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176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2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docx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货币银行总课件

第一章货币

1.1货币源于交换

①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进化,它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使人们有了交换的需要;

物物交换的缺点:

第一,交换双方的需求很难同时得到满足;第二,缺少一种共同的单位来衡量和表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第三,缺少一种令人满意的单位,可用来签订延期支付合同;第四,没有储存一般购买力的恰当方法。

③然而随着生产与交换规模的扩大,物物交换越来越不适应交换双方的要求,于是货币应运而生(易于脱手的物品从交换中分离出来)。

原始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交易的完成,但其局限性与逐步显现。

原始货币的局限:

第一,不具备形式统一、质地均匀的特性;第二,不具备坚固耐用和便于携带的特点;第三,不便于化整为零;第四,不具备价值稳定特点。

④金属货币具有质地差异较小、坚固耐用、可分割、可称量等优点,因此取代原始实物货币成了流通中占主流地位的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阶段大致分为:

金属块、金属工具、金属铸币。

铸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演进开始突破把货币的价值基础建立在自身的使用价值之上的货币阶段,开始走向抽象的价值形态。

⑤马克思把价值形成形式分为四个阶段: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2货币的职能

①交易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提高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效率。

②价值标准:

货币作为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成为价值的计量单位。

③价值贮藏:

因货币体现为一般的购买力,因而货币就是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相对于非货币资产,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手段有许多优点和缺点P8

④延期支付标准:

货币用来表示债务的标准。

充当延期支付条件:

第一,交易双方都愿意;第二,社会物价相对稳定。

⑤世界货币

1.3货币的种类

实物货币:

又叫商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基本一致的货币。

实体货币:

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完全一致的货币。

信用货币:

作为商品的价值不能与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不代表商品货币代表一定购买力。

实物货币特征:

具有广泛接受性、价值稳定性、轻便性、耐久性、价值同一性和可分性。

信用货币特征:

第一,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有十足金银作储备;第二,易于携带和流通;第三,货币的制造、保管、运输等流通费用低廉。

信用货币具体形式:

一,由国家和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如辅币,钞票);二,由存款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券,活期存款);由国际金融机构发行的(如特别提款权)。

1.4货币的本位制

货币本位制:

法律规定以何种实物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并且规定货币本位与该实物货币保持固定的关系。

1.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特征:

法律规定货币本位具有一定的黄金含量;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以结算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一切法偿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金币本位制的优点:

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国内物价稳定(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增长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国外汇价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2)金块本位制特征:

货币单位虽然仍然规定一定的含金量;但政府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参加流通;银行券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按含金量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国内不流通金币,指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地兑换另一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金汇兑优点:

节约黄金费用;存入外国的黄金可以生息;国内货币供给量不受黄金数量限制。

(4)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即以黄金和美元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

2.银本位制缺点:

价值不稳定,不适应大额商品交易,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3.复本位制:

指白银和黄金都是本位货币,并且可以按规定的金银价格比率买金卖银的制度。

优点:

货币价格更加稳定。

缺点:

劣币驱逐良币(出现原因:

金银之间的铸造比例与金银之间实际价值不一致)

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姆定律,定价过高(名义面值高于货币本身价值或国外同类货币的名义价值)的劣币把定价过低的良币驱逐出货币流通市场的趋势。

4.纸币本位制:

又称管理货币本位,作为本位货币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本位货币不再与金属保持一定关系;货币发行量不受金银数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弹性;由于货币没有十足的金银做准备政府必须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物价水平的稳定。

1.5货币的定义

⑴归纳法:

货币:

一切在支付货款或偿还它种工商债务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任何东西。

⑵实证法:

根据资产流动性划分。

资产流动性:

资产在不损失名义价值的情况下转化为现金的程度。

最狭义货币:

M0=现金

狭义货币:

M1=现金+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

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L=M3+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外的流动资产

2.货币定义的意义P19

归纳法:

对是否属于货币的资产提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区别,从而揭示了货币的内在特征。

他们认为实证定义忽略了货币的本质,并且会随着金融资产的创新而改变。

实证法:

归纳定义太狭窄,无法分析金融经济的运行,不利于当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3.货币的未来

电子资金转帐系统:

人们可以使用一个含有密码的磁性塑料卡把货币资金从一个账户迅速转移到另一个账户。

1.6货币与财富和经济活动

财富划分:

真实资产与金融资产。

真实资产:

人们通常所称的物质财富或实物资产。

1.货币与真实资产:

货币与真实资产成正比例变化,即真实资产的增长必将带来货币的增加。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真实资产的增长通常带来货币的增加,从而以货币数量(价格)表现的真实资产的名义价值量增加。

