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468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结

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局

2008年6月8日

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以来,我们立足农业大市,在盘活人才资源,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社,实施科普传播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通过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盘活市县人才,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建立了科技“常在乡”的有效机制。

以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社,搭建创业平台为重点,以盘活人才资源,注重培养为前提,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了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目前,围绕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2人,盘活市县人才769人,培养农村适用技术人才2540人,发展国家级农村科技服务组织3个,市级农村科技服务社12个,县级2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0个,培育出区域性特色产业22个。

一、主要做法

(一)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为科技人才搭建创业平台。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2005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活动。

驻马店市科技局以驻科[2005]4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通知》,确立了“盘活农村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层次人才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体,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推广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创办一个农村科技服务社,培植一区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才,活跃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

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一个根植农村、服务农民,在科技服务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005年12月市政府在汝南县、西平县召开了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现场会。

2006年11月省科技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场观摩会。

会议对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工作部署,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健康发展。

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这一服务平台,促进了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农村科技人才搭建了服务平台,营造了创业环境。

(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的引进高层次人才。

一是围绕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签定了长期的技术依托关系,开展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等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引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6项,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9个,提高了我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围绕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广泛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组织联合攻关324项,组装农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8个。

三是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市开展科技成果项目信息发布、高层次论坛,仅河南工业大学来我市专家达到36人次,发布农产品加工项目468项,同时还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会商,寻求项目合作,共谋发展对策,点拨经济发展方向。

四是围绕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科技下乡“百千万”工程,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牧专、省肉牛中心等12家技术依托单位来我市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287期,科技下乡活动366次,培训农民1.5万人。

邀请52名省级专家、教授,与我市有关单位结成“合作对子”,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培训,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批省级专家、教授来我市建功立业。

如上蔡黄埠无公害蔬菜专家服务社,出资长期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员周建峰,长年居住在科技服务社区,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并定期邀请农业大学教授马长生、孙自强、孙中伟、周春龙等来现场培训和指导。

汝南温棚蔬菜科技服务社上面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聘请徐小利研究员、张学文、孙自强教授为长期技术顾问,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

泌阳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社聘请河南农业大学吴云汉教授、宋安东博士为长年技术顾问,联合开展技术协作攻关。

新蔡县顿岗农村专家服务社,以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为依托,以精米加工厂为龙头,建立优质水稻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农户3000余户,现已发展成为我省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基地,成为河南省农科院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产业化开发基地。

(三)立足资源优势,盘活市、县农业专家。

一是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农业专家建立专家库,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成立了专家技术咨询服务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逐步拓展到技术、信息,物质供应,市场销售和产后加工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同时,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成立了专家智囊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是在项目立项论证、科技成果评审、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和科技规划编制等方面,积极发挥市、县农业专家积极性,广泛开展项目咨询和评审,在项目管理、监督、实施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林果等产业,引导市县专家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进村入户活动,积极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引导和创建工作。

四是由于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省级高层次人才、市县农业专家和当地乡土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省、市、县、乡、村五级人才相结合的科技服务队伍,建立了一个科技“常在乡”的有效机制。

如汝南县温棚蔬菜专家服务社依据区域化布局,下设四个科技服务站,技术人员分片服务到菜农,现已吸引周边众多群众前来租地建棚,发展温棚蔬菜生产,科技服务社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靠山。

(四)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培养当地乡土人才。

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造就了大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人才。

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利用农村星火培训学校、星火课堂、农村远程教育、农广校和农民夜校等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致富状元、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评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争先学技术、用技术。

泌阳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社,围绕本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以当地乡土人才禹宗本、吕付亭、侯定勤、吴华军等为主体,实行技术与农户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为菌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为真正建起抵御市场风险的“联合体”,专家服务社分片包乡,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了24个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专家服务社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会员理事单位提供菌种,回收产品,统一加工销售,解除了菌农的后顾之忧。

目前专家服务社已发展菌农1万多户,净增效益1亿多元,所培训学员有100多人被外聘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年创外汇300多万美元。

(五)实施科普传播工程,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2006年以来,河南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共在我市安排实施“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简称科普传播工程)项目30项。

