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5161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docx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

金融硕士

(基金管理)

学号

导师

研究方向

金融管理

联系电话

论文题目

银行经营模式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

所涉及的学科、专业

金融学、经济学

与导师(教研室或学科组)科研项目的关系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经典文献的回顾

BenS.Bernanke;AlanS.Blinder(199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部分是通过影响银行资产构成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紧缩使得银行出售短期证券资产,这对于银行贷款的影响较小。

但是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紧缩会使得银行终止原有的贷款并且停止发放新贷款,信贷紧缩会最终产生经济的抑制效应。

AnilK.KashyapandJeremyC.Stein(2000)使用实证方法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数据包括1976年到

1993年美国商业银行季度数据。

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与银行信贷的影响在那些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弱的银行

(如:

证券资产占比低的银行)更加明显。

此外,规模小的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更强烈。

作者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银行,但是并未给出这种影响的量化性的影响效果,有关贷款人在银行贷款和非银行融资渠道中选择的替代弹性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NobuhiroKiyotaki,JohnMoore(1997)构建了动态经济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耐用资产有双重作用,用来作为生产要素同时也作为贷款抵押品。

这个动态的贷款限制和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货币传导渠道机制。

在这个渠道中贷款限制和资产价格的互动作用被强化甚至被溢出影响其他行业。

我们发现小型的、技术的暂时性冲击或者收入分布可以使得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变化。

(二)银行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的传导主体十分重要,对银行这一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研究非常重要,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证的角度。

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货币政策的变化中,银行也会适时地改变其借贷行为(包括相关的贷款政策和存款政策等等)。

是否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只有相应的借贷政策发生了改变?

是否所有的银行的相关政策都发生了同质的改变?

在这里,对于银行的异质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货币政策的改变对于银行行为改变的整体效应也值得深入研究。

SophoclesN.Brissimis和Manthos

D.Delis(2010)对银行的异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他们的研究框架中,货币政策对不同银行的效应的改变是从不同的银行特征指标中得出的,这些特征指标包括银行的流动性能力、资本化率、市场占有率等等。

并且文章选取了1994-2007年美国和欧元区的银行在依据货币政策的改变借贷和风险承担等决策上的不同。

这篇文章是根据前人对于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的论述的基础上展开的。

BernankeandBlinder(1988)提出了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形成的银行贷款渠道进行传导这一新观点,并且这种银行贷款渠道会被市场失灵和市场摩擦而加剧。

贷款和在银行的资产组合中的差异引起的企业实际融资渠道的不同也会影响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情况。

对银行异质性贷款渠道的实证研究的一种经典方法是使用银行层面的数据估计由于银行的特质的不同引起的贷款供给量的改变(KashyapandStein,2000;Ashcraft,2006)。

然而,对于货币政策改变引起的银行贷款变化的研究是非常多的,但是银行风险承担和绩效的情况的研究还没有那么多。

基准利率的改变会引起银行利润的改变,银行可以通过以低利率借入短期资金,然后使用这些资金投资长期高利率的项目。

此外,利率的降低会减少借款者的借款成本,也可能使得银行放松贷款的准入门槛,这也相应提高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率(Matsuyama,2007;Dell’AricciaandMarquez,2006)。

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银行有承担更高的风险的动力。

实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不同的银行应对货币政策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

银行的异质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不同的资产负债表特征。

一些有关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就有探讨过银行资本结构、流动性、规模的不同带来的银行相关信贷政策不同的反应(DiamondandRajan,2006;BoltonandFreixas,2006)。

银行异质性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是否货币政策指示指标与银行流动性、资本化水平(这些是银行贷款量增长率的重要指示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KashyapandStein,2000;Gambacorta,2005),对银行的异质性所带来的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货币政策的宏观视角对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解。

SophoclesN.Brissimis,ManthosD.Delis(2010)定量研究了货币政策下银行异质性问题。

并使用了

LGMM(local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模型。

该模型由Lewbel(2007)和TranandTsionas(2008)发展,

考虑了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该模型使可估计系数随着平滑系数模型(smoothcoefficientmodel,Loader,

1999)的改变而改变,该平滑系数模型让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成为模型的自变量,并且观察在货币政策的变化时的银行特征值和异质性。

