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7630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ocx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提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与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

见教材。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制度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这两种机制相结合,就构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国情和国际环境的产物,此外社会思潮、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等对一国经济模式的形成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有多种划分方法,最受关注和有典型意义的经济模式包括:

1,美国模式:

也称自由市场经模式,更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竞争。

2,德国模式:

也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

3,瑞典模式:

推行经济民主、自由和社会平等。

4,日本模式:

也称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强调政府的引导。

其中,美国模式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主要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德国模式和瑞典模式可以概括为“莱茵模式”,主要表现在德国、瑞典和其他一些欧洲大陆的发达国家;“日本模式”则以日本为代表。

这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当然,有的将他们更简单概括为两种模式(美国模式与莱茵模式)。

无论是美英模式,还是莱茵模式或日本模式,它们之间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也在经济理论基础、社会历史背景、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以及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体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指导理论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指导理论:

传统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市场、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作用——保守主义思潮

现代自由主义——反对完全依靠市场、主张政府干预调节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市场,但并不完全拒绝国家干预调节经济,不过主张严格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新保守主义

(区分保守思潮与自由思潮的关键,是看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看法。

主张大政府、小市

场,常常被归为经济上的自由派;主张小政府、大市场的,则属于保守派)。

具体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三个主要

发展阶段:

1,凯恩斯主义:

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出现了许多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同的新特征。

这些变革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比较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但也给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2,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那些信奉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一方面抓住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从各个方面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纷纷提出自己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形成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新的经济学派,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坚持传统自由主义的强调自由和个人的作用,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极力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西方经济学都反对公有制,但现代自由主义与其他自由主义在有关国家的作用方面看法有区别),倡导贸易自由化,鼓吹经济全球化。

不过,新自由主义者也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要想完全恢复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事实上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在实际政策层面,新自由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利用国家干预来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不过主张严格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并改变国家干预的形式。

 

3,“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概念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但其涵义各不相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英国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和美国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为代表的新一代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和欧美其他中左政党提出和实行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新中派”的“新中间道路”,指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之间、在凯恩斯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国家与新自由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它超越了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旧左派,以及把公共投资、“社会”和集体事业概念当作邪恶而予以消除的新右派,并在过去10多年里转变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治国之策,使美欧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

(四)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概况

1,经济发展阶段

(1)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0年左右)

(2)快速发展时期(1950-1973年)

(3)滞胀时期(1973-1982年)

(4)调整时期(1982-1989年)

(5)转变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2,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2)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3)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4)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讨论题: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在经过战后60多年的自我调整和变革后,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

1、生产力方面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虽有短期的动荡和危机出现,但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

2、生产关系方面

(1)普遍建立与发展宏观经济调节机制。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一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措施变为一种具有经常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工作和经济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即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国家开始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深刻干预。

从政府经济职能强化的内容来看,它是指政府谋求夺取和占领经济的关键部门——“制高点”,而不是对经济生活的直接管理。

在手段上,除了将财政政策(税收)和货币政策(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如国债等)作为最主要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之外,还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行业规章、国有企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等多种方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

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如股权分散的“人民资本主义”、联合控股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中小资本个人所有制以及合作制等经济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资本社会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明显的是股权分散化的趋势越来越发展。

(3)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主要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与遗产税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国民收入再分配。

西方国家经过数十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已经建成了一个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部分构成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该社会保障系统涉及范围广,包括提供医疗服务、残疾保险、住房补贴、失业救济、社会安全福利金、退休金、低收入家庭子女津贴和学童营养补助,涉及生、老、病、死、伤、残、退休、教育、就业等,被称作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4)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

第一、企业管理社会化。

企业管理日益超出个别企业的范围而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呈现出企业管理社会化的趋势。

第二、企业管理“民主化”(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主要表现,一是经理阶层的形成与“管理革命”;二是“民主管理”与“劳资合作”。

第三、管理因素的开拓与管理关系的转换。

第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5)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和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

3、上层建筑方面

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

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也越发突出。

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

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

4、阶级及阶级关系方面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但总体上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对立的基本格局未变。