但是货币的增长不能带来真实资产的增加:

①在劳动数量和劳动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只能带来既定真实资产价格水平的上升;②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闲置资源很多,货币的增加发挥其“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促进生产和真实资产的增长。

2.货币与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

是指各个经济主体发行或持有的信用工具或金融工具。

可分为完全流动性资产和非完全流动性资产。

完全流动性资产:

是指现金和活期存款,即最狭义的货币。

非完全流动性资产:

主要包括定期存款、保险单、债券和股票等。

就整个社会而言金融资产净值为零,金融资产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相应地增加了社会财富。

但对于个别经济组织来说,金融资产的增加则意味着财富的增长。

3.财富的选择:

基本原则:

实现总收益最大化。

财富选择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财富总量与种类

2物价水平

3资产的收益与交易费用

4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4.资产的调整与经济活动:

作为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货币的增减变化会引起整个经济中其他金融资产构成的调整,从而影响经济活动。

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无不试图通过调控货币区间接地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章复习题

1:

货币必须由商品来充当吗?

2:

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3:

试述货币的本质。

4:

比较实物货币与信用货币

5:

电子货币是否是货币最终的存在形式为什么?

6:

试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信用

2.1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

指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三要素:

债券、债务关系;时间的间隔;信用工具。

区别一般的商品交换,信用形式下的交换及货币借贷产生了时间间隔。

2.1.2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根源:

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的分化。

人们在进行物物即期交换的同时开始有跨期买卖,即实物借贷。

实物借贷是信用最早的标的物;货币产生和发展以后,信用活动便逐步演进为借实物换货币、借货币换货币的借贷活动。

资本主义信用经历了高利贷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发展阶段。

高利贷和资本主义信用的区别:

高利贷特征:

高额利息、非生产性、保守性。

高利贷利率高的原因:

①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小生产、自耕农、小手工业占优势的社会生产方式;②前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是金属货币制度,货币数量有限决定了利率高水平;③与简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是单一的信用形式,没有高利贷以外的信用。

高利贷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者一无所有,成为商品。

高利贷瓦解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高利贷日益形成借贷资本的障碍。

最终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另高利贷瓦解,并且信用货币的产生和闲置货币的溢出让利息率降到平均利润率以下提供了基础。

继高利贷资本之后借贷资本是主要形式,其主要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闲置货币。

资本主义借贷资本:

突破了单个资本融资数量与期限的限制,其利率也受到制约,因而它使资本主义信用活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有利杠杆。

3.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信用体系:

是由相互协调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⑴自然经济下的信用体系是简单的信用体系

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信用工具缺乏,信用机构以货币兑换商和原始银行为主体,没有创造信用功能,,没有信用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是个人信用。

⑵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信用体系是不完整的信用体系

1强调资金集中分配集中管理,银企之间不存在信用活动,实行银行包企业-资金运用财政化,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加剧资金稀缺程度,另一方面导致公众对资金供给的依赖。

2缺少信用管理体系,导致银行滋生大量不良资产,信用债务链不断滋生,银企结合形成瓶颈,企业融资乏力。

⑶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是信用诸要素的有机结合

首先信用体系下的基础—微观经济主体,相应地有自然人和法人信用规范支撑;

其次各种信用形式协调发展,有信用鼓励和惩罚;

再次各种信用机构公平竞争,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最后社会化的信用管理系统提供公正、高效的信用服务。

如何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第一,进一步推进金融电子化,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和企业资信资料网络;

第二,建立健全个人和企业资信评估机制;

第三,完善法律体系。

2.2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1)含义:

非金融企业之间相互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内涵了两种同时发生的信用关系:

买卖关系和借贷关系。

(2)特点(考过):

1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经营者,其债权债务关系是因商品交易采取信用形式而产生的。

2商品资本的价值形态并未脱离产业资本循环过程。

3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动态是一致的。

4商业信用是解决买方或卖方企业流通手段不足的便利的手段。

(3)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成立受限于企业的信用能力;2规模受限于企业现有资本的数量;3期限受限5受信对象有严格限制。

(4)我国的商业信用:

商业运用的必要性:

一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营企业,彼此之间正处于经济联系阶段,资金分布不均匀;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情况下,各种成分之间广泛存在商业信用形式下的商品交易关系,国营经济需要利用商业信用来实现对其他经济的引导。

发展商业信用要做好的工作: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规范商业信用行为;

第二,建立企业征信机制和征信制度;

第三,实施商业信用事前调查审查,事后检查的制度,增强银行对贴现和承兑的风险控制;

