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24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doc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春季学期

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践课程设计

题目: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摘要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传感网络是多学科的高度交叉,知识的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

它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其不需要较高的传输带宽,而要求较低的传输延时和极低的功率消耗。

IEEES02.15.4/ZigBee技术是近年来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复杂度的特点和高可靠性、组网简单、灵活等优势,逐渐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此次课设设计并实现了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分布式温度湿度监控系统。

关键词:

物联网、信息采集、SHT10、串口通信

正文:

4

一、前言 4

二、基本原理 5

2.1SHT10引脚特性 5

2.2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8

2.3CC2530串口通信原理 9

2.4ZigBee简介 10

三、系统分析 16

四、详细设计 18

4.1硬件设计 18

4.2软件设计 21

4.3设计结构图 21

4.4代码 22

总结 33

参考文献 34

正文:

一、前言

物联网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定制,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人类对环境信息的感知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特殊工业生产领域和室内存储场合对环境要求显得特别苛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环境环境检测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包含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个层面;传输层常见的有温湿度、烟感、一氧化碳、压力等物联网传感器模块,传输层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部分,应用层包括各种终端。

在室内环境监测领域,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结合ZigBee技术可以实现、准确、完整、可靠的反应环境信息,做到实时监控。

基本原理:

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采集到数据后,通过给RS232串口增加ZigBee功能,替代设备电缆线进行无线传输,串口传输设计为双向全双工,无硬件流控制,强制允许OTA(多条)时间和丢包重传。

本次课设采用的senser节点中烧写EndDeviceEB程序,在协调器中烧写CoordinatorEB程序。

在设备绑定时先启动协调器绑定,后启动终端节点绑定,按键SW1用于设备之间绑定,SW2用于启动匹配描述符请求。

二、基本原理

本实验将使用CC2530读取温湿度传感器SHT10的温度和湿度数据,最后将采样到的数据转换然后在LCD上显示。

其中对温湿度的读取是利用CC2530的I/O(P1.0和P1.1)模拟一个类IIC的过程。

其中该系统所使用的SHT10是一款高度集成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提供全标定的数字输出。

它采用专利的CMOSens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

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性聚合体测湿敏感元件、一个用能隙材料制成的测温元件,并在同一芯片上,与14位的A/D转换器以及串行接口电路实现无缝连接。

2.1SHT10引脚特性

SHT10是一款高度集成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提供全标定的数字输出。

它采用专利的

CMOSens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

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性聚合体测湿敏感元件、一个用能隙材料制成的测温元件,并在同一芯片上,与14位的A/D转换器以及串行接口电路实现无缝连接。

SHT10引脚特性如下:

(1)VDD,GNDSHT10的供电电压为2.4~5.5V。

传感器上电后,要等待11ms以越过“休眠”状态。

在此期间无需发送任何指令。

电源引脚(VDD,GND)之间可增加一个100nF的电容,用以去耦滤波。

(2)SCK用于微处理器与SHT10之间的通讯同步。

由于接口包含了完全静态逻辑,因而不存在最小SCK频率。

(3)DATA三态门用于数据的读取。

DATA在SCK时钟下降沿之后改变状态,并仅在SCK时钟上升沿有效。

数据传输期间,在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必须保持稳定。

为避免信号冲突,微处理器应驱动DATA在低电平。

需要一个外部的上拉电阻(例如:

10kΩ)将信号提拉至高电平。

上拉电阻通常已包含在微处理器的I/O电路中。

1、向SHT10发送命令:

用一组“启动传输”时序,来表示数据传输的初始化。

它包括:

当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低电平,紧接着SCK变为低电平,随后是在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高电平。

后续命令包含三个地址位(目前只支持“000”),和五个命令位。

SHT10会以下述方式表示已正确地接收到指令:

在第8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将DATA拉为电平(ACK位)。

在第9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释放DATA(恢复高电平)。

2、测量时序(RH和T):

发布一组测量命令(‘00000101’表示相对湿度RH,‘00000011’表示温度T)后,控制器要等待测量结束。

这个过程需要大约11/55/210ms,分别对应8/12/14bit测量。

确切的时间随内部晶振速度,最多有±15%变化。

SHTxx通过下拉DATA至低电平并进入空闲模式,表示测量的结束。

控制器在再次触发SCK时钟前,必须等待这个“数据备妥”信号来读出数据。

检测数据可以先被存储,这样控制器可以继续执行其它任务在需要时再读出数据。

接着传输2个字节的测量数据和1个字节的CRC奇偶校验。

uC需要通过下拉DATA为低电平,以确认每个字节。

所有的数据从MSB开始,右值有效(例如:

对于12bit数据,从第5个SCK时钟起算作MSB;而对于8bit数据,首字节则无意义)。

用CRC数据的确认位,表明通讯结束。

如果不使用CRC-8校验,控制器可以在测量值LSB后,通过保持确认位ack高电平,来中止通讯。

在测量和通讯结束后,SHTxx自动转入休眠模式。

3、通讯复位时序:

如果与SHTxx通讯中断,下列信号时序可以复位串口:

当DATA保持高电平时,触发SCK时钟9次或更多。

在下一次指令前,发送一个“传输启动”时序。

这些时序只复位串口,状态寄存器内容仍然保留.

