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344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docx

百药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设计说明

概述

黄陵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冢所在地,是炎黄子孙朝拜的圣地。

陕西桥山森林公园是在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旅游开发项目,是将黄陵的文化传统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结合的重要工程。

陕西桥山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是这一工程的第一个景观项目,也是周边居民游憩、休闲的重要场所。

本方案是对游客服务中心这一景点项目的探讨,是为创造一个适合旅游、休闲功能需要,并与当地生态、人文景观,黄土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场所做的一次尝试。

一、设计依据

1、业主桥山林业局提供的设计任务书(2005.9)

2、业主提供之基地现状地形图(电子版)

3、业主关于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指示记录

4、陕西桥山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5、相关的国家设计规范。

二、设计指导思想

1、实用性

切实满足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功能要求:

1)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功能分区。

2)提供休闲、交流、娱乐、会议、住宿等公共活动空间。

3)提供办公、制作服务、库房等办公辅助空间。

合理布置景观流线。

1)人行与车行分流。

2)货物流线与参观流线分开。

3)景观小路布置成环状,减少重复,回头路的情况,将景观点沿景观路展开布置。

2、地域性

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本土建筑文脉,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为原型,与周围山、水环境相协调。

3、生态性

保留当地生态特点,利用当地树种形成景观场所,充分利用百药沟药用资源进行开发创造。

发掘水体优势,形成山水景观系统。

4、休闲性

建筑布局与形象满足休闲旅游度假特点,景观设计满足休闲度假的内容需要,形象具有自然、野趣的山水园林特征。

总之,本方案设计以功能为基础,充分体现自然休闲、传统地域、生态景观等设计思路,反映当代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达到国内同类设计的先进水平,创造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理想场所。

三、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1)基地现状地形图(电子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城市用地设计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4)《防洪标准》GB50201-94

2、总体设计要点

1)尊重原有道路与地貌特点,将主入口布置于原有基地西侧道路入口处,将原有入口周边办公建筑拆除,保持原有地形,在入口平台下布置旅游服务中心建筑主体。

2)建筑主体顺地势展开,将原有小溪流放大,建筑围绕溪流布置,以庭院组合方式布局,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3)环境景观与建筑共同具有休闲与传统特征,在自由的道路布局中设置若干休闲景点,增强环境的自然休闲特点。

3、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

7.198公顷;

2)建、构筑物基底面积:

5400㎡;

3)道路、广场、停车场面积:

15258㎡;

4)水体面积:

12230㎡;

5)绿地面积:

39098㎡;

6)建筑总面积:

5934㎡;

7)容积率:

0.082;

8)建筑密度:

8%;

9)绿化率(含水体):

71%;

10)总停车位:

34辆。

4、基地现状

桥山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基地位于狭长的山谷地带中,是进入森林公园的门户。

东西两边是山体,山体上遍布植被,自然环境较佳。

基地从北向南深入山中,东西宽约100多米,南北长700米左右。

东西两侧山体下方有两条现状道路,其中西侧道路为主要入山道路,且道路略高于基地标高。

南北向中心地带地势较平坦,总体上南高北低。

在基地最北端为一些现状林场管理建筑和蔬菜温室,基地最南端有两个水塘,靠西侧道路下有小渠一条,小渠常年流水,水流清澈,水声潺潺。

基地内有一些现状植物和大片野草灌木,并有水生植物如芦苇存在。

基地北侧为城市道路和农田,且城市道路标高略高于基地北部标高。

5功能分区

根据总体设计要点,地块形状及设计内容的特征,将入口区、建筑区和景观区从南到北依次布置,且入口、建筑和景观相互渗透,连为一体。

入口区位于基地最北部,是整个园区的第一道景观小品。

入口区由西部的入口牌坊和入口广场构成主体,辅以东侧的车行、货物入口,及入口旁的停车场,以及入口广场西侧的服务亭和电瓶车停车场共同构成,使之成为一个功能使用便捷,景观小品突出的园区第一个看点。

入口区南侧布置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建筑紧靠入口布置,方便人们使用建筑。

建筑整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公共服务区,后一部分为客房区,使两部分动静分区明确,通过彩霞长廊将两部分联系起来,并在两部分之间设置水体,形成建筑即分割又联系的整体,并增加其观赏性和趣味性。

建筑区南部为景观区。

景观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北侧的东面,临近建筑的地方放置健身广场,并用花廊与其他景观区分割。

在景观区北侧的西面以及健身区的南面放置植物园区。

植物园区主要由药用植物为主的百药园和乔木组成的景观林带构成。

在植物园区内设置百药轩、观鸟塔,观浪亭等景观小品,增强植物园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

在景观区的最南部设置水景区,将原有池塘联成一体,并加大其面积,形成曲线形态,并以景观木板步道,钓鱼台,小景瀑布与茶室等景观建筑小品结合,共同建构景观区的高潮地带。