第四,尽快建立全国票据查询系统。

2.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1)含义: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与企业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借贷活动。

(2)特点:

1广泛的接受性。

2创造信用的功能。

3较强的计划性。

(3)我国的银行信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起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单一银行信用制度。

单一银行信用弊端:

一是它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在剥夺企业选择融资形式的自主权同时,客观上形成了企业躺在银行身上吃大锅饭的格局,助长企业效益低下;二是它不能信用所要求的机动性;三是造成了信用财政化和资金供给制,从而造就了一批定夺资金分配的权力阶层,腐败滋生,市场规则受到破坏。

3.国家信用

(1)含义:

以财政为主体的信用,是政府同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2)形式:

国家信用收入;国家信用支出

(3)信用工具:

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4)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

2满足经济建设对财政资金需要。

3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5国家信用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

与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一致,国家信用支出的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货币市场结构。

(5)国家信用与银行的关系:

联系:

1二者都是信用形式,都依据借贷原则;2闲置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在量上有此消彼长的关系;3都是信用杠杆,具有调节经济作用;4国家信用运动的轨迹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协调发展。

区别:

1国家信用具有一定的财政强制性和较强的安全性及运用利率杠杆的灵活性能够提供银行信用提供不了的服务;2国家信用的工具主要是债券,银行信用的是存单,前者流动性弱但稳定性强;3二者利息负担者不同;4二者支出的侧重点不同。

(6)国家信用依据的是借贷原则,要与国家依据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的国民收入分配形式区分开来。

(7)我国的国家信用

我们应当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增强财政的承受能力相结合;二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和优化国债结构相结合。

4.民间信用

(1)含义:

居民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

(2)形式:

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间接的货币借贷;以一定组织程序的货币“合会”、“标会”、“搭会”等进行的货币借贷;以实物作为抵押的“典当”形式的货币借贷。

(3)特点:

1范围受居民个人经济实力和信用能力的限制。

2数量有限,期限较短。

3利率较高。

4主体主要为自然人,借贷活动不规范,容易发生违约纠纷。

(4)作用:

1扩大了社会融资的范围。

2满足了居民的筹资需求。

3其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4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信用形式产生“挤出”效应。

5.消费信用

(1)含义:

工商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是直接满足消费者生活消费需求的借贷活动。

(2)形式:

1赊销2分期付款3消费贷款

买方信贷:

银行直接对消费者放贷,用于购买消费品。

卖方信贷:

银行、消费者及出售消费品三方共同签署合同,约定在企业售出消费品给消费者后,以消费品作抵押,由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尔后由消费者逐步偿还银行贷款。

(3)作用:

1刺激生产,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2提高消费效用。

3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风险,寻求的利润增长点。

4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3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

(1)含义:

对贷出资金者来说,利息是他们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应当获得的报酬;对借入资金者来说,利息是他们取得资金使用权应当付出的代价。

(2)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约束资金借入者行为;积聚资金;市场信号显示和调节经济

(3)实质:

马克思关于利息性质的理论

核心内容:

利息性质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性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反映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

其次,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

再次,一定意义上利息可以称作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3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利息性质的认识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资金分配强调计划分配和财政分配,信用财政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极低甚至倒挂;

(2)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确定,人们认识到利息也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体现着经济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关系。

2.利率

(1)含义: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本金额的比率。

有三种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两种计息方法:

单利法和复利法。

单利法:

不论期限长短,利息仅按资本金利率和期限一次计算。

单利法:

优点/计算简便,适用于短期信用;缺点/没有充分考虑时间价值。

复利法:

按一定期限将一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后再计算下期利息,逐期滚算至借贷期满。

复利法:

优点/反映了利息的本质特征,充分肯定了资金可以只依据其所有权取得分配部分社会产品的权利,充分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现值:

一定时间间隔后的资金新值在现在的价值。

终值:

按资金的现值计息,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的资金新值。

复利过程:

用资金的现值去推导终值的过程。

折现过程:

把资金的终值换算成现值的过程。

(2)种类:

1按期限划分: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2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调整划分: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

借贷期内随资金供求状况和物价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适用于中长期借贷。

3按利率形成机制的不同划分:

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

一国央行或金融管理局按货币政策要求制定的强制实施的利率,它是经济杠杆。

公定利率:

由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规定的要求会员金融机构实行的利率。

市场利率:

由借贷资金市场上资金供求情况形成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的基础。

4按利率是否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风险进行划分: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

包含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时期,名义利率大于实际利率,反之….

