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95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1、“想一想”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

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

归纳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

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习过哪些策略吗?

(板书:

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

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2.揭示课题。

说明:

我们已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

这节课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因此,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策略,可以激活策略和经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进一步领悟和掌握策略。

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

1.运用策略,感受步骤。

(1)呈现例1,了解题意。

引导:

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题意)

(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

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

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

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得清楚。

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

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

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

说明:

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

你是怎样整理的?

(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说明:

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

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

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说明:

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

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地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

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小结: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

(板书:

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

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

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

追问:

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

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

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引导:

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

(板书:

列式解答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

(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

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

(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查算法是不是合理)

启发:

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

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

(启发学生“把得数代人原题”检验)

交流:

你是怎样检验的?

(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

(适当说明)

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

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

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

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5)引导回顾,体会过程。

引导:

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

【设计说明:

例题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一方面领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策略,另一方面感受、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归纳解决问题步骤是学习的难点。

同时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对应地摘录、整理条件,体会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和作用,这是本节课审题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教学时首先启发学生在初步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整理条件,具体安排上突出整理结果与不同整理方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整理条件通常需要对应排列、能体现数量的联系、有利于分析,初步学会整理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整理的条件分析、解答,具体教学上一方面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解决例题过程中依次做的什么并板书出来,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获得初步体会,以便后面的归纳、概括;另一方面重点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案,初步感受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

(1)解答“想一想”。

呈现问题:

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引导:

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请大家想一想:

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

同桌互相讨论—下。

交流:

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

还可以怎样想?

(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

提问:

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

(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怎样检验?

(板书算式)

让学生一起说答案。

(2)比较异同。

提问:

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

列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

指出:

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

(1)归纳步骤。

引导: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

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

交流:

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

指出:

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

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四步: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2)交流体会。

弓丨导: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同学们联系今天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

交流:

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

指出:

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接“解题步骤”板书:

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第1题。

(1)整理条件。

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

提问:

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

(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

(2)解决第

(1)题。

引导:

看第

(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

哪位同学说一说,交流一下?

让学生列式解决并检验。

(指名板演)

交流:

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有错的订正)

(3)解决第

(2)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第

(2)题。

提问:

你是怎样解答的?

(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

有不同的策略吗?

(4)小结:

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

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

指出:

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

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交流:

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

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

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

分析数量关系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

指出:

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提问:

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

指出:

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

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

家庭作业:

练习九第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

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

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

不同方法。

有信心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呈现例2,让学生独立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

交流:

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

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

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指出:

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

(板书:

2小时——12厘米)

提问: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说明:

问题是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和条件对应板书:

小时——120厘米)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

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

和同学说一说,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

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

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不遗漏下列①②的交流、理解,③④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交流一种或两种):

①从条件想起的算法: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②从问题想起的算法:

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③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

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再求要多少小时;

④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

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追问:

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

(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指出:

(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时;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解答:

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

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在课本上。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

你是怎样解答的?

(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

不同的算法呢?

(板书算式)

检验:

最后请大家想想可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并写上答句。

交流:

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

(可以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确认正确结果)

追问:

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I题结果?

(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或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

2.完成“想一想”。

呈现问题:

照这样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问:

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

12小时——?

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谁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

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

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

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

这两个问题都要按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都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出同一类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

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后,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量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引导:

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

思考一下:

你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体会?

;同桌先说一说。

交流:

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

像今天这样的两步实际问题,是已知2小时下降12厘米,需要照这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出结果。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数量关:

系,容易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

(板书:

列表整理和分析)

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元数对应整理。

提问:

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

列表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本用18元,能求出每本几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果;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都需要先求每本几元。

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

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指出:

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要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总结交流。

提问:

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

出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家庭作业:

练习九第6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词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

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

(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指出:

根据问题可以找到数量间的联系,知道计算的方法,发现还需要什么条件。

3.引入课题。

谈话:

同学们能掌握上面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能力。

这节课就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实际问题的数量,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

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说明:

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四步: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并完成答案。

现在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清楚地解决问题。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

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

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

题里的数量你是怎样整理的?

(板书:

5分——350个

12分——?

分——700个)

现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更清楚了,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怎样想?

说说你的想法。

(让学生根据列表,说说怎样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可以怎样想?

(用不同的策略说明思路)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指名板演)交流:

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第二个问题呢?

你是怎样检验的?

(可以把结果代入原题,也可以分别求出条件里和问题里每分钟字数,比比是否相等)

(3)比较异同。

比较:

比一比列表整理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已知打字时间求字数,已知字数求打字时间)

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

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按5分钟打350个字计算,所以都要先用350÷5求出每分钟打70个字;但因为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出示补充题: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伺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

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指出:

这样的问题,都是照前面条件计算,所以第

(1)题要先求每行多少棵,第

(2)题要先求每头牛吃多少千克。

但要求的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第

(1)题要求总棵数,用乘法算;第

(2)题已知总数量,要求可以分给几头牛,用除法算。

【设计说明:

这里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和熟练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的特点和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求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