第一、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经理资本家增加。

第二、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

第三、发达国家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化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扩大(有的将其列为无产阶级)。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工人运动在战后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曾掀起过高潮,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会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社会民主和社会公正。

不过从总体来看,以工人为主体的阶级斗争呈缓和、下降趋势。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自60年代以来,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为宗旨的各种社会运动却发展很快。

60年代的学生运动,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社会权利平等的运动,反对性别歧视要求妇女权利平等的女权运动,反对战争的和平运动,反对资本主义掠夺式生产主张环境保护的绿色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等,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它们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新形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科技革命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3、同社会主义的竞争。

(三)新变化的涵义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因素(国有企业、合作经济、企业职工持股、法人持股及机构持股、对国民经济的调节、社会分配)?

(1)如何正确看待战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存在着分歧,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为了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从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转变的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形式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社会所有制的色彩,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渡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接近的一种中间性环节。

(2)“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地位。

有学者指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

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保护生产者不过是保护资本主义生产的手段。

其二,工人生活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并不能说明工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如何正确看待西方国家股份制的发展。

国内有学者认为,这种股份资本的社会化,只不过是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了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

因此,股份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1)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2)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3)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两面性。

一些学者认为,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四、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潮

(一)政治制度

1,西方民主制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

(1)主要原则:

保障个人权利原则;主权在民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制原则。

(2)基本制度:

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第一,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议会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即是保留君主,作为国家象征,但不掌握实权,权力一般分由议会和内阁行使。

这种政体亦可称议会内阁制。

西欧有10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荷兰、瑞典等国较为典型。

英国政体:

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既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国家元首,而且也是其他英联邦国家名义上的元首。

虽不享有实权,也不属于任何党派,但她的存在使英国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和历史上的民族优越感。

对于稳定英国政治秩序,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政府组织上,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由内阁掌握行政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议会行使立法权。

众议院的议员由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是工党和保守党轮番执政。

日本实行以世袭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

日本政治体制中最有特色的是其政党制度。

自1955年起,有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的保守派政党——自民党一直占议会多数党地位,独掌政权,而以社会党为代表的革新派政党长期在野,这种现象被称为“1955年体制”。

直到1993年,自民党分裂导致它下台,这一体制才被打破。

第二,美国的总统制。

美国是首创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总揽行政权力。

宪法授予总统的权力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行政权力、立法倡议权和否决权、外交权、军事权。

总统有权通过致国会的国情咨文、预算咨文和各种特殊咨文,行使立法倡议权,而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审批权和否决权。

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富有权力的职位之一。

第三,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

法国的政体被称为戴高乐式的总统制,半总统制,是兼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

戴高乐称它既是“议会制,又是总统制”。

形式上它有两个行政首脑,总统和内阁总理。

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谴责政府。

法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拥有统率军队,任命总理和政府部长,主持内阁会议,签署法律和颁布紧急命令,解散议会等权力。

议会拥有立法权,通过选举产生,能以弹劾案推翻政府。

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执行总统的对内对外政策,掌管行政及武装部队,并向议会负责。

实际上总理处于辅佐总统的地位。

法国的政党有保卫共和联盟、法国民主联盟、法国社会党。

第四,德国的议会内阁制。

德国:

政体为议会内阁制国家。

联邦议院拥有立法权,并选举总理。

每四年由公民选举一次。

总理是政府首脑,内阁掌握行政权。

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

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无政治实权。

德国也是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之一。

主要政党有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绿党。

(二)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的趋势。

20世纪50和60年代,自由派和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主导政坛;自1979年以后,保守主义力量先后主宰了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舞台;90年代初中期以来,逐渐转向中间路线的自由派和左派,又重新取得了主导地位。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表现,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

它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大时期,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政治社会生活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它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权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和社会,也必然能最终实现其公共利益。

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但它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上。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国家的中立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和个人事务过多的干预,积极倡导公民社会的作用,竭力维护社会的多元主义价值。

由于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古典价值的弘扬,所以它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由于它始终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所以它也被称为“新个人主义”;由于它宣扬多元价值和多党政治,所以它还被称为“新政治多元主义”。

2、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是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资本主义保守派的意识形态。

