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063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docx

高三地理好教育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

2018-2019高三地理好教育12月份特供卷(三)解析版附后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城。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年-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1991年-2001年B.1981年-1991年

C.1931年-1941年D.1861年-1871年

2.1961年-1991年的近3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A.再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城市化起步

3.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C.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D.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

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公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

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完成4~6题。

4.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A.科学技术落后B.社会经济不发达

C.地质条件复杂D.气象灾害频发

5.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首先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①城市等级②流动人口数量③城市形态④服务范围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6.与盘山公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A.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B.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C.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D.增加了公路等交通压力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洲地形状况。

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

据此回答7~9题。

7.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A.泥沙淤积速度B.岩层垂直运动C.海水潮汐作用D.河流水位变化

8.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A.3月~7月B.6月~10月C.8月~12月D.11月~次年3月

9.下列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动力中,最大的是()

①江海联运便捷②土地租金廉价③闲置劳动力多④生产技术先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日出前或日落后的绚烂天色被称为“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是当太阳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由高层大气散射进入低层大气的阳光(如图所示)。

曙暮光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段,某摄影师于10月20日在重庆拍摄曙暮光美景。

据此回答10~11题。

10.“鸡鸣紫陌曙光寒”描述的是太阳高度角大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的天文曙暮光,该摄影师若想拍到此时曙暮光,镜头方向最可能为()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11.太阳高度角在地平线下18°以下,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夜晚真正到来)或天际的亮色已经开始(白昼真正到来)。

那么,位于106°E的重庆在该日的“真正夜长”最可能为(注:

重庆该日的日落地方时为18:

19)()

A.8小时58分B.9小时30分C.11小时02分D.12小时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

凡填空填写错误的该问记0分)(24分)

材料一玫瑰湖位于达喀尔市(热带草原气候)偏北方向30多公里处,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

每年某个季节,水中的微生物和外来骤增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作用下发生反应,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材料二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受迪拜酋长办公室的邀请和委托,在当地开展耐旱海水稻实验种植,2018年5月实验种植获得成功。

材料三近年来死海面积急剧萎缩,面临“死海将死”的局面,人们计划修建“红海—死海运河”,引红海水入死海。

左图为西亚北非部分区域示意图,中图为计划修建的“红海—死海运河”示意图。

材料四埃塞俄比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

右图为埃塞俄比亚人口密度分布图。

(1)玫瑰湖呈粉色时正处于北半球(冬/夏)季,并分析其成因。

 

(2)指出迪拜开展耐旱海水稻实验种植的优势条件。

 

(3)说明“红海—死海运河”修建后对死海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

 

(4)指出埃塞俄比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主要气候原因。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

凡填空填写错误的该问记0分)(22分)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

国内有湖泊约18.8万个,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

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

(1)据图中信息,芬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是,请说明理由。

 

(2)据B地区地理环境特征,适宜该地发展的工业门类为,。

(3)描述芬兰南部湖泊的形成过程。

 

(4)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布的自然原因。

 

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肯尼亚境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胜地,每年的6-9月是观看野生动物的最佳时间。

下图为肯尼亚部分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

分析每年6-9月为观看野生动物最佳时间的原因。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2017年4月24日,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文章刷屏微博。

太平洋生蚝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生长周期仅半年左右,产量大。

这种生蚝自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出现在丹麦海岸,经过数十年的“愉快”生长,才形成现在如此巨大的规模。

丹麦人口不到600万,虽有吃生蚝的传统,但常吃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生蚝,对通过吃来消灭生蚝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图为太平洋生蚝遍布丹麦海岸景观图。

简述太平洋生蚝在丹麦海岸大规模泛滥的原因与带来的危害。

 

2018-2019高三地理好教育12月份特供卷(三)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城。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年-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1991年-2001年B.1981年-1991年

C.1931年-1941年D.1861年-1871年

2.1961年-1991年的近3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A.再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城市化起步

3.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C.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D.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解析】第1题,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自1811年之后人口增长率长期为正值,直至1939年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此后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约1991年以来人口又呈现出正增长态势。

第2题,读图可知,1861年-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外伦敦的人口增速快于内伦敦核心区,说明人口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散,即此阶段为郊区城市化过程。

1961年-1991年,内伦敦和外伦敦人口均呈负增长,此时应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1991年以后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第3题,1991年-20l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重现正增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国际移民的迁入,国际迁入人口多为年轻的成年人,直接造成了伦敦人口的高出生率。

【答案】1.B2.C3.D

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

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公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

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完成4~6题。

4.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A.科学技术落后B.社会经济不发达

C.地质条件复杂D.气象灾害频发

5.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首先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①城市等级②流动人口数量③城市形态④服务范围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6.与盘山公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A.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B.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C.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D.增加了公路等交通压力

【解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建设周期的因素。

主要从地形、地质等因素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该隧道位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