(3)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1平均利润水平2借贷资金供求状况3国家经济政策4物价水平5汇率水平6国际利率水平

(4)利率变动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①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作用于投资成本);

②利率的变动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利率对个人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③利率变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对投资者与对筹资者);

④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提高利率-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3.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1)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

第一,利率由国务院制定,人民银行强制执行,金融机构没有权利调整;

第二,利率水平偏低,甚至倒挂,不考核资金信贷效率;

第三,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情况,没有调整货币供求功能,从属于生产关系。

②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统分结合的利率管理体制

第一,利率管理权限统分结合;

第二,恢复利率的杠杆作用,确认银行和企业的盈利,适当提高利率,增强存款吸引力,促进企业节约使用;

第三,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逐渐形成,但弹性仍较小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③市场经济下的利率多层次管理体制

第一,进一步下放利率管理权限;

第二,利率称为间接市场调控的工具;

第三,部分资金定价市场化。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①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形成当由市场决定。

利率市场化两个内容: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影响市场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循序渐进,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

利率市场化需要出多客观条件配合:

良好的宏观环境;有效的金融监管;建立较强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的金融市场。

本章复习题

1高利贷与民间信用的区别

2如何认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

3分析单一银行信用制的利弊

4在通货紧缩时期开展消费信用的意义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下利息是按资分配的形式?

6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第三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3学时)

(1)教学主要内容

金融体系的模式;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现行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

(2)学生应掌握的内容

金融体系几种模式的优劣;金融体系的功能;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政策性银行的含义和职能;合业经营、分业经营与合业管理、分业管理的优劣。

 

3.1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模式:

①银行职能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

特点:

金融机构单一,全国只有一家主要的国家银行(这家银行既是典型的中央银行又是一般意义的商业银行);

优点:

有利于强化宏观调控,适应产品经济和半产品经济;

缺点:

这种模式采用行政手段和计划指标进行管理,通常把信贷管死,影响资金灵活融通,阻碍经济发展;

该模式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②中央银行职能松散的金融体系

特点:

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整个金融体系由众多银行、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和国家金融管理机构组成;中央银行的职能由各商业银行或政府管理机构执行;

③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特点: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包括其他银行及非银行机构

优点:

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但又与具体的一般存贷、筹资等银行业务相分离,这样就能独立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能灵活融通资金;

2.金融体系的功能:

①创造金融工具(银行债务的凭证)

②创造货币(现行发行准备制度上央行具有部分创造货币的功能,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的制度下商行创造存款货币,该能力受央行调控)

③充当信用中介(借贷双方的中介人,双重身份)

④充当支付中介

⑤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1融通资金,重新分配资金,使闲置资金重新进入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发挥作用;2降低信贷活动交易成本,相应增加了可用资本;3加速资金周转)

3.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2金融机构

1.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划分:

划分标准:

区分两者的本原业务,以经营货币存贷为本源的为银行,而以经营货币存贷以外的如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为本源的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差别:

(1)经营业务内容不同:

银行以存贷为本源,负债以自有基金为基础吸收外来资金;非银行不能吸收存款,资金主要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或以契约取得,运用以中长期投资为基础。

(2)业务范围不同:

银行广,非银行窄。

(3)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同:

银行能吸收存款、用支票等非现金结算所以创造货币能力较强,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弱。

(4)金融中介的功能不同:

银行机构有信用媒介、支付功能、货币创造功能、创造支付工具功能,而非银行没有货币创造职能。

(5)发展的历史不同:

银行产生早于非银行机构,发展史比非银行长。

(6)重要性不同:

银行是金融中介,在金融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但随着融资方式的改变,直接融资越来越重要,非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越来越重要。

2.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

银行的种类:

(1)中央银行:

负责一国金融管理和金融调节的特殊金融机构,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2)商业银行:

以经营存款、放款业务为主,吸收,创造,收缩存款货币的主要金融机构。

(3)专业银行:

集中经营指定范围的业务,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的银行。

v储蓄银行:

专门办理居民储蓄业务的银行,并以储蓄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银行的储蓄保证金高,且主要负责人对储蓄存款负无限责任。

储蓄银行采取现金存取,因此较难创造派生存款,这是储蓄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的重要差异。

v抵押银行:

专门经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抵押放款的长期信用机构。

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发行不动产抵押证券的方式筹集,也可以吸收小部分存款。

(4)政策性银行:

政府出于特定目的设立的、以完成政府特定任务和满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立的专业银行。

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或发行股票、债券和一些特定基金,不吸收存款;资金运用一般投向政策指定或要求领域的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有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经营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

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保险基金和投资收益。

资金运用投向长期证券。

主要业务有财产、人寿、火灾、事故等的保险与再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务。

(2)证券公司:

专门经营对工商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资金来源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