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890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1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

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答案】路上的风景

坐上车,抬起头望着窗外。

父母的身影越来越远,而我也踏上了,去敖汉金厂沟梁的旅程。

----题记

窗外阳光不再出现,但是,在阴霾中缓缓抬头--我知道这将是一次十分美好的旅途。

不断的颠簸。

车子在路上辗转,但风景却在不断地变换,绿色的玉米地,金黄色的葵花,连绵的群山……这一切,在视线中不断走过。

听着mp3里的歌,我对自己说--“这将是全新的几天,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日子,离开父母,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做了。

心头莫名的期待,我,在路上。

四个多小时的旅程,在这样的时间里,我就这样望着窗外。

不能记住那些风景,但那份美却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不会磨灭。

蓦然看到那个路牌,距离我熟悉的赤峰,已经有了88公里的距离。

不熟悉的遥远,不熟悉的地方,不熟悉的风景。

这一切的一切,何时才能被我看透?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在路上,在去一个名叫“金厂沟梁”的地方的路上。

独自坐车,凝望窗外,愿让这音乐和风景占据我自己。

沉默着走了有多遥远?

我同来自不同地方的一车旅客,去同一个地方。

我甚至不知道那个地方美丽与否,但我依旧在心底认定了这场美丽的旅程。

只是单纯的因为路上的风景。

我在路上,在人群中,在风景间。

在这样的事物面前,我陶醉了。

我多希望自己也是一株草,一朵向日葵,或是一个站在田野间的稻草人。

仅仅这些,就足够陶醉。

静静的疲惫。

我趴在窗户上,看那仿佛没有尽头的公路线延伸,有些乏味的心情。

但是,我忽然感受到了我现在存在的价值--为了即将开启的旅程,为了路上的风景,甚至,为了这无限延伸的公路线吧。

这一刻,我在路上,未能看透风景,却感到切身的美丽。

【解析】

【详解】

“路上的风景”是一道命题作文,考查考生能不能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富有内涵的思考。

在提示性的语段里,列举了几个写作思路:

历经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这几个思路都可以写。

这个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

“风景”、“路上”,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本义的“风景”,也就是通过写自然界中的风景来写自己发现到的独特美感;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风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发现不一样的动人感觉。

如果写本义的“风景”,可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方法。

【点睛】

命题作文,审题难度小,考生要明确写作范围及写作要求,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可围绕“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四、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3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林壑尤美 ___

(2)掇幽芳而荫乔木 ___

13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修之来此

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D.山水之乐乐其地僻而事简

1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36.(乙)段中_____和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答案】

13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3.格外(特别、尤其)遮阴纳凉

134.C

135.

(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36.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与民共乐

【解析】

【分析】

132.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的句意是: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3.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尤”是“格外、特别”;“荫”是名词个体如动词,“遮阴纳凉”的意思。

13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山”分别为“沿着山路”和“山上”;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补充音节”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选项中的“名”都是“取名”;D.选项中的“乐”分别是“乐趣”和“喜欢”的意思。

故选C。

13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山水(欣赏山水)、得(领悟)、寓(寄托)”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乐(喜欢)、僻(僻静)、俗(风俗)”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3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根据亭名“丰乐”,可从乙文中筛选出包含这两个字的句子“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和“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概括作答。

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情怀。

据此理解,筛选相关词句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7.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1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

(2)上下一白(___________)

139.阅读本文,作者以高度的写意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大雪带给人们的感受,为下文冒雪看雪的奇绝之举做铺垫。

请找出这个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140.雪后作者乘兴出游前往湖心亭看雪,所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请赏析这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141.结尾时舟子喃喃自语,其中“痴”字意味无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痴”的理解。

【答案】

137.张岱。

138.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全白

13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40.围绕“由点及面,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总分结合,描写了一幅意境朦胧飘渺,亦真亦幻的雪后美景”回答即可。

141.围绕“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来回答即可。

【解析】

13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等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与作者有关的生平,多记忆重要作者的作品等。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1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一白”,全白。

1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基础上,回答问题。

注意题干的关键句“高度的写意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大雪带给人们的感受,为下文冒雪看雪的奇绝之举做铺垫”。

故应该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该句翻译为: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140.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翻译这句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句子翻译为:

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如:

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

1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掌握。

本文末尾舟子的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其中的“痴”字为“痴迷”的意思,此处应作两种解释,我与客都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都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八面玲珑:

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4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临:

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情趣

C.心窃乐之窃:

偷偷地

D.学者诚能八面玲珑诚:

的确

1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静坐久之

C.犬立岸傍/其一犬坐于前

D.山水之乐/心窃乐之

14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

(断两处)

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14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146.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42.A

143.A

144.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145.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146.

(1)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

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

14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A项中“临”的意思是“居高面下”。

14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于:

在/在

B.之:

的/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

C.犬:

狗/像狗一样

D.乐:

乐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

14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及一些固定句式。

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本句找出反问句的标志性句式“岂……乎”和表示判断的标志性句式“不外于(乎)……”,判断出在“岂”和“不”前分别断开。

14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得,领会;寓,寄托。

(2)次日,第二天;访,拜访;盖,大约;故,缘故。

1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1)紧抓题目要求“由中望外”,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子“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用原文回答即可。

(2)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先了解散文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关键句子分析。

甲段中,“尤美”“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等词写出了山水之美,间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又直接抒发了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中,“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写山水之美,间接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比喻中更透漏出此情感,最后加以议论“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由此悟出“千古文章之道”——“八面玲珑”,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或欣赏。

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渔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虫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

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二,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三,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徒为架上美观/家徒四壁B.但图多蓄/但当涉猎

C.毕尽心力/毕力平险D.浮慕时名/名之者谁

148.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149.“好书之人”的“三病”是哪三病?

你从作者总结的“三病”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47.D

148.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149.好书之人的三病是:

①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②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③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作者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读书人不能只满足于收藏,而要阅读;不能只满足于死读,要能研读和勤于思考并活学活用。

【解析】

14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徒:

只;仅仅/只;仅仅

B.但:

只/只

C.毕:

尽/尽

D.名:

虚名/命名

14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

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本句可先找出评论时的标志性句式“谓之……也”,判断出“谓”前可断开;余句可找出谓语动词,“事”“污”“束”,以及分别修饰限制三个动词的“不”“徒”“半”,可知为三层意思。

而且也可以注意到“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三句在结构上形成比较对称的四字结构的句式。

14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根据文章内容谈启示的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回答即可。

文章开头即提到“好书之人有三病”,然后用“其一”“其二”“其三”依次列举,抓住关键句子“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在翻译的基础上,精炼地整合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作者总结“三病”是告诫我们不要犯同样的毛病,如“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告诉我们读书人不能只满足于收藏,而要阅读;“记诵如流,寸觚莫展”,告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死读,要能研读和勤于思考并活学活用等。

参考译文:

爱好书的人有三种易犯的毛病:

一种是浮浅地仰慕时尚的读书虚名,只是为了书架上好看,象牙书签锦缎轴面,装潢得美观炫目,可是除了一些像动物分公母、毛色有黑黄的表面知识以外,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做没有书也是可以的。

一种是,广为收揽、远地搜求,费尽心力,只求多收藏,不去探索研究,只是沾染了灰尘,多半束之高阁,这叫做书铺子可以了。

一种是,广学多记,一年到头地在那里抠,可是智慧才思缺乏,难以自己运用这些知识,虽然背诵如流,可是自己的创见一点也写不出来,这跟不读书不看报的鄙陋高官和不懂世事、知识面极窄的迂腐学者虽然有区别,但他们都将因无益于社会而永世默默无闻又是一样的。

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