故答案选A。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分析可知,原有铁路为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弯曲度较大,对货物载重限制,且速度慢,导致公路运输的压力大。

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圣哥达隧道采取直线形式,线路短;通行速度快;对货物的载重限制少,因此缩短了运输的距离与时间,利于隧道两端地区的联系;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利于瑞士同德国、意大利,以及南欧与北欧的紧密联系。

爱斯特尔德的位于隧道的端点,因此将会增加该地的流动人口数量,扩大其服务范围,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分析可知,原有铁路为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弯曲度较大,对货物载重限制,且速度慢,导致公路运输的压力大。

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减轻公路等交通压力,A错误;圣哥达隧道采取直线形式,线路短;通行速度快;对货物的载重限制少,B错误;因此缩短了运输的距离与时间,利于隧道两端地区的联系;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利于瑞士同德国、意大利,以及南欧与北欧的紧密联系,C错误;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并将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气体的排放,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D正确。

故答案选D。

【答案】4.A5.C6.D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洲地形状况。

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

据此回答7~9题。

7.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A.泥沙淤积速度B.岩层垂直运动C.海水潮汐作用D.河流水位变化

8.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A.3月~7月B.6月~10月C.8月~12月D.11月~次年3月

9.下列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动力中,最大的是()

①江海联运便捷②土地租金廉价③闲置劳动力多④生产技术先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7题,恒河流经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变化大,水位高时江心洲面积小,水位低时江心洲面积大,所以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水位变化,D正确。

第8题,旱季时水位最低,江心洲面积大,播种作物面积最大,所以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11月~次年3月,D正确。

第9题,江心洲土地租金廉价,农业生产成本低是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最大动力之一;孟加拉国人口密集,闲置劳动力多也是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最大动力,B正确。

【答案】7.D8.D9.B

日出前或日落后的绚烂天色被称为“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是当太阳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由高层大气散射进入低层大气的阳光(如图所示)。

曙暮光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段,某摄影师于10月20日在重庆拍摄曙暮光美景。

据此回答10~11题。

10.“鸡鸣紫陌曙光寒”描述的是太阳高度角大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的天文曙暮光,该摄影师若想拍到此时曙暮光,镜头方向最可能为()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11.太阳高度角在地平线下18°以下,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夜晚真正到来)或天际的亮色已经开始(白昼真正到来)。

那么,位于106°E的重庆在该日的“真正夜长”最可能为(注:

重庆该日的日落地方时为18:

19)()

A.8小时58分B.9小时30分C.11小时02分D.12小时

【解析】第10题,“鸡鸣紫陌曙光寒”是日出前的曙暮光,摄影师的镜头方向是日出方位,10月20日重庆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所以镜头方向最可能为东南,B正确。

第11题,重庆该日日落时间18:

19,到夜晚真正到来地球再转18°需要72分钟,即重庆该日真正天黑的时间是19:

31;由日落时间可以推算日出时间是5:

41,白昼真正到来比日出时间早72分钟,即真正天亮的时间是4:

29;故重庆该日真正白天15小时2分钟,则真正夜长是8小时58分。

【答案】10.B11.A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

凡填空填写错误的该问记0分)(24分)

材料一玫瑰湖位于达喀尔市(热带草原气候)偏北方向30多公里处,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

每年某个季节,水中的微生物和外来骤增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作用下发生反应,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材料二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受迪拜酋长办公室的邀请和委托,在当地开展耐旱海水稻实验种植,2018年5月实验种植获得成功。

材料三近年来死海面积急剧萎缩,面临“死海将死”的局面,人们计划修建“红海—死海运河”,引红海水入死海。

左图为西亚北非部分区域示意图,中图为计划修建的“红海—死海运河”示意图。

材料四埃塞俄比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

右图为埃塞俄比亚人口密度分布图。

(1)玫瑰湖呈粉色时正处于北半球(冬/夏)季,并分析其成因。

 

(2)指出迪拜开展耐旱海水稻实验种植的优势条件。

 

(3)说明“红海—死海运河”修建后对死海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

 

(4)指出埃塞俄比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主要气候原因。

 

【解析】该题组考查北非及西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区域相关问题。

(1)题,玫瑰湖呈粉色要在充足的阳光作用下,所以要在热带草原气候的旱季,即北半球的冬季。

从玫瑰湖呈现粉色的发生来看,其原因与湖中微生物、昼增的矿物质和充足的光照有关,具体成因是①地处低纬热带,全年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②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处于旱季,光照充足;③东北信风带来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带来充足的矿物质。

(2)题,农业优势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分析,具体到迪拜开展耐旱海水稻实验种植的优势条件是①热带沙漠气候,光热充足;②沿海地区,地势低平;③经济发达,资金充足;④政府政策支持等。

