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7576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完整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

唯一的听众

(共3课时)

【正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文章。

六年级的同学属于小学高段的最后一年,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集体讨论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

本篇文章属于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内容较多,行文上有两条线索,人物的心理方面也有多重变化,想达到知识理解并情感共鸣的效果,需要花费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三组课文要求要学习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

由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上。

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和课文整体感知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习之后通过分享、讨论、修正等方式达到学习效果。

在分析主要人物方面,以老师引导抓关键词、关键句,再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组内出结果,再在班级分享讨论,教师引导,以达到学习效果。

评价手段方面,采取随堂检测的题目,课后写读后感作文的方式,检测学生收获。

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认识作者落雪,原名郑振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5.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6.引导学生多方讨论“我”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本课之前,需要提前预习,预习要求:

课文至少读三遍;生字注音,抄写一遍。

2、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提琴演奏曲《月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一)师生共赏小提琴曲《月光》。

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起认真、陶醉地听完了小提琴曲《月光》,那么大家刚才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

(板书)

(二)针对“唯一的”引发思考。

1.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却在“听众”前面加了一个限制词--唯一的。

说说“唯一的”是什么意思。

(仅仅一个。

2.针对这三个字你有什么体会?

(仿佛有某种强调作用,这个听众不同寻常,不一般,影响很大……)

是啊,这是听众究竟是谁呢?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自主学习,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点拨,解决生字词部分:

1.生字(PPT要求注音):

悠、仪、歉、溜、嘿、割

2.生词(PPT要求标注意思):

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

(二)认识作者。

老师讲授。

落雪,原名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主要的作品非常多,我们列举:

《猫》、《最后一课》、《燕子》。

(3)快速的浏览课文,问答环节:

1.这个听众是谁?

老妇人,老教授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再总结。

【起因】:

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

【经过】:

“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

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

【结果】“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总结: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下,从没有信心的小提琴白痴,变成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前演奏的小提琴家的事。

3.文章的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老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四部分。

1、齐声朗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从第一部分感受,“我”当时小提琴拉得好不好?

(不好!

非常差。

(2)所以父亲和妹妹认为我是拉小提琴的--(白痴)父亲和妹妹给“我”安了个身份啊。

那么“白痴”是父亲和妹妹什么时候给我下的结论?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在他们听来就是--(折磨),就像是--(锯床腿),锯床腿是什么声音大家学一学。

(学生学)果然太刺耳啊。

(“数次”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

改成“无数次”行不行?

)数次感觉没有达到非常多数不过来的程度,更突出父亲和妹妹没有耐心。

改成“无数次”就感觉次数到了数不过来的程度,读起来就感觉是父亲和妹妹也尽力了,我确实是小提琴拉不好。

(3)学艺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意思是说要想在台上有十分钟的精彩表演,就得在台下进行无数次的勤学苦练。

父亲和妹妹在听过我数次的折磨之后给我的评论对我的打击却是致命性。

导致什么了呢?

(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沮丧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描写?

(灰心丧气、长吁短叹、十分伤心,是心理描写。

)你真棒。

从“我不敢”这三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勇气,自信心受到打击。

)是的,父亲和妹妹的话,为我走出家门到外面练琴做了铺垫。

他还有另一层含意,我们等下揭晓。

2、现在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回答问题。

(1)请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的新身份。

(小提琴演奏家)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在小提琴演奏方面还是--(白痴),然而最后一部分“我”一跃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我”身份的变化。

)我确实身份变了。

是谁促成了这个变化呢?

(老教授。

)第一部分中,我是父亲和妹妹眼中的--(白痴),但最后却在老教授的帮助之下我变成了小提琴演奏家,你有什么体会?

(拿父亲和妹妹这些亲人的话与老教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老教授对我的关爱、保护、鼓励。

)对,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父亲和妹妹的话”的另一层含义。

老教授对“我”的影响有多深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大家划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我对这位老教授心怀感激,充满感恩,点明了主题)可以这么说,没有老教授就没有后来的我,小提琴演奏界又会少一位优秀的演奏家。

而至于为什么我对老教授有这么高的评价,老教授是怎么帮助和关爱我的,留到第二课时来分析。

4、随堂练习:

1、完成并上交生字抄写本。

5、本课板书

唯一的听众

落雪 原名:

郑振铎

        鼓励、帮助         白痴

 老教授              我

                    小提琴演奏家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给课文划分了段落,这节课让我们真正的走进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我”和“老教授”。

“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而变成了一个小提琴家。

而在我从音乐白痴到小提琴家的漫长变化过程中,谁起着重要作用?

(老教授。

从中大家是否找到了全文的行文线索?

线索指的是贯穿一篇文章,多次出现的一些词、句或某情况。

提醒一下不止一个哦。

(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2、研读2至10自然段,围绕人物,深入分析:

(1)、小组内合作探究。

“我”的心理、行动及原因,和当时“我”的琴技。

1.第一自然段:

白痴、折磨、锯床腿等词,说明我琴技差劲。

“沮丧”说明家人的打击使我失去自信,不敢再在家里拉琴,于是我拉琴的地点从家里变到了楼区后的小树林里。

(直接展示,上节课讲过,作为复习和参照。

2.第二自然段:

“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庄重”“隆重的仪式”那样的环境描写让我又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也说明我对拉小提琴的热爱。

“沮丧”,我的心情又一次变化,“锯子带到树林”,对自己的琴技没有信心。

3.第三、四自然段:

“顿时烧起来”,“心想”后面的心理描写,“溜走”都说明“我”因为琴技差,看到有人听我拉曲子,很难为情,想偷偷溜走。

4.第七自然段,“羞愧”、“兴奋”说明面对老妇人的夸奖,我心里重新受到鼓舞,重新有了勇气去拉小提琴。

我心里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被赞美之后的幸福感!

