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156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docx

科教兴国职称评审等热点素材积累11篇13页

规制人工智能关键在全球治理创新

2019-07-1100:

42环球时报沈逸

  技术发展不断对全球治理提出新要求。

德国学者近期在《国际政治》上发文探讨“民族主义4.0”,认为全球技术军备竞赛、缺乏法律制约、灰色地带增加以及国内控制的数字化,将导致各方更多的以“民族主义”视角来看待和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并认为由此将导致国际社会面临新的威胁。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有意义的,但其背后的认知分析框架并不能真正适应当下需求,难免陷入某种结构性困境之中。

  首先,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以及讨论应避免泛神秘化。

其一,从人工智能自身真实的发展程度而言,距离所谓“能自主思考的机器”,或者“可以像人一样的机器”,乃至“可能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机器”出现还有相当距离。

其二,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受到追捧,与当下的经济—技术—金融生态体系密切相关。

对其真实发展态势的认知,需要克服服务于金融投机需求的认知泡沫。

其三,与中国崛起同期叠加的人工智能发展,成为认识和理解所谓“中国威胁”的符号化标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以及5G被赋予了地缘政治竞争的特殊色彩。

克服这种简单化、机械化理解,是正确认知人工智能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要摆正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的位置。

一方面,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更加广义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都是发生在既定国际体系框架内的。

另一方面,历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国际体系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不同国家把握技术变化并将其运用于自身实力提升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截至目前的具体实践来看,人工智能也好,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也罢,并不是所谓“能够一口吃成个胖子”的仙丹,更多地表现为某种“催化剂”“加速剂”。

但整体来看,更多的变化还是要回到人工智能以外的领域,用更加传统的系统分析框架,去寻找国际体系变化的深层原因。

  真正让今天的世界面临风险的,主要不是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而是被这种进展放大或催化的全球治理体系缺陷。

这种缺陷的核心特征,是某些发达国家基于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以排他性方式追求自身安全和发展。

从国际社会的维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陷入各种形式的安全困境之中;从国内的维度来看,相关做法导致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

所谓“民族主义4.0”等结论,建立在可以商榷的理论基础上,是尝试用否定全球化的方式,也就是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典型。

  人工智能影响国际体系的作用机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

并非所有国家,尤其是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具备任意利用人工智能赶超发达国家的系统能力。

不能把人工智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对国际体系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来说,主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实质性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真正顺应市场经济的内生需求,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与国际体系的均衡发展,才是比人工智能更加重要,也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福祉,高度仰赖于科学技术。

整体上看,推进新技术的发展,是历史前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公正平和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客观理性地解决相关分歧、冲突和矛盾,将有助于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前进步伐。

(作者是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客观看待中国在5G的领先位置

2019-07-1000:

51环球时报方兴东

  近来,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很多人的头脑中:

中国在5G领域,真的领先美国了吗?

大多数人既很期待,又有点不太敢相信。

  5G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众多技术集成的复合体,更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全新生态。

在5G这场大戏中,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与产品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生态链,而且还在快速的演进和发展之中。

  中国领先位置获得世界认可

  最直观地说,围绕5G而形成的5G经济,这个正在浮现的巨大金字塔,起码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技术和设备层面、基础设施层面、应用与经济层面。

三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演进,掀起了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新浪潮。

各路人马在不同的赛道和领域各显身手:

美国在芯片和终端操作系统方面依然一枝独秀;中国的华为、中兴在设备方面有异军突起之势;欧洲作为通信技术的发源地依然是老牌劲旅;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是一骑绝尘。

但是,综合来说,随着华为的崛起,国内运营商这些年建设上的快马加鞭,以及中国8亿多网民绝对第一的体量,中国在5G上的领先优势已经初露峥嵘。

  世界各地智库和机构发布的各种5G报告,虽然角度和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一致认同中国的领先地位。

最近,由技术顶尖人士组成的美国国防创新委员会发布了《5G生态系统:

美国国防部的风险和机遇》,并在其中强调:

“通过一系列大举投资,中国在5G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任正非日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在5G、光传输、核心网、接入网上一定不会受美国影响。

在光系统上,我们是远远领先世界,不需要美国任何帮助。

在5G上,我们也领先世界至少两三年。

”在设备方面,与华为直接竞争的诺基亚和爱立信,这些年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虽然依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但在研发投入和创新突破上,明显缺乏足够的动能。

  其实,不仅仅是5G,我们在4G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已经领先。

前几天,我与中国移动董事长聊天,他告诉我一个数字,中国移动4G基站约有240万个,三大运营商加起来近400万个,而美国AT&T、Verizon等三大运营商加起来也就在10万个左右,中国差不多是美国的40倍。

在5G建设方面,美国运营商目前因投入与产出问题,整体积极性并不高。

可以想象,在5G基站的建设方面,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很难得到缩短。

虽然在未来的6G领域美国很可能出现突破性的技术,但在这种复杂、综合、叠加式的科技集成领域,长期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

随着中国在5G方面的领先,以及市场规模的优势,中国企业在下一代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

因此,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在未来6G方面的领先优势很可能进一步扩大。

  5G浪潮刚开始,中国只是暂时领跑

  当然,5G最大的效益是在5G应用和经济层面。

这方面,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一个10亿级用户大规模同时在线的单一市场,无疑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5G牌照的提前发放,中国不仅将成为5G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有望成为诸多5G创新应用和服务的发源地。

市场永远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最大力量源泉,当软件业在20世纪50年代刚刚起步的时候,全球80%以上的计算机都在美国。

