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542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docx

二植物化学保护重要知识点汇编解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重要知识点汇编

(植物化学保护)

绪论

植物化学保护(化学防治)的定义:

科学地应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植物化学保护(化学防治)的优点:

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

缺点:

1、残留导致生态失衡2、食物链影响人类。

1962年美国的RachelCarson女士在《寂静的春天》里阐述了化学合成杀虫剂对大自然的危害,此后各国相继停用高残留的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

1939年瑞士科学家PaulMuller发现了DDT的杀虫作用,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

根据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规定: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理解)

有害生物:

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有害影响的所有生物的总称。

农药:

用来防止有害生物的所有化学药品。

农药的分类

1.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1)化学农药又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

(2)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2、按用途分类

1、杀虫剂2、杀螨剂3、杀菌剂4、杀线虫剂5、除草剂6、杀鼠剂7、植物生长调节剂

3.按作用方式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常指对防治对象起作用的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杀虫剂

胃毒剂:

只有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到达靶标才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触杀剂:

接触到昆虫体(常指昆虫的表皮)后便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熏蒸剂:

以气体的状态通过昆虫的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昆虫死亡的药剂。

内吸剂:

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吸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

拒食剂:

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足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

驱避剂:

施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或特殊场所目的的药剂。

引诱剂:

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

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

治疗性杀菌剂:

在植物已经感病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铲除性杀菌剂:

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杀伤作用的药剂。

这类药剂常为植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或种苗处理。

除草剂

按植物体内的输导性分

输导型除草剂:

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触杀型除草剂:

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

灭生性除草剂:

常用剂量下可以杀死所有接触到药剂的绿色植物体的药剂。

(百草枯和草甘膦)

选择性除草剂:

在一定浓度和剂量下杀死部分植物而对另外的植物安全的药剂。

按使用方法分:

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

毒力:

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体的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特点:

(1)在室内进行测定,并且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运用精密的测试方法。

(2)测试所用的生物体是标准饲养的。

(3)常用局部反应或脱离寄主的方法。

药效:

在田间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是药剂本身(农药剂型)和多种因素综合(不同寄主、田间因素、防治对象、施药方法、供试生物)作用的结果。

毒力、药效、防效三者的关系:

1、毒力是药效的基础。

2、药效是对毒力的综合效果。

3、防效是对防治害虫的防治效果。

药效很防效都是毒力在外界的效果。

毒效与毒性有关,是毒性起作用的实际效果程度。

毒力的表示单位

Ø1.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

校正死亡率=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

对照组生存率

条件:

对照组死亡率与处理组死亡率不相关,

对照组死亡率5%-20%之间需进行校正

2.致死中量与致死中浓度用来杀死群体中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用LD50表示,若用浓度表示就叫致死中浓度。

3.有效中量与有效中浓度指抑制50%病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剂量,用ED50来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指几种农药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每次都用一标准药剂来做对比,以该比值进行毒力比较,这个比值就称相对毒力指数,用TI表示。

5、影响药效的因素:

1、药剂:

药剂种类、药剂剂型、药剂浓度、使用量、颗粒大小、分散性、稳定性。

2、生物因素:

生物种群、生长阶段、生理状态、生活习性

3、环境因素:

温度、风、光、土壤、湿度

(二)植物药害的症状

急性药害:

喷药后短期内表现出来,症状明显。

如叶片或果实出现斑点、黄化、

慢性药害:

施药后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出现,症状难以诊断。

残留性药害:

施药后当季作物不发生药害而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或者分解产物引起药害

6、农药中毒

急性中毒:

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由于误食或皮肤接触及从呼吸道进入体内,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

亚急性中毒:

中毒症状与急性中毒类似,但在中毒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农药接触史,从接触农药到中毒症状出现需数天或数月。

慢性中毒:

有的农药虽然急性中毒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了环境及食物,长期少量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结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7、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的方法和分级

常用大白鼠经口致死中量来衡量或表示急性中毒程度毒性分级(单位:

mg/kg)

注:

A、LD50用动物做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对人的毒

B、对人体的毒性需急性和慢性毒性的综合评价

C、对使用者或生产者还需经皮毒性和呼吸毒性

第二章 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原药:

有化工厂合成的未经加工的高含量农药

农药加工:

在原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的工艺过程。

农药剂型:

是原药经加工因形态与用途不同而区分为各种剂型,如乳油、粒剂等。

农药制剂:

原药经加工制成有效成分含量、用途不同等的加工产品。

有效成分:

指原药或农药制剂中起活性作用的化学成分。

农药命名少数农药不需加工可直接使用,其名称可用该药的通用名称,如溴甲烷。

多数农药命名包括三个部分:

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剂型名称,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农药助剂:

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变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提高防效。

包括:

填充剂、润湿剂、乳化剂、溶剂、分散剂、稳定剂、增效剂、粘着剂、防解剂、增效剂、发泡剂

主要农药剂型:

