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学年度小学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
《海港区学年度小学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港区学年度小学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港区学年度小学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海港区2007—2008学年度小学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海港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一、试题来源与考试形式
小学语文课改正好进行了一轮,六年级毕业试题由区教研室提供,按照区教研室统一安排进行考试,阅卷组织严谨。
本次小语集中组织评阅试卷,做到了公平合理。
学生究竟学得如何,教师究竟教得如何,对测试后学生的试卷进行细致的分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参照标准。
二、测试总体情况
小学毕业语文考试于2008年6月21日进行。
全区城乡及厂企私立53所小学计7179名学生参加。
全区总平均分83.8,合格率达96.4%.(按60分以上计),优秀率达59.1%。
(按85分以上计)。
学校最高平均分88.5,最低平均分为70.4。
分数排在前面的是建设路小学、青云里小学、新一路小学、交建里小学;分数较以往进步最大的是海阳路小学、桥东里小学、河东小学、白塔岭小学;成绩较低的是鹿头山小学、连峪小学、大旺庄小学、鲤畔庄小学。
三、试题特点
1、题量大,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本次试卷由三大板块构成:
基础知识52%,课外阅读及语言实践23%,习作25%。
试卷从四方面体现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
试题着眼于基本要求,没有难题、偏题。
如在第一板块中,识字、写字占12%,查字典占5%,词语理解、积累和运用占22%。
综观本次考核,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六年来的语文学习情况。
试卷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有所兼顾,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
如本次试题中,“看拼音写词语”、“查字典知识”、“判断对错”等,这些题是对教师平时教学的一个检验,如果教师好高骛远,过分追求时尚,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么就会造成基础知识不实,基本技能不高,各种能力不强的现状。
本次试题能使程度稍差的学生看到自己六年来的努力成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都能通过本次考试有所得。
试题站在人文的高度,立足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考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2、评价标准注重多元性和个性化。
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情的特点,因此,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
因此,试题的设计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
如:
阅读理解
(一)中:
“假如你是一名地震灾区中的儿童,你想对温家宝总理说些什么?
”阅读理解
(二)中:
让学生给文章加上结尾,让学生续写小诗。
虽然这些命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真实地考查了学生收集有价值信息、质疑问难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对教师的评改提出了挑战。
3、“人性化”主题突出。
命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处处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语言实践部分:
“常听到父母唠叨:
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经常抱怨,现在太累;作为孩子应该怎样和父母沟通呢?
”这个话题和学生生活很近,学生有话可说,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但说出了心里话,还学会了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
如阅读理解
(一)中:
给学生一段新闻材料,让学生写出从这则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这段新闻内容是关于四川地震灾情的,出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虽然这些答案程度深浅不一.但我们还是看得出试题触动了学生,孩子们真的静下心来思考。
他们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4、习作命题的讲究。
习作题型新颖。
本次检测的作文题题型新颖,范围较广,考察出了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
这种新颖的作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同时因为难以套作、仿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四、主要成绩
1、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从答题情况看,多数教师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双基,能够抓住学科基础知识的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
如“看拼音写词”、查字典、“判断对错”、“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
从整体的答题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看拼音写汉字、背诵课文写句子两个题目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解答。
2、能力培养得到重视。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广大教师正在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行为应用于教学实践。
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本次考试阅读试题较灵活,学生拿到题目后,必须动动脑筋思考一下才能回答,大部分学生能结合平时所学,发挥一定的想象,答得恰如其分。
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能基本体现大语文观的精神,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
3、面向全体学生
试卷中反映的绝大部分基础内容、基本知识点能为全体学生掌握,在分析中发现最基本的内容除个别班级极个别学生出错外,一般错误率为0。
4、习惯培养有成效
几年来,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书写习惯上有了很大进步。
卷面书写公正、干净,比较规范,抄错的现象有所减少。
说明对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习惯的培养成为了教师平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多数领导和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大量优秀学生的涌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日益由重知识技能向既重知识技能、又重能力转化。
五、存在问题。
1、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从卷面上看,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很扎实,但不能忽视部分学生能力的不足。
他们的基础差,没有独立审题的能力,以致出现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
如:
生字不会,阅读中答非所问,表达能力差等等。
2、知识的迁移训练不足。
有的内容课内有过训练,可是一旦换了一种情境,学生就不能掌握了,暴露出迁移能力的不足。
从试卷情况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
学生平时学得过死,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少课外的读写训练,缺少有针对性的迁移训练,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的教师教学时,只局限在课内知识的学习,书本词语的积累,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注意到课内外结合,举一反三,强化拓展训练,强化迁移训练。
3、阅读写作能力急待提高。
许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不太乐观。
表现为词语匮乏、表达不清、理解不透等。
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学中的纰漏在反思中暴露出来:
没有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没有把阅读转变成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完全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给的任务。
其次是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学生只是一味的读,一味的摘录,到用的时候,又成了大海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还有就是课外阅读训练单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没有有机结合。
教师要结合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阅读,从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学习态度的培养。
关于情感与态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诸如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等等。
从本次考试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在答卷时存在着责任心不够,欠缺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只求大概其就行,以上问题是直接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掉以轻心,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5、资源匮乏成为制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