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以建筑和水景两大中心为基点组织各景点,形成一个有机统一,功能布局合理,自然传统风格突出的游客服务中心景观园区。

6、流线分析

出入口:

园区设两个出入口,位于入口区西侧,原有道路北端的山门牌坊形成主入口。

入口区东侧,设置车行及货物入口。

停车场:

在车行货物入口内设置草坪砖铺地停车场,使车辆停放及出入园区便捷。

车行道:

为原有东侧道路改建而成,使货物进出及车辆进出不影响步行人流。

且车行道只设置到健身区附近,不再向内延伸,园区内的货物进出需靠电瓶车及人力来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整个景区内环境的安全。

步行道:

步行道分为主干步行道及弯弯曲曲的景观步行小道。

在基地西侧将原有道路改造成主干步行道。

它是将各功能区及森林公园内部各景观联系起来的主干道,主干道宽3.5米,青石铺路,同时也是电瓶车运行的道路。

在主干道东侧有各功能区入口小道与之联系,并在各功能景观区内形成弯曲的景观小路,路宽1.5米,青石铺路,这些景观小路是联系各景点的景观线路,是人们游览服务中心景观区的景观动线。

7、景观体系

景观设计与功能分区大体吻合,以入口区、建筑景观区和植物景观区、水体景观区几部分组成,其中,景观的重心在植物景观区和水体景观区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又设计各景观小品景点,共同构成园区景观系统。

景观设计以生态、自然野趣和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共同体现山水园林的浪漫主义色彩。

8、绿化系统

整个园区内绿化水体是主要的塑造元素。

占总占地面积的70%以上。

在车行道与步行主干道两旁植种行道树,树种以当地乔木为主。

在百药园区内形成体现百药沟特有风格的药用灌木种植为主,而且在景观林带区内设置松柏、白杨、柿子等当地树种,以加强地域特色。

在水体周边设置芦苇荡等水生植物,以形成完备的景观绿化体系。

在绿化体系中,以草、花、灌木、乔木等地区特色植物为主,不但体现其地域性,也增加了层次感。

9、竖向及水电设计

场地总用地面积约7.2公顷,场地南高北低,地形较平坦,基地内竖向标高南北相差大约4米,但南北长约700米,而且坡度较均匀,则坡度小于1%,因此将竖向标高在每个功能区内消化。

入口广场为入口区最高标高,建筑区标高可分两部分,分别消化竖向高差。

景观区内除大面积铺地外,其余可利用地形进行堆土,形成不同标高区,以消化竖向标高。

各道路、景观小品及水体标高,在施工图设计中结合周围原始标高,酌情确定。

原则上以减少挖、填方,并注重景观效果为原则。

在入口北侧的城市公路高于园区内停车场的标高,因此在此处可利用围墙形成遮挡,减少洪水从道路进入园区的水量。

在排水设计方面,生产生活排水需用排水管道,经设计于基地北部东端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方可排出园区。

而且,景观流水也应在污水处理站进行检测、处理后,方可流出园区。

以保护整体生态环境。

生产生活给水、排水、雨水暗管等均沿东、西两侧道路布置,深埋于路边土层内。

其中排水管应在污水处理站集中后,排出园区。

园区内原有电杆应拆除,并将电线直埋于土中,也顺东、西两侧道路布置,使园区内无明线穿越。

变电箱、站应与绿化相结合,隐藏于绿化之中。

四、建筑设计

1、设计依据

设计任务书

基地地形图(电子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筑面积:

5074㎡。

一层建筑面积:

4536㎡;

二层建筑面积:

538㎡;

公共活动区面积:

2188㎡;

办公区面积:

452㎡;

客房区面积:

2434㎡;

门厅面积:

217㎡;

多功能厅面积:

156㎡;

餐厅面积:

255㎡;

3、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筑平面自由布局,以公共办公和客房将其分为公共活动办公区和客房区两个功能大区,使两部分动静分开,有利于客房的安静环境。

办公区靠东侧布局,使厨房、车库、库房等办公空间与东侧车行道相连,而且东侧远离形象主体的西侧,使次要部分偏离景观主体,更有利于景观的创造。

餐厅与厨房相连,并与门厅紧邻,布置于入口的东侧。

入口形成一个大型空间,使之与休息、商务、售卖以及交通等功能相适应,并且在入口门厅对面开设大玻璃面,不仅使门厅透亮、明净,而且将门厅南部水景等景观设置纳入门厅中,使建筑与环境共融形成对话。

门厅西侧设置会议中心,其中有多功能厅即大会议室一处,中会议室及小会议室各两处,中会议室可兼作贵宾接待用。

在会议中心区南侧设置娱乐中心区,娱乐区内设置健身房、洗浴、浴足、棋牌及KTV包间若干,共同构成游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且娱乐区南部独立设置门厅,使游人可不经过建筑主体直接进入娱乐区使用娱乐设施。

