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731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

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

出塞

2、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

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

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

板书:

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

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

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七、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

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初读感知。

1、读古诗。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

这一杯酒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

(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

(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之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之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

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

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

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

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