这个模型包括了三个方程,其中就有贷款、信用风险和利润模型。

其中一个方程按照以往的银行贷款渠道研究方程设置,但其中加入了银行异质性的元素。

其他的两个方程提供了银行异质性存在的实证新结果。

作为平滑变量的银行特质包括了流动性、资本化率和市场支配力情况。

市场占有率的衡量指标是通过银行规模等相关信息综合而成的。

1、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的异质性

DoddyZulverdi,ImanGunadi,BambangPramono(2007)研究了印尼在选择资产组合时银行所呈现的不同的金融行为。

通过微观经济学理论我们假设银行作为经济人都是最大化其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细微的银行特质差别影响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实证结果同样显示银行和借款人结构变化同样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种行为形成了“金融加速器”的效果。

由于银行对风险的喜恶不一,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减少金融风险可以成为提高贷款人信息透明性和可得性的重要的措施。

JochenH.F.Güntner(2011)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下的银行业金融行为。

根据GoodfriendandMcCallum

(2007)的研究方法,作者引用了一个垄断竞争的金融中介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厂商提供的产品(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是不完全替代的。

正如同完全市场模型中的商品定价机制,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市场的资金需求和供给来决定利率(资金价格)。

广泛的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传导到银行零售利率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短期来看是这样。

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改变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CottarelliandKourelis,1994,BerlinandMester,1999,anddeBondt,2005)。

银行利率的调整成本也是银行金融行为的一个需考虑的变量,在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传导到银行利率上的信息是几乎完全的。

理论界共识认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随着国家不同而改变,并且也随着银行产品的不同而变化,原因有很多种。

根据Klein(1971)的研究,银行竞争关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有重要影响。

HannanandBerger

(1991)提出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在更加集中化的市场中表现得更敏感。

VanLeuvensteijnetal.(2008)分析了

欧元区1994-2004年贷款市场竞争集中度。

作者发现竞争越激烈,银行不同的贷款产品的利率定价区别越趋同。

此外,银行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调整与银行业竞争格局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2、银行民营、国有性质带来的异质性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各国当局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存款保险制度被认为金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

在2008年,保加利亚、希腊、卢森堡、芬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郑家了存款保证达100000欧元,冰岛为存款者提供了全额存款保险(Schich,2008),在澳大利亚,存款保证在2010年也达到100,000欧元。

欧盟国家一系列的存款保证单边调整政策是紧随在欧元区财政大臣在2008年10月将存款保证额度由20,000欧元提升到50,000欧元这一举措的。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被各国政府当做是重塑存款者对于本国银行系统的信心以及避免金融不稳定时期的银行挤兑风险。

由于国家的异质性或一国不同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差异银行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也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改变。

NataliaAndries,SteveBillon(2010)试图用理论模型分析国有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对一国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根据Freixas&Rochet(1997)和Cecchetti&Krause(2005)的研究,作者提出国有持股的比例越大,该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越差。

更具体地说,银行国有成分越多,那么它将从国家对银行的隐形担保中获益更多(MiccoandPanizza,2006),因此银行会相应地提高存款额度,因为更高的存款额度会增加银行的保障存款额。

这样一种隐形的机制使得国有银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也会放松其贷款政策。

根据银行贷款渠道(KashyapandStein,1993),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开始在公开市场上操作抛售证券,银行存款准备金降低。

这导致银行缩减信贷规模并且使得企业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缩减直接投资。

这意味着国有控股的增加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并且使得央行当局达到目标货币政策效果的差距增大。

许多学术研究关注了政府国有持股银行的动机(Sapienza,2004)。

首先,政府有最大化其社会福利的经济目标,所以国有银行更多地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贷款,而这些贷款根据理性的原则是不会

由私人银行发出的。

第二,代理理论认为国有银行的经理审核信贷的激励动机不够,所以信贷并非是最理性的资产配置状态。

最后,根据政治的角度,政治家希望将资源战略性地配置从而使得政治利益最大(LaPortaetal.,2002)。

根据政治观点,Din(2005)比较了在选举时期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的信贷行为,数据样本选取1994年到2000年17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

研究发现在新兴市场国有银行的贷款配给的政治因素明显,在选举的年份贷款有明显的增量。

然而这个结果并不适用于发达国家,通过研究1994到2006年457个德国储蓄银行的数据,Vins(2008)研究了国有银行贷款政策的政治因素,作者发现,国有银行的贷款增长量在选举年份增长显著增加。

这个结果也验证了Miccoetal.(2007)的研究结果,选举年份的银行贷款是由国有银行的贷款供给引起的。

MiccoandPanizza(2006)的实证研究得出国有银行的信贷稳定性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实证样本为:

1995-2002年国际数据,作者将GDP增量、宏观经济冲击、表示国有银行的虚拟变量进行回归。

3、银行的风险特征(风险承担渠道)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Taylor,2009)。

