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604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四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四)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

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

章炳麟说: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

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

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

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西方哲语亦云: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

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

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

立人之道,首在立德。

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立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汤 粉

方丽萍

老柴是汤粉。

脑残级别。

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

老柴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老老柴说是汤粉闹的。

那几本破书老老柴之前藏房顶阁楼,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

老柴回花村种地,老老柴整日长吁短叹。

老老柴近五十才得老柴这根独苗。

老老柴祖上经商,村里那三进三落雕梁画栋外加戏台的大宅便是他家祖业,划成分那会被划成地主,大宅充公。

老老柴近四十才娶了位病歪歪的女人,女人生下老柴不久病故。

老老柴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这独苗呵护成人,原指望他好好读书光宗耀祖,重续柴家威名,没想他却一天到晚都扎进“四梦”出不来。

不久,老老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一口气没上来,也挂了。

这年老柴23岁。

没了老老柴管制,只剩孤家寡人的老柴更加肆无忌惮。

地种得敷衍了事,却整日抱本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村民都摇头,哪有肯上门提亲的。

春去秋来,一晃,老柴三十好几,依旧孑身一人。

有位远亲念及老柴家香火,给他撮合位二婚头,三天后女人走了,说老柴就一废物。

从此,再无人管老柴家事,这倒正中老柴下怀。

从此,老柴守着破泥巴屋每日写书唱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民也见怪不怪。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终于吹进老柴居住的花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之后或进城买房或把房建到交通便利的山脚,村里只剩老柴和另两位老人。

老人过世后,老柴便成了花村唯一留守户。

这年,一场大雨将老柴泥巴屋浇塌,老柴下山找队长,希望能住进自家老宅。

队长征求之前里面住户意见,大伙想反正也不再回山里,与其任其荒废不如积份善心。

花村四面环山,海拔八百余米鲜有人踏入。

偶有花村村民上山收稻想进村探探老柴消息,见大门紧闭,也只得作罢。

春去秋来,老柴像被遗忘般无声无息。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

一日,上面下派扶贫物资,队长想到老柴。

从乡领回物资已暮色低垂,队长是急性子,想想上山抄近路也就七八里地,便挑起米、油上了山,赶到花村天色刚好完全擦黑。

队长站老宅门前喊半天,无人应。

队长想或许老柴有事还没回,便坐门前石上等,不一会睡意袭来,队长头枕大米昏沉入睡。

半夜,冻醒。

但见月色如银,老宅大门依然紧闭。

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茶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①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

老柴,老柴!

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

赶紧开门!

戏声戛然而止。

队长心一惊,侧耳细听,冷风嗖嗖,半天没见动静。

队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不信神鬼,当即对门槛撒了泡尿,壮胆刚想伸手继续敲门。

一女声又唱起: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队长当即吓出身冷汗。

怎么还有女人?

难道——

夜色魆魆,月光惨白,队长再不敢久留,连滚带爬跑回山下。

第二天,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带领下上山。

翻进屋里,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哪有老柴影子?

人们面面相觑,笑话队长准吓糊了。

队长斩钉截铁争辩自己昨晚真真切切听到有人唱戏,一男一女。

但没人信他。

后来几位驴友上山游玩,晚上露营山上,半夜有人尿急,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一群人吓得连夜滚下山。

人们这才信了队长的话。

关于花村老宅闹鬼一事越传越神,几位文物工作者也来到花村,老宅及其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加上花村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欣喜若狂。

不久,一位开发商听说了汤粉的故事,依照“临川四梦”,将这里打造成“梦园”,并拍了部电影。

电影获奖后,人们纷纷走进花村,探梦、寻梦,聆听汤翁的故事,花村成了旅游胜地。

又很多年过去了,有在浙江遂昌打工的邻村村民。

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

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

②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

该死的老柴!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侧耳细听”“连滚带爬跑回山下”将队长的紧张、恐慌描绘得活灵活现。

B.改革春风吹进花村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并搬离花村,老柴成了唯一的留守户,这是因为老柴淡泊名利。

C.花村和老柴的境遇非常相似:

花村环境优美但之前却鲜有人踏入,老柴钟情于传统艺术但当时也没有人能理解。

D.文章最后写邻村村民在浙江打工时遇见老柴,“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5.文中(画线处)队长两次骂老柴,这两次队长的心理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6.作者为什么称老柴为“汤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低碳发展战略在交通领域效果显著,不仅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而且能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拥堵,是双赢战略。

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是小汽车造成的,要减少小汽车的碳排放,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选择,最重要的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为城市交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环保的出行方式:

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慢行交通方式;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电车等能效较高的公共交通方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然保持着较高慢行交通比例,但随着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增加,慢行交通的比例逐年下降。

丹麦哥本哈根在90年代慢行交通比例下降,但2005年后,自行车出行数量反超小汽车。

哥本哈根的经验很明显,单纯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慢行交通服务设施网络,才能保证形成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

(摘编自何柳《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材料二:

骑车出行为啥总不尽如人意?

山西省社科院周洁表示,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

她认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原有的机动车道不够用,因此大量挤占自行车道。

加上当今以车为本的理念非常突出,城市规划过于重视快速路网建设,逐渐忽视了自行车道。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自行车道之所以总是被迫“瘦身”,涉及规划和管理两个原因。

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规划过程中,忽视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自行车道屡被占用。

针对广大居民对自行车骑行环境建设的需求,记者专门对北京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

(材料摘编自2017.9.13《山西经济日报》刊文《自行车出行:

路在何方?

》,图表来源于李振宇、尹志芳、廖凯、李超《北京居民自行车出行意愿调查与发展对策》)

材料三:

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或骑车去上班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与乘坐私人交通工具上班的人相比,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明显不太可能患有肥胖症、高血压和糖尿病。

目前,纽约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自行车出行,现有的街道已有700多英里自行车专用道和公园小道可供骑车,市区内的室内和室外自行车停车泊位也是增加不少。

此外,纽约市对骑自行车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比如设立骑车资讯网站和电话服务平台;在健康公报上告诉市民如何“安全骑车”;制定“街道守则”,告诫市民骑车规则;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骑车地图和指示标志,向骑车者指示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