农村学校教师缺编。
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非常少,教师流动性大。
城市学校、新建学校教学研究开展较好,教学质量高,教师队伍年轻,教师学历高,拥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全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大了教育发展的差距,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六、几点建议。
1、注意细节,功夫下在平时。
例如:
平时读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遇到拿不准的字,查一查字典,区分一下,学生对着各自的印象就会很深刻。
期末复习视查漏补缺,有时,忙中出错,来不及补漏洞,或根本不知道存在这个漏洞,所以要复习但不能仅仅依靠复习。
功夫要下在平时,注意学习中的细节。
2、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说读写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考试的习惯等等。
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考试答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3、树立大语文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如在‘口语交际’测试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写;还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说话的连贯以及态度和语言的文明、委婉,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热爱人生。
4、进一步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
这次考试我们发现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常用词语、需要背诵的课文都出现错误,作文中也出现错别字,病句现象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本次考试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低分学生。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适当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6、课堂是训练的主阵地。
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课堂为训练的主阵地,为学生搭建训练的平台,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技能、技巧运用于阅读实践,使学生在原有的阅读层面上有一个长足的飞跃。
7、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在习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根据题目来组织作文材料。
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事物。
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
”
总之,我们要通过本次测试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改进教研方式,把我区的小语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准。
海港区2007—2008学年度小学数学学科质量分析
海港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张丽颖王晖
一、数学学科教学现状:
我区进行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整整六年。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渐渐的发生着变化。
我们在评估视导、组织老师们课例研讨、参加各学片的联片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听课、与师生交流,及分析每学期的质量监控抽测,并在充分回顾、调研的基础上,掌握我区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情况如下。
队伍现状
教师的变化
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我们的教师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1.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教师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从教师课堂中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
教师把学生看作数学学习的主人。
座谈中教师谈到:
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只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参与数学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
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
教师普遍认为:
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没有与学生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从调研的课堂中不难看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诚互动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通过观察现有课堂教学现状,新课标的角色要求在我们很多老师(特别是城区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能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能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能充分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
许多老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创设“互动生成”的教学环境这一理念在部分课堂得到了体现。
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表述多。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课堂上把师生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的关系。
具体的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活动。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
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正在向课改要求逼近,即注重学生参与、师生交流、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并能落实,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
3.一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教学中,一些教师能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走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的形象,部分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也往往在学生的“崇拜”声中,满足于学生眼中“博学者”的形象,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拚搏……但新课程的实施又重新激起了教师的活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座谈中很多教师谈到,现在上每一节课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教师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
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
现在的压力更多的是发自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并不是真正的“博学者”。
也正是这种清醒使一大批课改教师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正在朝着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变化。
通过查阅教案发现,大部分教师课后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取得的成绩
我们通过对每学期两次的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分析,及进课堂听课,可以看出目前我区的数学教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主要体现在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掌握得是比较好的。
可以看出广大一线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平时在这方面研究得也比较多。
教学时,能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出发,重操作,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基本技能学生运用得比较熟练。
主要体现在计算部分成的成绩很好。
绝大多数学生口算能力强,笔算书写规范,熟练的掌握脱式计算的运算顺序,会运用运算定律简算。
说明教师在计算教学时注重了算法算理的指导,平时在计算训练上也是比较严格、严谨、有效的。
3、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
体现在低年级的看图列式上,学生的看图能力提高了。
中高年级试题中还有大量的实际情境下的问题,多数学生也能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很好的解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掌握得好。