娱乐区东侧设置彩霞长廊,通过彩霞长廊曲径通幽,将客房区与娱乐区联系起来,也方便了住客使用娱乐设施的便捷。

使用娱乐设施。

整个公共活动及办公区以院落组合为平面构成手法,形成办公、会议中心、门厅共同组合成大院落以及会议中心自己围合的小院落等,形成大小院落错落、四合方正的中国传统院落平面构图手法。

在娱乐中心的洗浴部分可采用玻璃顶,从第五立面的屋面平面中又形成一个虚化的实心院落。

可以说在平面的组合中,该建筑将院落的文章做足了,并且这些院落的错落布局,使建筑不是集合的一个几何形体,而是分散的平面构成,这就增加了建筑各部分及各使用空间的受景面,使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进入建筑之中,增加了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使建筑整体上融入到环境之中。

客房区设计也采用院落及形体的围合与错落,形成了客房区内的一个主景院落,其中以彩霞长廊的收头元素彩霞亭为主景。

而且客房区本身也自己围合成小院落。

院落构成大小变化、方正四合,与公共办公区的院落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进一步加强了建筑本身传统文化的特质,增强了建筑的趣味性,使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功能性,而且也具有地域性和休闲性。

4、建筑艺术特色

设计指导思想所提的功能性、地域性、生态性、休闲性均与建筑艺术特色有关。

建筑位于黄陵桥山森林公园,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特征也决定了建筑形象应该立足传统,并且保持生态园林特点。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以传统建筑为原型,以传统园林建筑布局为基础,来创造这一具有地域性、生态性和休闲性的建筑特质。

在传统园林建筑的基础上,设计中更多的参考民居建筑特点和符号,以传统民居建筑的手法融合传统园林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这一建筑形象。

整体上灰瓦白墙的色彩,并辅以赭色窗料及构件,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可以说整个建筑的艺术特色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写意。

建筑形象以一层为主,局部两层。

一层的体量不仅符合环境的要求,也吻合了中国传统院落民居的要求。

建筑中菱形窗、坡屋面、正脊脊兽及简化的祗尾等建筑细部,都服从于传统民居这一主题。

在建筑中部,客房区楼梯间设置了瞭望塔的形象。

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民居村落的布局与设计中。

从此可以看出,不但建筑本体采用民居手法,而且整体布局中也暗和古代村落布局的影子。

这个塔的设计使建筑在松散的一层立面中形成一个构图中心,成为立面的统帅,这也正是古代民居村落的构图手法。

总之,建筑的艺术手法以传统民居、园林为基础,充分体现设计的指导思想,创造一个实用、传统、生态、休闲的建筑场所。

五、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本园区内的又一个重要的设计内容,根据景观总体规划的思路,景观设计也遵循指导思想的原则,进行整个体系及各景点设计。

景观体系设计在总体设计中已经讲过,这里就几个景点的设计思路及做法进行叙述。

1、入口景观

入口景观位于基地西侧现状道路北端,结合基地与城市道路前绿地三角带,形成入口场所空间。

入口采用传统山门牌坊形式,与传统建筑相互呼应,且极具大门形象,形成入口特点,成为入口区第一道重要景观。

在大门两侧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围墙形象,围墙不但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而且围墙上的传统园林景窗,使公园内外景观相互融通,使园区内部景观“尤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一种想进入园区的期待。

围墙上题写唐诗宋词,以增强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得以彰显。

围墙、山门、三角形门前绿带共同构成一副入口形象。

进入山门是一个门前广场,广场采用传统青石铺地,广场略高于基地标高,站在广场上可以俯视南面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群。

广场的西面至山崖下有一块空地,在这一空地上可设置一些游客服务设施,且设置电瓶车停车场。

在进行森林公园的参观时,出于环保目的,应采用电瓶车交通工具,因此在入口区广场西侧设置电瓶车停车场是十分必要的,这块空地较隐蔽,且与入口联系紧密。

广场东侧低于广场标高,且与东侧道路相连,因此这块空地可作为停车场设置。

即可使车辆从东侧车行、货物入口进入园区,又与人行入口保持较紧密的联系,形成人车分流。

同时,停车场低于主入口广场,使停车场形成一定的回避,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2、百药轩景观

百药轩是植物景区,尤其是百药园景区的重要景观小品,它与其南侧的古木参天共同构成一副休闲、野趣又不失人文传统的画面。

百药轩是一个坡顶屋架的廊、榭建筑,在百药轩的北侧设置诗文墙一道,以古诗文来增强百药轩的传统文化特征。

百药轩前设置青石台阶,使人可以直下水面,与水中的鱼等生物接触,形成亲水场所。

在百药轩前,有一座石造小桥,小桥流水的景致形成传统园林的呼应。

百药轩的功能是人们在游玩百药园过程中的一个休息场所,人们坐在百药轩中向南望,可以看到古木参天的中心植物,古木参天形成百药轩的主对景,并在百药园的灌木及水生植物,路边花草中鹤立鸡群,形成百药园的一个中心植物景观。