第(3)题,死海及其周边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气候干旱,面临水资源短缺、湖泊面积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红海—死海运河”修建后将增加死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淡水资源,到来的生态效益有①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②加强对周边气候的调节;③加快水中污染物质的净化速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④美化环境。

第(4)题,由人口密度图分析埃塞俄比亚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均,中北部、南部多,四周少;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高原区)。

热带地区的人口城市选择在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

【答案】

(1)季节:

冬季;原因:

①地处低纬热带,全年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②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处于旱季,光照充足;③东北信风带来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带来充足的矿物质。

(2)①热带沙漠气候,光热充足;②沿海地区,地势低平;③经济发达,资金充足;④政府政策支持(任答3点)

(3)①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②加强对周边气候的调节;③加快水中污染物质的净化速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④美化环境。

(4)分布:

①分布不均,中北部、南部多,四周少;②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高原区);原因:

位于低纬高原,气温较低、凉爽。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

凡填空填写错误的该问记0分)(22分)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

国内有湖泊约18.8万个,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

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

(1)据图中信息,芬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是,请说明理由。

 

(2)据B地区地理环境特征,适宜该地发展的工业门类为,。

(3)描述芬兰南部湖泊的形成过程。

 

(4)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布的自然原因。

 

【解析】该题组考查欧洲北部芬兰的地理环境特征。

(1)据图可知,随着纬度的升高,芬兰的农业生产类型从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这种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分布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读图可知,B地区为森林区,针对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工业可以发展以木材为原料的木材加工业、造纸与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

(3)芬兰南部湖泊多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湖泊,在地质历史时期(第第四纪冰期),芬兰南部遍布冰川(被冰川覆盖),然后冰川侵蚀地表,冰碛物沉积,形成湖泊轮廓,最后随着地球进入温暖期(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湖泊。

(4)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影响,因此,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实际上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成因,主要考虑纬度、大气环流、地形地势等方面。

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形成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其影响之下,形成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依据:

随着纬度的升高,①热量降低,②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

(2)木材加工业、造纸与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

(任答2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①在地质历史时期(第四纪冰期),芬兰南部遍布冰川(被冰川覆盖);②冰川侵蚀地表,冰碛物沉积,形成湖泊轮廓;③随着地球进入温暖期(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湖泊。

(4)①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③极地东风带来北冰洋水汽,降水量较大。

形成该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此气候控制下形成广泛的亚寒带针叶林。

(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肯尼亚境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胜地,每年的6-9月是观看野生动物的最佳时间。

下图为肯尼亚部分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

分析每年6-9月为观看野生动物最佳时间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野生动物观看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9月为观看野生动物最佳时间的原因,可以从降水、气温、交通、道路等方面回答。

根据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可知,6-9月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相对低,便于观察野生动物,干季路况好,适合游览车出行,气温较低,气候凉爽,利于旅游出行。

【答案】6-9月降水较少,植被密度相对较低,动物更容易被发现;水资源较少动物大部分时间都会处于有限的水源周围,易于观看;气候凉爽,利于旅游出行;6~9月(干季)降水较少,蚊虫较少(湿季降水较多,蚊虫多);干季路况好,适合游览车出行(湿季道路泥泞,不适合观看)。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2017年4月24日,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文章刷屏微博。

太平洋生蚝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生长周期仅半年左右,产量大。

这种生蚝自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出现在丹麦海岸,经过数十年的“愉快”生长,才形成现在如此巨大的规模。

丹麦人口不到600万,虽有吃生蚝的传统,但常吃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生蚝,对通过吃来消灭生蚝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图为太平洋生蚝遍布丹麦海岸景观图。

简述太平洋生蚝在丹麦海岸大规模泛滥的原因与带来的危害。

 

【解析】该题考查丹麦海岸生蚝泛滥问题的原因及危害。

(1)太平洋生蚝在丹麦海岸泛滥的原因,主要从物种入侵、饮食习惯、治理措施等方面分析。

太平洋生蚝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对陌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

属外来物种,入侵物种,缺少天敌。

丹麦人口少,且没有食用太平洋生蚝的习惯,消耗量小。

出现早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2)生蚝泛滥的危害,主要从生存空间、环境污染角度分析。

太平洋生蚝泛滥会挤压本土同一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类似物种减少或灭绝。

海岸上大规模的太平洋生蚝泛滥,死亡后会腐烂变质,引发环境污染。

【答案】原因:

①丹麦海岸线漫长,浅海面积广,光热条件较好,太平洋生蚝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对当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②多条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③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④属外来物种,缺少天敌;⑤丹麦人口少,且没有食用太平洋生蚝的习惯,消耗量小;⑥出现早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任答3点)。

危害:

①太平洋生蚝泛滥会挤压本土同一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类似物种减少或灭绝;

②海岸上大规模的太平洋生蚝泛滥,死亡后会腐烂变质,引发环境污染。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地理用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