低年级学生统计得比较准确,而且结合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可能性问题分析很准,对生活中的一些概率知识把握很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是新课程比较重视的一个知识领域,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可以看出广大教师理解了新课程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也是非常重视。
4、学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空间感。
主要体现在二、三年级的观察物体,学生能准确判断出不同方位观察到的样子。
四年级的“动手画一画”,多数学生完成很好,学生对垂直与平行、平移与旋转的空间观念已基本建立。
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我们老师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总之,在上级领导的宏观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我区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
广大一线的数学教师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走向的过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课改让课堂的面貌焕然一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但我们同样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课改也不到处都是阳光灿烂,传统的教学思想,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在痛苦中诀别的过程中,盲目跟风,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给发展中的课改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课堂教学中看,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备课不透,把握教材的能力仍需提高。
有些教师新课程理念不足,对教材理解不到位,不能全面深刻领会教材设计意图,重难点的把握有偏差。
有些教师缺乏大的教材观,不清楚每节课在全单元、全册、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课堂教学中把握不好度。
备课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只考虑如何用教材教,很少考虑如何让学生用学材学会、学好。
教学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
教学目标在表述中能体现三维一体,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到位。
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的把握活动的目的和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脱离;与的教师知识按教师用书中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这样就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不强。
课堂上一些关键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缺失,造成课堂时效性不强。
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方式有变化,但教师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动脑筋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往课堂中“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语准确恰当,教学过渡语、小结语自然精当,教学语言浸润情感等等尚不足,有待加强。
2.课堂上,教师还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分给了那些思维较为活跃,举手积极,善于表现的学生。
而对于思维较慢,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付出的精力明显减少。
从而造成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有些教师在倾听孩子的发言上缺乏耐心。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跟不上,或无价值的大肆夸奖过多。
造成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3.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够灵活。
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来的面对新鲜问题束手无策,面对老问题只是套用固定方法。
对于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多数学生还不能想办法解决。
学生学得死,不灵活。
从阶段质量监控测试中,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
1.解决问题不够灵活,不能真正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
如“在比例尺是1:
20的图纸上画出一种机械配件平面图的角是40度。
这个角实际是()度。
2
40
800”
一题出错较多。
学生在地学段做过“在放大镜下看一个角”知道度数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但换成了比例尺,就不能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岔开的大小有关”相联系,忽略了利用比例尺画图的特点:
不改变形状,只是将其缩小。
再如,解决问题中
,
“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情况,并把它制作成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
(1)未加热时,水温是()℃。
(2)水加热到50℃时,用了()分。
(3)7分时,水的温度大约是()℃
(4)烧开这壶水用了()分。
(5)如果继续加热,到11分时,水温会达到()℃
此题中第(5)小题,全区错误率最高。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折线图的走向去估计,填102℃、103℃、105℃……实际上,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就已经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只是不能把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建立必然的联系,学得太死。
2.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深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
如“每一位学生在入学时都要注册学籍,有自己的学籍号。
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
“0701201”表示2007年入学的一班的20号学生,是一名男生。
那么,现在六年级三班的15号女生的学籍号是( )。
”一题是一道关于数字编码的问题,错误率非常高。
多数学生写成“0803152”。
没有真正的联系实际去想一想,前两位表示入学的年份,现在六年级学生,入学应该在六年前,即02年。
可见学生对题目没有理解到位。
又如,某袋装食品包装上有如下字样“净含量:
500g±10g”。
质量检查部门对这种食品进行了抽查,结果如下表(单位:
g)。
请你先完成下表,再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含量
490
503
510
498
509
504
499
492
504
491
比净含量多(少)g
上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10袋袋装食品的平均含量是___________g,总含量是kg。
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缺乏理解能力,一些学生不能用学过的正负数知识填表,没有理解“净含量:
500g±10g”的意思,有的学生把“510g”作为标准填表。
还有的学生填报后不知道“说明”什么,因为都在“500g±10g”的范围内,所以全部合格,但有的学生没有回答到位。
再如,
杭州湾大桥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
这座大桥耗资118亿元人民币,其中私人投资约占大桥总耗资的30%,这是中国首次允许私人投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这座大桥全长36公里,南起宁波,北至浙江嘉兴,它把上海和宁波之间的车程从4个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
这座大桥的钢铁支架有89米长,最深处伸入海中60米。
这座大桥把上海和宁波之间的车程缩短了()分钟。
很多学生错填成150分钟,把2个半小时直接换算成“分钟”,说明名有弄明白“缩短至”与“缩短了”的意思。
3.代数领域中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关系和规律还存在很大问题。
如,“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
2,如果长是acm,宽是()cm。
”中用字母表示宽。
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判断推理”中用字母表示n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这些问题中明显看出,多数学生不能用最简形式表达,写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十分繁琐复杂,学生不会化简。
失去了字母表达的简洁性。
这些都体现出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弱点。
4.操作层面仍有漏洞。
体现在
“汶川地震”中的
看地图回答。
北川在汶川偏°的方向上。
此题错误率很高。
很多学生在测量时,因汶川的点大,缺乏一定的有效方法,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说明平时在这方面的方法指导不够。
5.还存在一些习惯上的错误。
如,推算考试当天距奥运会开幕还有多少天,很多学生出现错误,把考试当天也算成经过了一天。
再如,计算杭州湾大桥钢铁支架露出海面的部分占支架总长度的百分之几时,除不尽的百分号前应保留一位小数。
相当一部分学生保留了整数。
又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好友很多学生不合0点相连。
而这些,都是教材辅导是,反复强调的问题。
可见有些老师的参与度不够。
三、改进措施及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