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508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docx

高一历史训练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

单元过关检测卷(四)

(考试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东莞调研)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

“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三大改造是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即要取消非公有制成分,故A项正确;B项是要进行一五计划,在一五计划之前,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销声匿迹”,故B项错误;C项,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销声匿迹”后建立的,不是其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就已建立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4·汕头质量监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

关键是“国家权力”与“空想”;“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不是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也不是国家政权,且三民主义不是空想,故B项错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不能做到,故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口号,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4·广州二模)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D.纠正“左”倾错误

解析:

1965年是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的调整的结果,1973年是周恩来抵制“文革”“左倾”错误的结果,1975年是邓小平对“文革”错误全面整顿的结果,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4.(2014·中山期末)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这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者都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较快,有些不是自愿的,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生产合作社,故B项错误;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4·湛江二模)下列语句摘自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其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是(  )

A.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B.爸爸六岁去放羊,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C.敬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D.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

解析:

A项把毛主席比喻成太阳,反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属于50年代教材内容,故A项错误;B项中“公社送我上学堂”,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1978年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C项中强调阶级斗争,属于“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D项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变化和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惠州调研)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的报告摘录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解析:

关键信息:

中共十二大、“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题干材料反映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了,但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由“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可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项排除;D项“已经建立”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7.(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考)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纸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

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

这最有可能是(  )

A.1958年B.1978年C.1984年D.1992年

解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兴起专业户和乡镇企业。

专业户把专业化商品生产与家庭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兴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20世纪80年代兴起,故C项正确。

A、B、D三项的时间与之不相符,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8.(2014·珠海质量监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解析:

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

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只有C项符合“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9.(2014·广东七校联考)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

“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作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从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则可排除A项与D项,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97年十五大上,是90年代中后期了;而“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则可排除B项,因为作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的是国务院;C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14·汕尾调研)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

(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万吨

92.3

15.8

135.0

8000.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4.42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

从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后,钢与粮食都呈现增长,特别是钢的增长幅度大,A项能从表格中体现,不符合题意;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数据对比来看,说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落后,B项可以从表格中体现,不符合题意;从历史最高产量与1952年的产量相比较来看,1952年的粮食、钢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产量,C项不符合题意;1992年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为正确选项。

答案:

D

11.(2014·中山期末)下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

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指引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而此书是1987年出版的,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也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此时已经深化,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2014·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联考)总面积排广东省第六的县级行政区惠东,从1983年拥有2445个自然村,到2011年锐减到2010个,近30年时间全县有435个村庄消失,年均消失14.5个。

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衰败B.城市化进程发展

C.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D.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解析:

题干中自然村的减少是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乡村数目减少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不能改变村庄的消失,故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五”到“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材料二 “一五”到“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从“一五”(1953-1957年)到“二五”(1958-1962年)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个变化的原因,并参考材料二的有关内容指出其教训。

(14分)

(2)材料二中“六五”(1976-1985年)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六五”时期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比,其增长有何特点?

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12分)

解析:

本题组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提供从“一五”到“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考查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经济发展原因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从时间上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明确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原因。

(1)题,要注意从生产总值构成上总结特点,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分析成因,结合五六十年代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分析教训,第

(2)题,要注意从增长的速度上总结其增长特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建设方针来分析成因。

答案:

(1)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不变。

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采取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特别是在“左”倾路线指导下,1958年开始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教训:

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执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特点:

“六五”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成倍增长的特点。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4.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0多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二 深圳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12分)

(2)分析材料二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6分)

解析:

本题组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事物和成就。

(1)题,从图片的时间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变化可知,特点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则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2)题,说的是深圳的发展,可结合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3)题,认识是开放性题目,从改革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改革的实质等方面解答。

答案: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

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3)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也是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