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理科会考地理知识清单.docx
《高二理科会考地理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理科会考地理知识清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理科会考地理知识清单
高二理科会考地理知识清单
专题一行星地球
1、天体类型: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等。
2、
天体系统:
3、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
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⑤木星;⑥土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
4、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外部条件:
①有比较稳定的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①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有液态水的存在;地球内部物质的不断运动。
6、太阳辐射丰兼程度主要取决于:
纬度(负相关);地势(正相关);天气(晴天强,阴天弱)
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丰富地区是青藏高原,
原因: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数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小;
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
7、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
光球层(太阳活动:
黑子)、色球层(太阳活动:
耀斑)、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地方呈正相关,有地方呈负相关;
②对电离层的影响。
耀斑发出的电磁波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
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交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圈),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是晨线;由昼到夜是昏线。
地球各地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
①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0°;
②晨昏线各地太阳高度=0°;
③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0°。
⑵地方时、时差:
同一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
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0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地方时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地方时18点。
经度向东15°地方时增加1小时;向东1°地方时增加4分钟。
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120°E地方时;世界标准时间=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
⑶地转偏向力:
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15、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①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1月正值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②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7月正值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北半球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北移。
北半球夏至、6月22日、北极圈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南移。
北半球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南移。
北半球冬至、12月22日、北极圈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北移。
⑵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就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运动,该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③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夜等长)
⑶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推出:
距太阳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如:
北半球春分、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最大,12月22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最大,6月22日最小;
3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各直射一次。
【思考题: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太阳能集热板、楼间距】
⑷四季更替:
四季划分的依据: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划分标准:
采用北温带的划分标准:
【春季3月、4月、5月】
⑸五带划分:
地球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规律。
热带长夏无冬,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长冬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四季分明。
五带界线关系:
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66°34’=极圈纬度。
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
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纬度(23°26’)=90°
18、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三个圈层。
19、地震波:
分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在任何形态的物质中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表,地表先上下颠簸,后横波传来,左右摇晃。
20、地壳厚度规律:
全球平均(约17Km)。
大陆地壳厚(平均约33Km),大洋地壳薄(平均约6Km);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2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或者说软流层以上到地表之间部分,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风化的产物——土壤是联系各圈层的中心环节。
22、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这些圈层与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3、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24、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不断循环。
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等。
25、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成分与分层结构
地球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含有臭氧层)、高层大气。
2、大气的热力作用
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②反射作用;③散射作用;④折射作用。
(2)大气自身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②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
③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3)大地的受热过程:
③大气对大地的保温作用
【思考题: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
答:
原因有:
①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大气没有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月球表面升温很快;夜晚月球表面辐射的热量很快散失到宇宙空间,没有大气逆辐射作用向月球表面反还热量,保温作用极弱,气温降得很低。
②自转周期长,昼夜交替的周期长。
3、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例:
城郊风系,海陆风;山谷风,东亚的冬夏季风。
①热力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造成高低纬(地区)间温度差异,
②热力环流的过程:
太阳辐射造成地区间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冷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低空高压,高空低压;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低空低压,高空高压)——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风)。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风的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②风力:
等压线密集,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③风向:
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5、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类。
①三圈环流分为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②季风环流
⑴东亚季风(范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最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因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对比最显著。
冬季大陆冷于海洋,形成高压。
1月份亚洲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大陆热于海洋,形成低压。
7月份亚洲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东亚盛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
⑵南亚季风(范围包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等地,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最主要成因:
冬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6、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两种。
⑴锋面系统
按冷暖气团的强弱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冷锋过境时天气:
常伴有阴雨、刮风、降温等天气;
冷锋过境后天气: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冷锋造成的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半年的寒潮。
暖锋过境时天气:
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天气: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
阴雨连绵天气。
准静止锋造成的天气实例:
我国华南地区的“回南天”;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⑵气压系统
按气压分布和气流状况分高压和低压两种。
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低压造成的天气实例:
龙卷风、台风。
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高压造成的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受亚洲高压控制形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
气旋、反气旋手势记忆方法:
7、世界气候
(1)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向北递减,南半球向南递减。
2海陆位置: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年温差递增。
同一纬度带内,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小于大陆性气候。
③大气环流:
如:
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圈环流)
④地形: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湿润气流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为雨影区,降水少。
⑤洋流:
暖流起增温增湿增盐作用;寒流起降温降湿降盐作用。
(2)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带
常考气候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城市)
热带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群岛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大陆内部和西岸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
干湿季显著
(夏雨型)
非洲中部,巴西高原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和西岸
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少雨型)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5-25°大陆东岸
?
