嗤嗤的神秘声响,嗅着水的气味草的气味泥土的气味,借着昏黄的马灯光芒,看到它们来了。

它们来了,时候到了,它们终于来了。

它们沿着高梁杆扎成的障子哧哧溜溜往上爬,极个别的英雄能爬上去,绝大多数爬不上去,爬不上去的就只好从水流疾速的口子里走,成了我和六叔的俘虏。

进入冬季就有点惨了。

冬天草木凋零,冰冻三尺,地里有虫挖不出来,水里有鱼捞不上来,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

我们很快便发现,上过水的洼地面上,有一层干结的青苔,像揭饼样一张张揭下来,放到水里泡一泡,再放到锅里烘干,酥如锅巴,味若鱼片。

吃光了青苔,便剥树皮。

剥来树皮,刀砍斧剁,再放到石头上砸,然后放到缸里泡,泡烂了就用棍子搅,一直搅成浆糊状,捞出来,一勺一勺,摊在鏊子上,像摊煎饼一样。

从吃的角度来看,榆树皮是上品,柳树皮次之,槐树皮更次之。

我们吃树皮的过程跟蔡伦造纸的过程很相似,但我们不是蔡伦,我们造出来的也不是纸。

(取材于莫言相关作品)

【注】①三年困难时期,特指上世纪新中国面临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的那一段时间,具体指的是从1959年一直持续到1961年。

21.下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依然能够从身边的草甸子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B.牛羊歌手的歌唱内容,完全脱离农村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C.天就像漏了似的,为鱼的出现作了交代,也显示出生活遭遇了巨大的天灾。

D.文中将吃蚂蚱写得极富于生活情趣,反映出当时人们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E.我们造出来的也不是纸,意思是说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缺少蔡伦的创造力。

22.文中说:

“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为丰富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5分)

23.文中有关逮螃蟹的文字,精彩而又传神。

请自选角度,就此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24.本文以“草木虫鱼”为题,如何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5分)

九、微写作(10分)

25.到高二时,一些学科的学习将会以选课方式来完成。

我们每一位高一学生,都必须要思考和面对这一变化。

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宗,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150字。

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有你在现场的一次有关选课话题的讨论场景。

②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为将入校的高一新生介绍“选课”这一学习模式。

③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学业发展阐述对选课这一学习举措的个人认识。

第Ⅲ卷

十、文章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合格,《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合乎标准。

也就是说,“合格”意味着达到某种要求。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几乎时时处处都有作这样一种考量的余地。

以“合格”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B

3.(3分)C

4.(3分)C

5.示例一:

一些行业急功近利,一些工程劳民伤财,一些人盲目跟风起哄难成大事。

示例二:

一些人追求成功时缺少必不可少的耐心,一些人完成工作时缺少必要的精益求精,一些人认识自己时缺少正确的自我判断。

6.(3分)C

7.(3分)D

8.(3分)C

9.①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

②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③取之于蓝,而寒于水;

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大漠风尘日色昏;

⑥江晚正愁予(余)。

10.用夸张凸显别里科夫的保守与荒谬,讽刺效果更加鲜明而强烈。

11.(4分)恶劣环境中的一些变化,让人们对环境的改善充满期待;然而长久以来的压制又带给人们恐惧,不敢流露自巴的真实感情。

12.(4分)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的出现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别里科夫赖以生存的专制环境还存在,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必然会不断涌现。

13.

(1)分析,是指根据语境就“学”所指所作的推断或结合孔子相关认识而作的补充:

明确,是指将答题内容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来呈现。

(2)描述,是指根据所提供的情节片段就桑提亚哥形象所作的描述,或结合《老人与海》整本书而作的补充:

评价,是指将自己对形象的认识用鉴赏性的语言表达来呈现。

14.(3分)B【解析】“继”应为“使……存活下来”。

15.(3分)D【解析】A项中的“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凭借。

C项中的“于”均为介词,引进对象,向,对。

D项中,前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他,他的;后一个“其”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

16.(3分)A【解析】相率,相约一起;趋,奔向,投奔。

17.(3分)D【解析】“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于文无据。

18.①明察慎取。

明察人之贤愚忠奸,择贤去奸,知人善任;

②推贤重举。

重视“伯乐”在举荐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赏罚有道。

制度必须赏罚有道,依功论赏,以理责罚;

④贤尽其才。

倾力支持,让贤士真正有机会去施展才干。

【参考译文】

国君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从而能够流传下美好的声誉,一定要尊重贤能,礼待身份比自己低微的人士。

朝中没有贤能之人,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即使有飞翔到千里之外的愿望,也不能到达它想要去的地方。

因此,游览江河湖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子,成就霸王之业的人要依靠贤能的人。

吕尚被任用,天下人就预知到商将灭亡,周将统治天下:

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预知齐、秦一定能称霸天下。

(国君)成就霸王之业本来就需要贤才(辅佐),国家破亡本来也是因为有奸佞(作祟);夏桀任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秦二世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的国家就要灭亡了。

任用了不适当的人却想要建立功绩,就好像在夏至这却想要夜晚(比白天)更长,对着天空射箭却还想射中水中的鱼一样。

国中没有贤明、优秀的臣子来辅佐,却还能凭借功绩来成就美名,使危乱的国家安定下来、让即将灭亡的国家存活下来,这种情况还未曾出现过。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相邀一起前来投奔。

周公旦,他谦恭地对待的平民出身的士人有七十个之多,而后天下贤士都前来投奔;晏子所同衣共食的士人上百,而后天下的贤士也前来投奔;仲尼(致力于)提升品行修养,整理文献典籍,而后天下的贤士也前来投奔。

虽然有贤士却不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们,那么贤士怎么能对国君尽忠呢?

千里马不会主动地从千里之外前来,(贤士)要等待伯乐出现之后才会到来。

卫君问田让:

“寡人分封爵位时用尽千里之地,赏赐贤士时用尽国库里的丝绸布帛,可是贤士仍不前来,是什么原因呢?

”田让回答说:

“您的赏赐,(臣子)不能够凭借功绩获得;您的惩罚,(臣子)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这就像拿起棍棒去呼唤狗,拉开弓去逗引鸡;虽然有香饵去引诱,它们却不会到来,原因就在于它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伤害是一定会出现的结果。

齐桓公任命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

“地位卑微的人不能不能驾驭身份尊贵的人。

”桓公任命他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桓公问:

“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说:

“贫穷的人不能驾驭富有的人。

”桓公把齐国一年的商业税收赏赐给他,可是齐国仍未管理好。

桓公问:

“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说:

“(跟国君)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国君)关系亲密的人。

”桓公于是尊奉他为叔父。

齐国于是上下安定,(桓公)最终称霸天下。

孔子说:

“管仲这么贤明,如果不能得到这三方面的权势,也是不能辅佐他的国君身居尊位称霸天下的。

子路问孔子:

“怎么治理国家?

”孔子说:

“(治理国家)在于尊崇贤士、轻视品行不好的人。

”子路又问:

“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尊崇贤士,轻视品行不好的人,他们最后却灭亡了,为什么呢?

”(孔子)说:

“范氏、中行氏尊崇贤士,却不能真正重用他们,轻视品行不好的人却不能罢黜他们;贤能的人了解到范氏、中行氏不愿意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品行不好的人因为范氏、中行氏轻视自己,就会仇恨他们。

贤能的人怨恨他们,不贤的人仇恨他们:

怨恨他们的人和仇恨他们的人全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范氏、中行氏就算不想面对失败的结局,怎么可能实现呢?

19.(3分)A

20.(4分)诗中说,相较于不畏强风暴雪、凌寒愈香的梅花,桃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