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新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风险承担渠道(AdrianandShin,2009;BorioandZhu,2008),根据“风险承担渠道”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长期的低利率”导致银行“风险容忍度”的增加。

该风险承担渠道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在低利率时期银行更倾向于去“寻找利润增长点”,也就是当利率很低时,银行会更倾向于去承担更多的风险资产,这可能有合同性、金融行为性或者机构性原因(Rajan,2005)。

例如,经营者的补偿可能与绝对回报相关,经营者更多地想去寻找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项目。

第二,低利率的正向效应在于它刺激投资估值和现金流使得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AdrianandShin,2009)。

更多的实证结果表面存在风险承担渠道。

Jiménezetal.(2008)和Ioannidouetal.(2009)提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附加的银行的风险承担性。

Altunbasetal.(2010)发现风险承担渠道存在的实证支持。

如果

银行是作为风险承担渠道的主体,那么微观银行的特性会影响货币政策冲击对银行风险暴露头寸带来的冲击。

实证的情况中我们必须假定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的因果关系很难被实证证明。

这是因为解决这个内生问题需要考虑货币政策但是从实证的角度看,由银行主导的风险承担渠道部分无法定量说明。

YenerAltunbas,LeonardoGambacorta,DavidMarques-Ibanez(2012)提出了风险测算的方法,尤其是在极端情形下,如危机情形。

我们考虑到在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银行的异质性导致银行风险实现的差异。

作者研究的样本是欧元区和美国银行。

对于任何国家,我们构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将其与不同银行的特质性互相联系。

这些模型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银行的哪些特质与货币政策相连。

作者选用5个银行的特质:

流动性、资本、市场价值、证券集中度和传统贷款活动(Altunbasetal.,2011)。

Dell’Aricciaetal.(2010)指出,在货币政策冲击下,资本化程度高的银行倾向于增加风险越高。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核心资本越高的银行、流动资产更充分的银行在危机的初级阶段表现会更好。

(BeltrattiandStultz,2009;Demirguc-Kuntetal.,2010)。

银行的资本越充足,银行的抗风险的缓冲资本更多。

另一方面,更多的资本减少了风险承担的动力(MehranandThakor,2011)。

(三)银行经营模式变化下的异质性

LeonardoGambacortaandDavidMarques-Ibanez(2011)文章研究了1999-2010年十几个国家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且分析了2007-2010年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无变化。

文章的主要研究方面有:

(1)研究银行更多利润的来源,主要是非利息收入部分的增加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2)银行的资本情况是否影响贷款供给,加入了《巴塞尔三》的影响。

(3)银行“风险传导渠道”的影响。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传统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研究在不同区域(欧洲、美国等)得出不同的结果。

尤其在银行资本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异质性对信贷供给的影响不同会得出信贷传导渠道实证结果的不同。

(Angeloni,KashyapandMojon(2003)和Ashcraft(2006))。

在传统的信贷渠道中,基于银行信贷和债券的不完美代替,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通过银行贷款供给限制来传导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变成了两个分支部分:

“广义的信

贷渠道”和“狭义的信贷渠道”。

“狭义的信贷渠道”研究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如果货币政策紧缩,那么银行会相应地减少放贷。

“广义的信贷渠道”也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渠道”,这里的资产负债表包含反映贷款人(居民和企业)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

(Bernanke,B.S.andM.Gertler(1995))。

Angeloni,KashyapandB.Mojon

(2003)实证研究证实了1993年到1999年欧元区国家的“广义信贷渠道”的存在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欧洲国家,流动资产占比越高的银行在短期利率变化时相应的信贷调整程度越小,然而在美国的商业银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并非一致,作者解释了可能存在国家层面的银行系统重要性因素和政府隐性担保因素等等。

(Ehrmannetal.(2003);EhrmannandWorms(2004))。

Ivashina,V.andD.S.Scharfstein(2008)研究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辛迪加贷款市场的情况,并且实证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显著的信贷额度供给限制。

Cohen-Coleetal.(2008)使用基金现金流数据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根据他们的研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头一个季度并未出现贷款数量的减少,这并非是“新贷款”造成的,而是银行表外业务中的贷款承诺、信用额度、资产证券化活动在资产负债表确认。

由于许多大型企业通过直接在金融债券市场融资而规避银行体系的信贷约束限制,这挑战了Bernankeand

Blinder(1988)的模型的前提假设,即银行信贷和债券的不完美代替性。

这也了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而演变(DeBondtandMarques-Ibanez(2005))。