终年高温,
旱雨季分明
(夏雨型)
印度半岛(孟买)、中南半岛
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夏雨型)
我国南方地区(上海)、美国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
(冬雨型)
地中海沿岸(罗马、雅典)、非洲南端(开普顿)、美国西南沿海(旧金山、洛杉矶)
温带
(最冷月均温>0℃)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年雨型)
欧洲西部、新西兰、北美西北沿海、南美西南沿海
温带
(最冷月均温<0℃)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雨型)
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北京)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地处内陆
夏高温冬季寒冷,
终年干燥
(少雨型)
亚欧大陆内部(乌鲁木齐)和北美大陆内部
8、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
台风、洪涝、干旱、寒潮等。
⑴台风(飓风)
台风影响地区: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世界: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台风发源地: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以上洋面。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主要发源地。
台风结构:
由台风眼、云墙、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监测和预报。
【遥感——获取卫星云图;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台风中心位置;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预报等】
⑵洪涝
洪涝灾害的成因:
①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防洪措施: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方案、实行防洪保险)相结合。
⑶干旱
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防御干旱措施:
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②在干旱多发区选择耐旱作物,营造防护林;
③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滴灌、根灌等节水技术。
⑷寒潮
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寒潮危害:
①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②严重的大雪和冻雨会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等。
防御寒潮措施:
①提前发布寒潮消息;②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9、全球气候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
我国北方升温比较明显。
大气环境问题:
①全球变暖;②臭氧层遭破坏;③酸雨危害。
⑴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
①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破坏森林。
全球变暖危害:
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威胁;
②引起各地干湿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低纬度各国粮食更短缺。
解决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④植树造林;⑤减少森林植被破坏;⑥广泛参与国际应对全球变暖的合作;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⑵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破坏表现:
南极臭氧层空洞和北极臭氧量减少。
臭氧层破坏原因:
人类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氟氯烃化合物。
臭氧层破坏危害: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解决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⑶酸雨
形成条件:
①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多雨。
世界三大酸雨区:
北欧、北美、中国南方地区。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酸雨主要是硫酸性酸雨。
我国南方地区有大片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
酸雨危害: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防治:
最根本途径是控制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专题三地球上的水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
水圈内所用的水体;狭义: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常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河流补给类型:
⑴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流量随雨量多少而变化。
如:
我国东部地区河流靠降水补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流量大。
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流量大。
⑵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流量随气温而变化。
如:
塔里木河等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夏季冰川消融量大,为丰水期,冬季断流。
⑶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如我国东北的松花江等河流,春季气温升高,地表积雪消融,形成春汛。
⑷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流量稳定。
4、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
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洪峰;在枯水期时可以补给河流,稳定径流。
如: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
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需要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使其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减小。
5、水循环类型:
①海陆间循环;②陆地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
6、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地区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改变地形,塑造各种地貌。
7、水资源分布的规律:
(1)一般规律: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
(2)我国规律: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8、水资源丰歉程度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9、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①人口激增、经济高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资源污染严重。
10、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①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
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11、海水运动形式:
①波浪(由风力作用、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起);
②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引起。
白天涨落为潮,夜晚涨落为汐);
③洋流: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12、洋流的形成:
①成因:
盛行风。
②改变洋流流向的因素:
陆地阻挡、地转偏向力。
13、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1)寒流:
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流向低纬。
(2)暖流:
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低纬流向高纬。
14、洋流分布规律:
【注意:
记住各洋流流向、性质、名称、分布】
(1)中低纬海区:
在副热带海区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2)中高纬海区:
在北半球副极地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在南半球由于该海区陆地狭小,形成了环球的西风漂流。
(3)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季风环流,冬季自东向西(呈逆时针运动),夏季自西向东(呈顺时针运动)
1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影响:
暖流对流经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起降温减湿作用。
(2)对海洋渔业影响:
①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于东格陵兰岛寒流交汇处。
②处于上升补偿流处:
秘鲁渔场有秘鲁寒流流经,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
(3)对航海事业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寒暖流交汇处已形成海雾,寒流从两极带来冰山。
(4)对海水环境影响:
近海污染物随洋流带到其它海域,加快海水净化,但会污染范围扩大。
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1、岩石分类及代表岩石: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又分侵入型(花岗岩为代表)和喷出型(玄武岩为代表)两类】,
沉积岩【页岩、砂岩、砾岩(沉积物颗粒由小到大)、石灰岩、煤。
有层理结构且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由页岩变质形成)、石英岩(岩浆岩变质形成)】。
2、地质作用及分类: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
(2)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①内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
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还有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②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是太阳能。
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是一种全球构造理论。
论点:
①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生长边界构造带为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构造带为海沟、造山带)分割成六大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多火山地震;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则形成巨大的山脉。
3、地壳物质循环:
①岩浆经冷却凝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岩浆经侵入活动形成侵入岩,岩浆经喷出活动形成喷出岩)。
②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风化物,风化物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4、地质构造分类:
⑴褶皱:
岩层受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产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些背斜成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些向斜成山的原因: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⑵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下使,岩层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
地垒:
断层处相对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又称断块山)地或高地,如:
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
断层处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裂谷带。
6、地质构造意义:
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断层处常有泉水出露;②隧道工程、工程桩体常选址背斜,因为断层易崩塌,向斜易渗漏;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7、公路选线原则:
①平原区一般农田密布,灌渠纵横,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多,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
②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形弯曲,通过延长路线来减小坡度;
③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如:
陡坡,无法回避的可建隧道)、地质(如:
断层)、水文(如:
沼泽)条件复杂的地段;
④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⑤低等级公路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高等级公路联系重要的经济中心,一般以直线运输为主。
8、外力典型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瀑布、峡谷(V形谷)就是流水冲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流水溶蚀地貌:
又称喀斯特地貌,峰林、天坑、地下暗河、溶洞、石笋、钟乳石、石柱、石林等
流水堆积地貌: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冲积岛。
风力侵蚀地貌:
又称雅丹地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堆积地貌:
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层。
如没有植被滞阻,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可移动,其缓坡是迎风坡。
9、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⑴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海底地震滑坡易引起海啸。
世界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⑵火山喷发是高温岩浆、气体、碎屑喷出地表的现象。
世界火山活动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东非火山带。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的。
火山按活动状况分为三类:
活火山(日本富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白头山、五大连池)。
⑶滑坡是山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易发生与山体坡面上)
⑷泥石流是山上瀑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易发生于降水集中、地表酥松的山谷里)
a.我国滑坡、泥石流严重的原因:
①山区占总面积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自然原因)
②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人为原因)
b.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系统的原因: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②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③暴雨集中在夏季;④植被破坏。
10、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①一个地域内若干种的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一种原发性主灾害可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往往诱发地裂、滑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