粒剂

(三)质量标准

1、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剂型规定的标准

2、90%重量达到粒度规格标准

3、水分<30%

4、破解率<15%

5、有效成分从载体上的脱落率<50%

(四)特点(重要)

1、使高毒农药低毒化2、控制药剂有效成分释放速度,节约用药

3、延长持效期、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杀伤天敌4、减轻对作物产生药

农药的施用方法

1、喷粉法:

一般以早晚有露水时效果较好,因为药粉可以更好地附在植物上,喷粉应在无风、无上升气流或在1-2级风速下进行,不应顶风喷粉,喷后一天内下雨则需要重新补喷。

喷粉方便,工效高。

但效果较差,损失较大,对环境污染较严重。

2.喷雾法:

利用喷雾机械将悬浮液,乳状液或水剂,油剂均匀地喷洒在植物体上或防治对象表面上,来防治有害生物叫喷雾。

适合于喷雾法的农药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剂等。

拌种法:

用药粉与种子拌匀,使每粒种子外面都覆盖一层药粉,是防治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的方法,粉剂量一般为种子量的0.2%-0.5%。

第三章 杀虫杀螨剂

一、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1、从口腔进入2、从体壁进入(脂溶性药剂易穿透上表皮,这类杀虫剂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但能否穿透原表皮则决定于药剂是否有一定的水溶性)3从气门进入

2、毒理:

又称作用机制,由药剂引起中毒或死亡的原因。

3、六大毒剂:

呼吸毒剂(砷化物、氟化物,氟乙酸钠和氟乙酰胺、如鱼藤酮)

神经毒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烟碱、巴丹,甲脒类化合物)原生质毒剂(重金属)物理性毒剂(矿物油)几丁质形成抑制剂(灭幼脲、农梦特、氟虫脲)核酸合成抑制剂(噻替派)。

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的小泡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引起新的动作电位,然后就应及时地被AchE(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分解灭活。

1938年Schrader发现了特普(TEPP)

有机磷杀虫剂的特点

Ø1. 对害虫及部分品种对害螨,毒力较强

Ø2.大部分品种杀虫谱较广,但也有选择性很强的品种

Ø3. 残效期长短不一,毒性不一

Ø4.若干品种具有内吸作用,有的有很好的渗透作用

Ø5.通过结构及剂型变化使高毒品种低毒化

Ø6.有良好的解毒剂

Ø7. 在生物体和环境中易降解

Ø8. 大多对作物安全,正常使用不会产生药害

Ø9. 多数品种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Ø10.作用靶标为ACHE

分类:

无机及重金属类杀虫剂

多数为胃毒剂,一般仅应用于防治咀嚼式口气害虫

三.主要品种

1.砷制剂如砷酸铅和砷酸钙

2.氯制剂如氟化钠、氟铝酸钠、氟硅酸钠

有机氯:

林丹(六六六):

对土栖害虫,植食性害虫,卫生害虫及一些动物寄生虫都有效。

目前仅在特别许可下用于草原灭蝗及地下害虫防治。

主要作用是触杀和胃毒,也有一定的熏蒸。

在光热酸条件下稳定,在强碱性下脱去氯化氢。

硫丹(赛丹):

非内吸性触杀和胃毒杀虫剂,杀虫谱广。

对鱼高毒。

有机磷:

1.敌敌畏:

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的杀虫剂、持效期短。

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

注意事项:

对高粱、月季易产生药害;不可与碱性药剂混用,在水中易分解应随配随用 

2、毒死蜱:

(1)广谱杀虫杀螨剂,具胃毒、触杀、熏蒸作用

(2)与土壤吸附力强,对地下害虫效果显著,持效长

(3)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许多叶类作物害虫、卫生害虫

(4)注意事项

(1)安全间隔期:

水稻7天,叶菜类7天,大豆14天

(2)对烟草敏感,瓜类幼苗可能药害 

3.马拉硫磷:

(1)高效杀虫杀螨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及微弱的熏蒸作用

(2)对高等动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工业品具有强烈大蒜味,经脱臭对光稳定、对热稳定性差,PH>7或PH<5分解

(3)对大部分叶面害虫防治效果好,并用于贮粮害虫及家畜体表寄生虫、卫生害虫

(4.)注意事项:

浓度高对瓜、梨会产生药害;对鱼、蜜蜂高毒

乙酰甲胺磷:

(1)内吸广谱杀虫剂,具胃毒和触杀作用,可杀卵

(2)缓效型杀虫剂,持效期长。

(3)、适于果蔬、水稻、烟草等30多种作物,防治100多种害虫

(4.)注意事项

(1)菜豆、等敏感

(2)蔬菜安全间隔期>7天

5、三唑磷(triazophos)

对蜜蜂、鱼有毒。

是广谱有机磷杀虫和杀线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渗透性强,无内吸性,对虫卵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

可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禾谷类作物上的蚜虫、鳞翅目害虫。

种植前拌土处理可防治地老虎、灰地种蝇等。

【注意事项】:

(1)对蜜蜂、蚕、鱼有毒,不能直接接触。

(2)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氨基甲酸酯类(在毒扁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