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719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docx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北宋中期的改革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结果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透过材料基本的归纳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改革要成功必须得到权力支持;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民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难点: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宋太祖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从军事和政治着手,创设了文官体制,请从方式、内容和影响来回顾一下。

1、方式:

“杯酒释兵权”

2、内容:

(1)、军事——一以文制武,防止武将篡权

A、中央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B、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防止藩镇割据。

命令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只留下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厢军和乡兵。

C、采用更戍法,禁军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

(2)、政治——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防止武将专权。

A、构建文官政府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考试来大量选拔文人担任官职。

中央重要官员以及地方重要官员大都由文人担任,而且是文官为正职,武官为副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B、官、职、差遣分离制

3、影响: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一)、庆历新政(1041——1048)

阅读本目第一段到第三段,思考问题:

庆历新政的原因是什么?

1、原因

(1)、财政危机(根本原因)

宋初改革一方面消除分裂割据、武人乱政之隐患,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官制的名实分离、机构的叠床架屋、人(官、兵)浮于事;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

冗官、冗兵、岁币,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政治危机(外患内乱)

对西夏战事不利(外患),内地饥民起事(内乱),昭示了政治危机的逼近。

士大夫官员呼吁

改革。

(3)、皇帝宋仁宗的支持

2、开始的标志:

《答手诏条陈十事》

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范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之序幕。

插图《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插图《边事帖》

又称“乡事帖”。

范仲淹的书法瘦硬方正,清劲有法度。

当时的人以书法的风格来比喻人品,成范仲淹的书法“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插图《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

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3、内容

(1)、改革吏治:

对磨勘、恩荫制度的改革

(2)、发展经济

(3)、加强武备

庆历年间,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包括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内容。

4、结果:

失败

5、失败的原因

(1)、损害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起激烈的反对。

(2)、宋夏和议和内乱平息,仁宗态度变化。

(3)、力主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

改革以吏治整顿为中心,对磨勘(宋时文官三年升迁一次,武官五年升迁,称为“磨勘”。

磨勘只问资历,不讲政绩,官员只要不出大错,就可以例行升迁)和恩荫(官僚子弟靠父兄任官的背景而做官,叫“恩荫”。

凡皇帝生日、宫廷大礼乃至官员退休、死亡等,都可以为子孙及门客求得一官半职)制度的改革,损害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起反对(根据政绩为升迁的依据,可择优破格升迁,并严格考核办法,延长磨勘的年限)。

宋夏和议和内乱平息,仁宗态度变化,改革官员被排挤,新政遂废。

(二)、王安石变法

阅读本目,思考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内容?

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冗官、冗兵、冗费依旧,财政危机严重,再起改革呼声。

(2)、皇帝宋神宗的支持。

2、变法的领导机构和标志

(1)领导机构:

“制置三司条例司”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

(2)、标志:

次年(1070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全面推行变法。

插图《王安石》、王安石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对社会矛盾和困境有深切的了解。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3、内容

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科举新法等。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改革偏重于理财。

4、结果:

失败

5、失败的原因

(1)、新旧两党形同水火;

(2)、神宗的动摇与去世;

(3)、王安石辞相;

(4)、新法立意与效果相悖

青苗法立意很好,施行后的结果——民间怨声载道,立意与效果相悖之原因:

官僚政治的弊端;

(5)、老百姓反对;

(6)、用人不当等

6、“元祐更化”

新法实行后,反对之声日渐猛烈。

围绕改革为国还是为民、推行效果、改革力度等问题,新旧两党形同水火,神宗的动摇与去世,王安石辞相,哲宗继位与皇太后掌政,任用司马光,罢废新法。

史称“元祐更化”。

(三)、小结:

讨论问题: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请大家讨论:

改革假如要成功应当要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自然生成)

练习与测评

1、

(1)冗官;积贫、积弱。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

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

随着宋夏和议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富弼等主力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

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全面罢废。

2、

从改革的背景看——新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的风暴、旧王朝被瓦解或推翻后建立的,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船。

而王朝中后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从统治者的利益看——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这时的改革多半是对前朝旧制的“反动”,既赢得民心,又兼顾新权利获得者的利益。

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是建立在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反对。

从改革的支持力度看——王朝初期的改革由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的改革则缺乏这种权威。

探索与争鸣(略)

(四)、作业

1、练习与测评P9

2、预习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P1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