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642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脉络

编者按: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容丰富多彩,现行使用的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与旧教材也完全不同,在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有过抱怨或迷惑,如果再没有1—6年级大循环的教学实践和经历,或者没有对该套教材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各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就不太熟悉,在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或对知识进行重复教学的现象,甚至会闹笑话。

为此,学校教导处、数学教研组将教版12册教材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供广大数学教师学习。

由于水平有限,本材料的梳理一定有不足或偏差,因此本文仅供参考。

一、关于计算

一年级:

上册:

加法减法(10以的加法和减法,加、减两步计算、依次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下册:

减法(20以的退位减法)、加法和减法

(一)(100以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加法和减法

(二)(100以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二年级:

上册:

认识除乘法(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乘法口诀

(一)(1~6的乘法口诀)、认识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口诀求商

(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法(三位数的加法)、减法(三位数的减法)、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

上册:

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加和减(百以口算)、乘法(三位数乘一位数)

下册:

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年级至三年级乘法的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四年级:

上册:

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两步为主)

下册:

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带有小括号、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年级:

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下册:

分数加法和减法(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教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六年级:

上册: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下册:

二、关于统计

一年级:

上册:

统计(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下册:

统计(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上)

二年级:

上册:

统计和可能性(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下册:

统计(用已经教学的方法收集、加工信息)

三年级:

上册:

统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条形统计图。

)下册:

统计(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年级:

上册:

统计与可能性(依次是按照大小顺序分段整理数据,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下册:

统计(折线统计图、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五年级:

上册:

统计(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下册:

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六年级:

上册:

可能性(用分数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下册:

统计(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

一年级(上册)

用分、排、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

简单的表格。

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

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

方块统计图。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级(下册)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

三年级(上册)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年级(上册)教学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

一年级(下册)教学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二年级(下册)不教学新的统计方法和可能性知识,仍然用已经教学的方法收集、加工信息。

但是,要根据存在于同一事件里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计数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目的,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能力,体会统计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继续教学“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学会用“经常”“偶尔”“机会是相等的”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

把可能性的教学与统计方法密切结合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第二学段的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的容主要有:

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以及选择统计图表有效地表示数据;理解不同统计量的基本特征;能从生活中有意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作一些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具体如下:

  

(一)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本学段学生则将进一步学习这些方法。

本学段学生将通过独立操作,从中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这也是本目标实施的重点。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方法。

数据统计是对日常生活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学习这些方法离不开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路口车流量的情况。

学生要获得这些数据信息,必需到路口去收集信息;然后对收集来的各种车流量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从中得出某一时间段,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的车流量情况。

由于数据信息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因此他们对于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调查是收集数据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调查,学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它是整理分析数据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

调查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从小学习调查的方法,将为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调查表是调查的前提,一个调查表的好坏,将影响到调查材料的价值。

因此,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表是本目标实施的重点。

   (三)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是描述数据信息的一种直观、有效地表示形式,由于这三种统计图表示的形式不同,因此它们的作用也不同。

条形统计主要表示数据的对比;折线统计图主要表示数据变化的趋势;扇形统计图主要表示数据所占的比例。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统计图。

    (四)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总个数所得之商,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

中位数是位于依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央位置的数值。

将一组原始数据依大小顺序排列后,如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以位于中央的数据作为中位数;如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以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例如,以下7个数据3、5、7、8、9、11、14的中位数为8;而以下8个数据:

6、9、10、11、12、14、15、17的中位数是:

(11+12)÷2=11.5。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有些数据如果不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那么通过寻找众数也可了解数据的有关信息。

例如,一组原始数据:

2、4、3、6、4、5、4,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是4,所以4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数据统计中常用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也就了解了这组数据的基本特特。

因此,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将是本目标实施的重点。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平均数的概念,本学段是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都是第一次出现的概念。

对于这三个概念的理解,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它.

   (五)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在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是获取数据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作出某种判断的基础工作。

因此,学会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数据信息的方法,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的能力,懂得要讨论或研究的问题,需要到那里去找数据信息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数据收集的活动。

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数据信息能力不是天生具备的,它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数据收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据信息收集的方法,也能增强他们的意识。

例如,收集风沙暴的数据信息活动。

学生就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以及英特网上寻找有关的容,从中了解我国每年风沙暴形成的次数,受影响的地区以及世界围风沙暴的一些情况。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迅速收集的方法”。

经过多次专题性活动,相信学生一定会掌握一些数据收集的方法。

   (六)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能设计统计活动是综合运用统计知识的,它包括设计的主题,实施的方法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等。

本目标的要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统计知识,以提高学生应用的能力。

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设计统计活动实施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步骤,这也是学生比较困难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活动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为了便于学生实施调查、分析某项活动,设计活动的容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或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去做的。

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

由于每个家庭运用丢弃的塑料袋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学生每天也接触到这方面的事情。

同时,调查的围也是在一个班,学生容易实施。

对于这一活动,如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设计一些调查表,就能实施调查。

在生活中,这些实例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时,经常运用他们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实例作为主题,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统计活动的设计方法。

   (七)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解释统计结果是分析数据的一种能力,也是对统计结果进行判断的基础。

开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出数据结果的活动,目的是从数据中获得判断和预测。

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能解释统计结果,学生只有会从不同角度解释统计的结果,他们才能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来说,由于个体的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他们在解释结果时,其角度也会不同,对此,要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间交流以及全班交流,交流的目的是拓展学生思考的角度及提高培养他们语言的表述能力。

   (八)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单位或个人,为获取某些利益,常常会利用数据进行误导。

因此,增强这方面的认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于本学段的学生仍是小学阶段,所以本目标实施的重点在于初步的体会。

   数据的误导并不是数据计算出错,而是运用数据计算的特点,强调突出某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