美国在爆发金融危机前,大多数银行可以十分容易地使用其他融资方式代替存款。

早在Romer(1990)的研究中就质疑了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银行可以获得非存款来源的资金,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等。

Ashcraft,A.(2006)、Gambacorta(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联营企业的贷款增长率对货币政策冲击较不敏感。

这也证实了由于内部融资市场的存在,银行可以通过母公司的控股集团获得非存款来源资金。

子公司可以通过逆流交易获得大型的集团控股公司提供的融资。

EhrmannandWorms(2004)也通过实证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未爆发金融危机时,资产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减少了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使得银行信贷渠道不那么有效。

(四)国内相关文献

徐明东、陈学彬(2011)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GMM对1998年至2009年的中国银行贷款渠道进行了检验。

文章侧重的研究重点在于我国银行的微观特征对于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敏感程度,文章选择的银行微观特征包括:

银行规模、资本情况、流动性、是否上市等,使用的计量估计方法包括:

基于分组法的估计和基于交叉项的估计。

文章得出的如下结论:

银行这些不同的微观特征导致了银行对货币政策异质性反应,其中规模特征体现的异质性反应最为明显。

李涛,刘明宇(2012)使用GMM估计方法对中国25家商业银行2003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

结果同样显示,我国中小银行间存在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

文章选用的银行异质性指标包括:

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

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高、资产规模小、流动性强的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较敏感。

徐明东、陈学彬(2012)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GMM对1998年至2010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

资本充足率高、资产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敏感性越低。

文章论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成立的三大条件:

收入和估值效应、收益搜寻动机、竞争效应和保险效应。

姜再勇,钟正生(2010)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转变及特征。

文章选择的数据样本为1978年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时间跨度较大,基于MS-VAR的计量方法。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管制利率渠道在1989和1997年发生了两次体制转换,货币政策传导管制利率渠道和市场利率渠道效应呈现不同的动态特征。

二、选题的意义

(一)宏观背景:

金融创新影响社会融资方式

1、金融创新的推进

中国金融创新的推进影响着银行的融资结构,使银行越来越多的利用非存款渠道扩充负债来源,银行

的信贷约束也就相应的弱化。

这样的变化也会对银行的中介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银行的融资能力越来越依赖市场条件,信贷扩张能力和市场情况亦密切相关。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利率工具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贷款供给和定价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取决于金融市场情况。

“社会融资总量”则是更为全面的参考指标。

根据央行定义,“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央行数据显示2002年人民币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92%,而2010年人民币贷款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5.7%,2011年1季度下滑至53.5%。

但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提供融资量占27%。

此外,银行亦大量参与企业债的承销及交易。

银行直接和间接参与比例占社会融资总量90%以上,并反映至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成长。

 

图1:

社会融资总量变迁

2、证券市场化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自此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目前中国仅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产品和境内外币存款利率已全面市场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降低倒逼银行开拓中间业务。

理财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军,也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改变经营模式提供了契

机与平台。

(二)微观背景:

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银行贷款渠道的有效性和作用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

由于银行产品的创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占比等因素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换句话说,银行市场竞争由同质向异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商业模式的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初步探究不同商业模式的异质性银行对于银行贷款渠道有效性的影响。

虽然不同银行选择的商业发展模式有其异质性,但从行业的角度可以得出银行积极转变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信贷融资方式

银行资金结构渐渐发生了变化,并且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作用也受到影响。

近期的一些文献研究的焦点也有资产证券化改变银行经营模式由“融资+持有”变成“融资、打包、出售”的过程。

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减少了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使得银行信贷渠道不那么有效。

另一个银行放松管制的结果是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非利息收入占比越来越强。

这种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2、银行资产间接挂钩资本市场

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开展,银行越来越依赖市场融资,并且这些金融工具使得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对存款的依赖没有原来那么强。

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资金池在日益壮大,而这部分资金间接地与资本市场挂钩。

理财产品的投资类型可以分为普通类和结构类。

其中,普通类理财产品占市场95%,投向主要覆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资产、组合资产等,是比较传统的银行固定收益投资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还可投资股票;而结构类产品则在固定收益证券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挂钩股票、汇率、商品等。

3、中间业务的壮大和银行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

结合《巴塞尔资本协议三》的出台背景和内容,文章提出银行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如果银行能够无限量地发售CDs或者债券,这些金融工具融资不受存款准备金的束缚,那么银行信贷渠道从原

理上可能完全无效(Romer(1990))。

中间业务同时给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农业银行为例,2011年销售理财产品总额是53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