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2974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101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19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与“北京人”外形无关,排除A。

遗址中的打制石器只能反映“北京人”的生产力水平,排除B。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模拟出“北京人”的轮廓,从而制作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故选C。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缺乏北京人外貌特点的相对准确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2.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大量出土农具和贮藏食物的窖穴。

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

据此可以判断:

①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②先民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

③半坡居民修建大量水利工程

④南方湿润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可知,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先民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修建大量水利工程,③表述错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北方,④不符合史实。

仔细审查①②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是解题的关键,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表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3.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

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

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2070年是:

A.公元前21世纪初B.公元前20世纪初

C.公元前21世纪末D.公元前20世纪末

【答案】C

【解析】

根据公元纪年法的规则可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所以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末,C项符合题意,故选C。

5.1986年在北京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器内铭文大意为:

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今北京)的诸侯,管理从羌族……到驭族、微族的地方。

它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由材料“(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从羌族…到驭族、微族的地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奴隶、平民和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故B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战国时秦国开始实行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关于下图两件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件文物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实物资料

②两件文物是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③图一文物说明商朝生铁冶炼技术高超

④图二文物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图二是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甲骨文是商朝古老的文字。

这两件文物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实物资料。

故①说法正确;这两件文物和对外贸易无关,故②说法错误;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和生铁冶炼技术无关。

故③说法错误;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

故④说法正确。

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C。

7.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

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通过人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耕”“牛”二字的使用反映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古人评价商鞅变法说,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

具有相应作用的措施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由此判断商鞅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奖励耕织和军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奖励耕织和军功,就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此只有选项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9.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

“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

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

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

”此诗的名字是:

A.《永济渠》B.《灵渠》C.《都江堰》D.《大运河》

【答案】C

【解析】

根据“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

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句中关键词“作堰”,“秦太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与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D与隋朝大运河相关;选项B是秦始皇时期开通灵渠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0.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故B符合题意;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

以下言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道家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属于儒家,故B符合题意。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属于墨家,故C不符合题意。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精确掌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2.按照古代某朝的行政区划,今天北京部分地区属于广阳郡蓟县,该朝代最早应为: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因此,最早在秦朝时期,今天北京部分地区属于广阳郡蓟县。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13.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

下列措施属于后者实施的是:

①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统一的文字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废分封,行郡县”

④颁布“推恩令”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统一的文字,是秦始皇;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③“废分封,行郡县”,是秦始皇;④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因此属于汉武帝实施的是选项②④,故选D。

14.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

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的是: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所以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有关。

故选D。

15.东汉初期,经过刘秀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汉初期的皇帝刘秀是光武帝,在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C项是唐朝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D项是唐朝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故选B。

16.下列史事中,可以通过阅读《史记》了解到的有:

①陈胜吴广起义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

③赤壁之战

④百家争鸣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写成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①②④可查,③不可查。

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排除有③的选项。

17.在九年级的一节外语课上,外语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见下图)。

据此你认为该图片的核心内容是

A.丝绸之路

B.十字军东征

C.哥伦布发现美洲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中涉及的名字“张骞”“大秦”“长安”等名字的和英文“SilkRoad”即丝绸之路的意思,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

B项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C项哥伦布发现美洲是15世纪到17世纪新航路开辟中的地理大发现;D项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所以BCD项都与图片内容不符,故选A。

18.我们常用“华佗再世”赞誉医生的医术高明,华佗的突出贡献有:

①制成“麻沸散”

②著有《伤寒杂病论》

③著有《本草纲目》

④创编“五禽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制成“麻沸散”,是华佗;②著有《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③著有《本草纲目》,是李时珍;④创编“五禽戏”,是华佗;因此华佗的突出贡献有①④,故选B。

19.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地图中刘备军,曹操军和孙权军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人在赤壁相拒。

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随后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据荆州和益州,初步奠定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CD项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20.观察下方示意图,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

C.开创大一统D.政权的分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文明的起源国主要是指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是国家的形成时期,故A错误。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的产生,选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故B错误。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国家属于大分裂时期,而不是大一统时期,故C错误。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大量国家的并存,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的分立,故D正确。

故选D。

2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因此根据三个政权的都城可知,B项正确,故选B。

22.下图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

此历史现象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北方社会的安定B.北方经济的开发

C.江南战乱的加剧D.江南经济的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这一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北方人的南下,给江南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3.《资治通鉴》中记载,“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改用汉姓D.禁穿胡服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用汉姓,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措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下边地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统一了黄河流域

C.巩固了北部疆域

D.开发了江南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和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而且进一步强化汉化措施,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学习汉人的文化、制度等,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故A正确。

从平城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统一了黄河流域、巩固了北部疆域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北魏是北方,和开发江南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是:

A.先秦时期历史的演进B.秦汉的大一统局面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判断这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先秦时期、选项B秦汉的大一统局面,不符合题意;而选项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6.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行书摆脱了以往隶、篆的痕迹。

以下书法作品中,属于王羲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行书摆脱了以往隶、篆的痕迹。

王羲之是“行书”的集大成者,上述字体中B项为行书。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7.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的人物是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是科学家,发明了造纸术,张仲景是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华佗是医学家,创造了五禽戏和麻沸散,祖冲之是数学家,研究出了圆周率,由此可知,这四项人物都体现了汉朝和南北朝时期科技的发展和发达,A项符合题意;蔡伦和祖冲之不是医学家,B项片面,排除;张仲景和华佗不是手工技术者,C项片面,排除;题干的图片中的四个人物都不是画家,D项错误,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掌握张仲景、华佗、祖冲之、蔡伦的相关知识点,利用排除法逐一分析四个选项,找到适合四个人物的相同点,排除不同点,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8.下图是一位同学设计的“中国朝代更迭示意图”的片段。

其中“?

”处应为:

A.西晋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581年、589年”是解题的关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全国。

2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休养生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答案】C

【解析】

A项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A项推论正确;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故B项推论正确;C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故C项推论错误,但符合题意;D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未病”理论,还提倡预防疾病,故D项推论正确;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0.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国家建立的时期;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宋元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而使其;明清时期是多民族巩固与发展的时期。

所以正确的是B项,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单元的标题,单元标题体现了相对应时期的发展特征。

由此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

31.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1)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

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4分)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西周分封制地图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王(注:

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3)依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答案】

(1)对象包括:

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目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诸侯不再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

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解析】

【详解】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目的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西周分封制地图”,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中受封对象以同姓贵族为主,分封先代贵族统治前朝遗民,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

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进攻的目的。

(3)结合材料四“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衰微,诸侯日益坐大,不再朝觐周天子,从服从周天子统治到挑战周天子权威。

该变化导致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点睛】掌握图片中深厚的历史知识,牢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32.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规定:

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

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材料二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成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

百姓奇怪,没人敢移。

又宣布:

“能搬移的给五十金。

”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材料三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

商鞅说:

“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

”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