2.2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温湿度探头直接使用IIC接口进行控制,光敏探头经运放处理后输出电压信号到AD输入。

IIC接口将同时连接EEPROM以及温湿度传感器两个设备,将采用使用不同的IIC设备地址的方式进行区分。

其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原理图

使用10~12bit的AD采集器进行光敏信号采集,使用专用温湿度传感器(IIC接口)进

行温湿度信号采集。

一次采样使用2字节描述,MSB方式,温湿度及光电传感器模块输出数据结构如下:

(1)仅采集温度信息

温度数据高字节,温度数据低字节。

(2)仅采集湿度信息

湿度数据高字节,湿度数据低字节。

(4)采集全部信息

温度数据高字节,温度数据低字节,湿度数据高字节,湿度数据低字节。

注意:

本指令一次测量,最多只上传1次采集数据,不支持连续采集数据上传。

2.3CC2530串口通信原理

UART接口可以使用2线或者含有引脚RXD、TXD、可选RTS和CTS的4线。

UART操作由USART控制和状态寄存器UxCSR以及UART控制寄存器UxUCR来控制。

这里的x是USART的编号,其数值为0或者1。

当UxCSR.MODE设置为1时,就选择了UART模式。

当USART收/发数据缓冲器、寄存器UxBUF写入数据时,该字节发送到输出引脚TXDx。

UxBUF寄存器是双缓冲的。

当字节传输开始时,UxCSR.ACTIVE位变为高电平,而当字节传送结束时为低。

当传送结束时,UxCSR.TX_BYTE位设置为1.当USART收/发数据缓冲寄存器就绪,准备接收新的发送数据时,就产生了一个中断请求。

该中断在传送开始之后立刻发生,因此,当字节正在发送时,新的字节能够装入数据缓冲器。

当1写入UxCSR.RE位时,在UART上数据接收就开始了。

然后UART会在输入引脚TXDx中寻找有效起始位,并且设置UxCSR.ACTIVE位为1.当检测出有效起始位时,收到的字节就传入到接收寄存器,UxCSR.RX_BYTE位设置为1.该操作完成时,产生接收中断。

同时UxCSR.ACTIVE变为低电平。

通过寄存器UxBUF提供到的数据字节。

当UxBUF读出时,UxCSR.RX_BYTE位由硬件清0。

2.4ZigBee简介

1ZigBee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无线通信市场上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的空缺。

同时随着ZigBee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和研究力量将会转到应用的设计,实现互联互通测试和市场的推广等方面。

ZigBee技术的关键是发展是一种易布建,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网络。

ZigBee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好。

ZigBee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在工业无线定位,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汽车自动化,家庭网络,医用设备控制等多个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工业控制和家庭自动化,将会成为今后ZigBee芯片的主要领域。

通常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应用,都可以采用此技术。

(1)网络多:

需要数据采集或监控的网络多。

(2)低传输量:

要求传输的数据量不大且要求数据成本低。

(3)可靠性高:

要求数据传输可靠性,安全性高。

(4)体积小:

设备体积很小,体积较大的充电电池或者电源模块不方便放置’

(5)电池供电。

(6)覆盖量大:

所需检测点多,地形复杂,需要较大的网络覆盖面积。

(7)现有移动网络的覆盖盲区。

(8)遥测,遥控系统:

使用先从移动网络进行的地数据量传输。

(9)局部区域移动口标的定位系统:

使用GPS效果差,成本高.

2ZigBee协议标准

ZigBee协议标准采用分层结构,每一层为上层提供一系列特殊的服务:

数据实体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管理实体则提供所有其他的服务。

所有的服务实体都通过服务接人点SAP为上层提供接口,每个SAP都支持一定数量的服务原语来实现所需的功能。

ZigBee标准的分层架构是在OSI七层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应用的实际需要定义的。

其中IEEE802.15.4—2003标准定义了底层协议:

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ediumaccesscontrolsub—layer,MAC)。

ZigBee联盟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网络层(networklayer,NWK),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APL)架构。

在应用层内提供了应用支持子层(applicationsupportsub—layer,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