70年代起,新保守主义崛起,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极其重视现存的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认为这四大政治价值高于其他任何价值,维护这些价值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与此相适应,保守主义反对任何激进的社会改革,认为传统和秩序压倒一切。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或曰社会民主主义,既是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社会民主党政策纲领。

应当说,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欧的一支重要的社会主义力量。

民主社会主义最初起源于欧洲,它一直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就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两者的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第三条道路”发生了重大的区别。

目前流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最基本意义,就是它声称同时超越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新右派和以社会民主主义为特征的传统左派。

换言之,它既反对传统的右翼保守主义政治,又反对传统的左翼激进主义政治,同时又分别从传统的左右两翼中吸取了营养,继承了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的某些价值。

它被认为是在传统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中介,它是一种新的中派,或一个新的中心。

在当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作为西方国家传统上的两种主流政治思潮与党派,它们之间相互靠拢。

来自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同自由主义之间也有着密切关联。

民主社会主义通过对自由主义的靠拢与和解,在依然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同时,磨蚀了革命性和激进性,从而其社会改良主张迎合了西方社会的广大公众要求社会变革又求稳怕乱的心理,跻身于政治主流行列。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

(一)经济问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

周期性经济危机仍困扰着已经过全面调整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

总的来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有所减弱,但后遗症有加重的趋势,它表现为经济增长长期乏力。

3,结构性失衡严重。

几种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1)各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2)就业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

(3)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加重,贫富差距扩大。

另外,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中也存在看结构性的问题,如贸易收支失衡问题。

而且,当今资本主义经济中还存在着一类体制性问题,最明显的是福利制度的危机和世界货币金融体制不健全所蕴涵的危机。

(二)政治与社会问题

1,民主的危机。

2,种族的矛盾。

3,精神与信仰的危机

其他矛盾:

贫富差距;暴力犯罪等等。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1,美国追求霸权的对外战略

霸权的概念:

(见教材)

历史上,美国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扩张欲望大大膨胀。

战后以来,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构想和对外战略目标,无一不是以美国为中心,企图成为世界霸主。

(1)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第一阶段:

全球扩张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上台以后,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订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

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建立大量军事基地。

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美国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搞武装颠覆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

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第二阶段:

全球战略调整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尼克松主义:

1969年尼克松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具体内容是:

A.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同盟国的"伙伴关系",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B.以谈判牵制苏联,保持苏美之间的均势。

C.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D.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在美国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用“均势”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和霸权地位。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

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

卡特主义:

卡特时期(1977-1981年),“人权外交”得到发展,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为美国在国际社会里的形象增添道义色彩。

1979年以后,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

第三阶段:

全球战略推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里根的“新遏制战略”:

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

雄心勃勃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标志着美国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质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此举给苏联造成极大的压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政策进行调整,遏制与谈判双管齐下。

1982年美国与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减少了在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两国交往扩大。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政府(1989-1992年)针对苏东改革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全球战略。

A."超越遏制"战略。

内容是:

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超越遏制"战略同"遏制"战略相比的特点是:

目标更高;战略实施的空间更广;手段更多。

B.建立"世界新秩序"。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描绘了体现美国理想的世界蓝图,其要点是在美国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整个世界。

(2)冷战后全球战略的确立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入主白宫。

克林顿提出美国外交将建立在“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即:

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原则。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其实质是在各领域保持美国的优势,确保下个世纪仍然是“美国的世纪”。

其内容和主要做法:

A.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

B.调整地区战略部署,防范的主要对象是对美国不利的地区性大国。

全球战略的重点仍然在欧洲,巩固北约和推动北约东扩是其核心性政策;在亚太,巩固和加强美日、美澳、美新和美韩双边安全同盟,对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实行预防性遏制,同时奉行对华接触战略。

C.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甚至一度将其置于全球战略的首位。

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之中。

D.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

E.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

小布什对外战略的调整。

主要内容:

A,小布什对外战略的目标就是以美国绝对的军事、经济、政治势力为基础,保持并着重强化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一个美国权威不受任何挑战的单极世界。

B,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

二是对美国本土安全的高度重视。

三是改变了核战略思想。

从相互确保摧毁转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