在古木参天的树种选取上,可采用当地的古木或大型药用乔木,以构成一个主景效果。

3、健身广场及花廊

健身区是游客服务中心的重要功能区之一,在健身区内设计了球场及健身器械,由于健身设施与整体风格有些出入,因此,在健身广场的布局中将其放在东侧的次要位置,并以花廊与其他内容分隔开。

采用花廊分隔,不但有效的进行了空间限定,而且在视线上可以形成互通。

花廊采用木质结构,将攀腾植物与休息座椅结合,形成一个即具有实用功能,又有景观效果的空间限定元素。

4、白杨林

白杨林是植物景观的一处林带,林带内设置草亭三座,并以石子铺路相连,使白杨林从外看有幽深可观之感,而且也可沿路进入草亭,增加园区野趣、休闲味道。

5、观浪亭

观浪亭建在水景区东侧的堆土之上,位置高,可俯瞰水面,并且采用传统亭子的做法,以大山为背景,形成了湖面东侧的景观中心。

6、钓鱼台与步行木栈道

观浪亭南侧,水景湖面东侧有一高地,略高于湖面。

在这个位置上,可采用木板铺砌,形成高台,由于相对于西侧茶室及烧烤区,此处较为安静,因此形成钓鱼台,供游人休闲使用。

钓鱼台西侧,与钓鱼台相连,通向步行主干道的是一条1.5米宽的木栈道。

木栈道两边设置围栏,架置于水面之上。

木道横穿水面,并在水面中心放大,形成方形木板台面,使游人在此方台上与水体达到亲密接触,并且以水面中心为视点,观看水面四周山体及景观小品,并进行摄影、休憩等活动。

这一方台是观看水郡瀑布的最佳角度。

7、观鸟塔

观鸟塔是水景区北侧由原木构成的一个方形塔式景观小品,塔高8米,且用灰白原木拼架而成。

观鸟塔顶部采用两面坡形式,是塔身具有传统味道,与整体风格相融,同时又增加了自然野趣。

观鸟塔在功能上是在鸟塔顶部放入鸟食,以吸引鸟类前来,围绕塔形成一个观鸟的场所,这又与生态保护的主题密不可分。

观鸟塔是传统性、生态性、休闲性的共同体现。

8、茶室与烧烤区

这是功能性较强的一组景观小品。

烧烤广场采用青石铺地,并在广场上设置石桌、石凳,以供游人烧烤活动时使用。

烧烤区与茶室紧邻,这样可以方便烧烤时的服务功能,又为游人提供了便捷的室内休息场所。

茶室采用传统园林建筑水榭形式,依水而建,并在茶室邻水面建3米宽驾于水面上的木板台,让人可邻水而坐,形成一个饮茶观景的室外茶室。

木板台与一层的茶室共同构成茶室的景观形象,位居与湖面西侧,形成湖面西侧主景。

并且茶室的传统形象又将烧烤区与东面的大部分景区分隔开来,使烧烤区不影响园区的整体景观。

9、水郡瀑布

在湖面的南端,也是整个基地的最南端,由于地势略高,可采用堆土堆石的处理手法,形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台面,使基地南部形成一个屏障作为收尾。

在3米台面上,可局部在高1米,形成4米多的小瀑布,在瀑布下方的堆石内可设置泵房,将水从基地南部的溪流中,或从湖面上抽取一部分做为瀑布用水。

为增强瀑布的野趣,在瀑布旁设木质水车一部,水车动力也可用泵房来完成,使水车转动。

在瀑布下设一个圆形,中有长方孔的石台,用以承托水车及瀑布,共同构成水郡瀑布景观小品,使之成为基地南部的最后一道景观。

水郡瀑布形成一种连绵不断,源远流长的感觉,使游人产生继续探求源头,进入森林公园的冲动。

10、森林公园的入口山门

在基地南部,步行道主干道上,设置森林公园入口山门,山门采用与服务中心入口山门同样的牌坊形式,这样即形成了前后呼应,又成为游客服务中心园区结束的标志。

在山门旁设售票厅一处,以解决参观森林公园的管理问题,其余游客服务中心园区与森林公园园区用高台或中式园林围墙隔开,使从游客服务中心进入森林公园只有山门这一处通道,以利于管理部门的管理。

这样就形成了游人进入服务中心园区不收门票,为公共自由活动区,而要进入森林公园,则应收取相应的门票。

因此,山门的设置不仅在艺术处理上做到了前后呼应,而且也形成第二道门,方便了园区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