科普传播工程项目以科技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广大农民为主要对象,以省属涉农科研单位和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传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种植、养殖、林果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过问,局领导班子中明确一位副局长主抓此项工作,并安排有具体承办人员,及时了解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在技术依托单位和项目实施的乡镇政府之间架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创造了项目实施的和谐宽松环境。

二、主要成效

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得益于人才的有力促动。

目前全市共发展国家级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3个,市级农村科技服务社12个,县级农村科技服务社28个,培育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中草药、林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22个,发展日光温棚3584座,塑料大棚14336个,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年产鲜菇3375万公斤。

全市共带动农户24930户,仅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273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引进农作物、畜禽、林果新品种56个。

聘请省级专家、教授52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769人。

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引导,使全市种、养业显现出风格迥异、规模连片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专用大麦等粮食基地8个;优质白芝麻、花生等油料基地5个;正阳生猪、泌阳黄牛、遂平蛋鸡、西平长毛兔等畜牧养殖基地10个;确山板栗、泌阳瓢梨、西平冬枣、上蔡花木等林果基地15个。

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现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0个,发展科技示范基地50.3万亩,辐射带动农民3.3万户。

借助园区这一平台,使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

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市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样板,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聚集地和开发源,成为科研成果中试、熟化、开发、应用的研发基地。

一是以园区为纽带,密切了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的直接联系,吸引来大批专家、教授入园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

二是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优秀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直接到园区进行创业。

三是以园区为核心,提高了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典型。

(二)提高了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由于农村科技服务社上面依托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下面连接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建立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8个,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系)16个,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组装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28个,承担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24项,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36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2项。

(三)搭建了科技服务平台,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

随着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科技培训,建立了科技“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林果栽培等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培训基地30个,星火培训学校10个,举办培训班287期,科技下乡活动366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

同时,结合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科技下乡“百千万”工程,聘请省级专家、教授52名,实施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46项。

通过技术合作与对接,有28个乡镇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12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科技下乡顺应转变为科技“常在乡”,创建了科技“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四)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发展了优势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农”需求为前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转移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科技专家为主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科普工作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动了当地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例如在南阳牛“导血改良”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省肉牛中心的畜牧专家19人次到泌阳县下碑寺乡举办南阳牛“导血改良”技术、母牛不孕症诊治技术、肉牛冷精制作技术等技术培训班11期次,培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00余人次,深入人工配种网点现场指导8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

在省肉牛中心畜牧专家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该乡现已建立黄牛改良中心1个,黄牛改良网点6个,全面推广和普及了“导血改良”技术,实现黄牛冷配(黄改肉)100%,该乡目前黄牛存栏量已达2.2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40%,肉牛饲养已成为该乡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业品牌。

在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开发项目实施中,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7次深入西平县环城乡,举办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菇农500余人次,发放栽培技术管理资料300多份,到实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5次。

通过专家的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交流,使该乡广大菇农掌握了双孢菇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动了双孢菇在该乡的发展。

止目前,该乡已建成占地300亩的集种植、加工、制种、销售为一体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从业人员600多人,其中菇棚生产占地80余亩,菇棚120座,实用栽培面积9万多平方米,菌种场2500平方米,年产菌种30万瓶,加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年加工盐渍菇300吨,年产鲜菇150万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在“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深入新蔡县顿岗乡的平楼、支湾、赵庄、顿岗、陈港、杨寨、苏湾等沿河七个村委,举办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培训班14期,对优质水稻新品种的育秧、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技术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户优质水稻的生产技术,为新蔡县顿岗乡优质水稻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引导并组织邀请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信阳农专、郑州牧专、省肉牛中心、省农林中心、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10家技术依托单位到我市举办肉牛饲养、南阳牛“导血改良”、食用菌栽培、板栗贮藏防虫加工、鲜食黑色甘薯栽培、林果栽培与管理、温棚蔬菜种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品种鸭综合养殖技术推广、西瓜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天樱椒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生猪养殖、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310期次,发放技术资料7000多份,培训农民23000余人次。

到我市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论证、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有62人,研究生、助教、助研、讲师等23人。

培育形成了新蔡县顿岗乡优质稻米、西平县环城乡双孢菇、确山县瓦岗乡板栗、泌阳县泰山庙乡香菇、确山县三里河乡生猪饲养等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