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的喜悦感!

5.第八自然段,“又开始在家练琴”、“尽心尽力”、“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说明我在老人的持续鼓励下,不断进步。

6.第九、十自然段,一曲《月光》让妹妹大吃一惊,并通过妹妹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

可想而知,我内心是多么震惊,多么感激。

心理

行动

原因

琴技

关键词

内心沮丧,失去在家练琴的信心

发现楼区后面的小树林,打算到那练琴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与打击

非常差

白痴、折磨、锯床腿、沮丧

心里充满神圣感,充满期待,又到沮丧

到楼区后的小树林练琴

没有人打扰,环境清幽

非常差

神圣感、悠悠的小令、庄重、隆重的仪式。

沮丧、锯子带到树林。

沮丧、焦虑、惊慌

打算偷偷溜走

看到了一个老妇人

非常差

顿时烧起来、心想,溜走。

打动、羞愧、兴奋,重捨了勇气和信心。

每天在小树林拉琴给老妇人听。

和老妇人做了约定

逐渐进步

打动、羞愧、兴奋、洋溢、从未有过

重获在家拉琴的勇气和信心

开始在家拉琴,并每天早上给老妇人演奏

老人的持续关注给了我持续的信心和勇气

进步

在家里练琴、面对以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的演奏。

快乐和幸福。

震撼

演奏《月光》让妹妹大吃一惊

得知了老人的真实身份,音乐学院教授,最有声望的小提琴手。

让妹妹大吃一惊,进步飞快

大吃一惊、竟然、聋子

3、点石成金,佳句赏析。

1.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问:

这是一段什么描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有什么体会?

(环境描写,“沙沙的”“悠悠的”连用叠词,体现韵律美。

小令是古代可以唱的词,给人以美的感受。

从中体会到作者此时心情是愉快的、放松的,为自己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的练琴的地方而感到高兴。

2.“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问:

分析妹妹的话语特点,你有什么体会?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

连用三个“聋子”,并结合其他关键词“惊叫”“最有声望”“首席小提琴手”“竟”等不仅表现出妹妹的震惊,从中更能体现“我”知道老妇人真实身份后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3.如果让你在妹妹说出老妇人的真实身份之后,再加一段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你会怎么写呢?

4、随堂练习:

课后第一题。

5、板书

唯一的听众

     我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沮丧-喜悦-又沮丧-羞愧、兴奋-自信-震撼  

两条线索

     老教授的语言变化。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并且知道了促成这些变化的是一位老教授。

她是如何关爱我的呢?

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2、研读2至11自然段,围绕人物,深入分析:

(一)老教授在我的琴艺进步上起着关键作用,文中重点抓住了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

1.自主学习部分:

划出语言描写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人叫住了我,说:

“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4)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2.同桌间交流。

3.班级讨论: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

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明确:

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也发现“我”缺乏自信。

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

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

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一个聋子呢?

明确: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

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

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二)找出关于老妇人另一类比较明显的描写。

(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方面特征的关键词能否找到?

(平静。

1.自主学习,找出相应的神态描写的句子,读一读,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初相识时: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当我有改变时: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同桌间交流。

3.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4.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口述填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的日子里: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有改变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老教授用她诗一般的语言,平静的眼神指引着“我”不断地进步。

当“我”得知她的身份时,才知道她一开始说自己是聋子是出于对“我”的保护,这么多天以来“我”在她的关爱、鼓励之下慢慢进步。

当我得知她身份的时候,才会如此震撼。

试想,如果一开始老妇人就亮出身份,会怎么样?

(会把这个一点勇气和自信的“我”吓走,家里不能练琴,外面不能练琴,甚至有可能会让“我”放弃小提琴演奏。

三、第十一自然段说到:

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划出关键词,并通过这些关键词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总是”有经常,频率很高的意思。

“不由得”有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意思。

“唯一的”有独一无二的,仅仅一个的意思。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还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主题。

四、集中探讨,吸取经验。

(一)大家来说说,有哪些方面促成了“我”的成功。

(老教授的关爱,支持,鼓励。

我的坚持,执著,勤学苦练。

……)

(二)从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吸取过来用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呢?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学习中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目标不断努力,勤奋刻苦就会取得成功。

……)

  五、小练笔,写写自己学完最大的感受。

  六、板书

唯一的听众

关爱、帮助、支持、鼓励

        老教授                  我

              敬仰、感激、感恩、怀念       

五、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shénshèng  zhuāngzhòng   jièyì     zhuīwèn

  (    ) (    )  (    )  (     )

  huāngtáng   shēngwàng    gēshě   dàchīyījīng

  (    ) (     ) (    ) (      )

2.本文作者是____,原名______。

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二)读下列句子,完成练习。

1.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里把       比作       ,以说明              。

2.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这里用       比喻       ,以说明              。

(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我拉了起来。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觉、感受、感悟)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

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

“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名望、威望、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1.联系上下文,说说“声望”的意思:

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偶尔____众多____凶恶______

3.“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的原因是_________,促使“我”努力练琴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__。

4.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

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5.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答:

6.为什么作者“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呢?

答:

7.那位老教授真的太了不起了,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帮助别人的人呢?

请说说他是谁,并用优美的语言赞美赞美他吧!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