当90年代中期,互联网商业化浪潮崛起的时候,全球60%的网民集中在美国。

美国科技创新的神话固然有硅谷和华尔街等创新制度的支撑,但更重要的还是二战之后其国内市场得天独厚的领先优势。

而今天,市场优势已经明显转移到中国本土。

中国在5G的领先,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研发积累的结果,也是国家整体经济和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如今,中国在5G领域的三大层面都开始显露不同程度的领先优势,而这正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的优势积累和爆发。

中国在5G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是现实,也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5G浪潮刚刚开始,领先也仅仅是一场长跑竞赛的开端而已。

在无比开阔的科技领域,5G领域只是人类科技进程中的一朵浪花,在科技的绝大多数领域,我们依然还处于模仿和追随阶段,我们远没有到可以骄傲自满的时候。

美国在整个高科技领域起码引领了半个世纪,而且今天也在整体实力上一马当先。

中国高科技的崛起无疑受益于美国的技术优势。

而今,我们刚刚开始的这种领先,并不是称霸世界的理由,而恰恰是真正为全球做出更多中国贡献的开端。

一个国家科技的崛起,除了为本国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之外,更重要的衡量标准还是在于为世界各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是未来引领者的真正格局,而在这一方面,中国才刚刚开始而已。

  中国在5G开始领先,在一个领域中走出了过去长期追随的态势,摆脱了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虽然这是全球科技发展的主航道,但我们也应该保持最大程度的谦抑和努力,积极面向更开阔的未来。

(作者是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

5G时代不能忽视“老人机”用户利益诉求

杨朝清

2019年07月11日07:

4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怎么都找不到信号?

”近日,一名中国联通3G手机用户经历的“小意外”,在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三大运营商即将关闭2G、3G信号服务”的说法不胫而走。

后经调查,该联通用户3G手机无法通话的状况,是用户所用手机制式不支持联通3G制式所导致。

尽管如此,在5G即将实现商用的当下,大量的2G、3G手机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7月10日《工人日报》)

  笔者的经历也颇有代表性。

为了帮助我照顾孩子,母亲从湖北荆州老家来到武汉,成为无奈而艰辛的“老漂族”。

几个月前,母亲的“老人机”在并无欠费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她习惯了老号码并对老号码有感情,不愿意在武汉办一个新号码,而按照运营商的规定,她不能在武汉直接办理升级业务,只好抽时间回到几百公里之外的荆州,将原来的2G号码升级为4G号码。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5G时代”离老百姓越来越近,甚至已经全面嵌入一些国家和城市的日常生活。

面向未来,未来已来,如果说1G到4G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5G将解决人与人之外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从而推动多领域深度融合。

更进一步说,“5G时代”不仅意味着更快的速度,也意味着市场和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在带给我们巨大福利的同时,它卷起的灰尘也掩盖了一些弱势者的身影,它隆隆的声响也覆盖了一些弱势者的叹息。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一些上了年纪、受教育经历短缺的老年人,难以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信息化能力、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慢了一拍”的他们,很容易陷入边缘化境地。

  不论是智能家电,还是4G、5G手机,都在无形之中建构了一道人为的藩篱,将部分老人区隔、排斥在外。

学会使用智能设备,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化;如果老年人依然故步自封、自说自话,难免会与时代脱节。

尽管如此,市场力量也需要多一些“过程意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给“慢了一拍”的老人们一定的缓冲地带和过渡期,让他们逐渐学会拥抱“互联网+”。

  淘汰2G、3G虽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却不能“一刀切”,忽视了老年人的利益诉求。

在许多老人尚且不会使用4G手机的背景下,跑步进入“5G时代”,对于他们来说难免困难重重。

通讯业务关乎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在身段上更柔软一些,老人群体步入“5G时代”才会更加从容、更加顺畅。

  拥抱“5G时代”,就是拥抱美好生活;和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多一些人性温度,多一些“弱势补偿”,等一等和帮一帮“慢了一拍”的老年人,他们才会慢慢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

明确“教育惩戒权”并非鼓励体罚

2019年07月11日07:

49:

35

来源:

新京报评论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

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明确教师惩戒权”,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其实是一种误读。

一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都有“禁止体罚”的明文规定,部门文件不可能与法律相悖;二来,吕玉刚司长也表示,虽然提出惩戒权是针对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过度惩戒的行为,甚至体罚学生,这也是不合适、不应该的。

意思不难理解:

为了对学生负起责任,教师必须行使自己的教育惩戒权,但体罚仍然是不允许的。

“教育”本就包含两个方面,除了教授和引领,对行为进行规范亦不可或缺。

遗憾的是,在禁止体罚之后,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强调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事实上让不少“熊孩子”对规则缺乏敬畏,无形中增加了管教的难度。

教育的形式当然是多样化的,可离开了惩戒这一手段,难度和效率便会几何级提升,加上缺乏动力,部分老师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

体罚是以故意施加疼痛来逼迫其改正错误,自然很容易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伤害,所以并不值得提倡。

然而,既然是惩戒,一定要让对象感到“不适”,否则就不会有效,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譬如,日本就有类似的规定:

让学生饿肚子不回家是体罚,学生犯错罚扫地是惩戒。

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规定中,即使允许体罚,也要遵守以下规定:

家长同意;不在公开场合进行;有第三人在场作证;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

凡此种种,都是在保证惩戒效果的同时,尽可能规避负面后果。

如此来看,除了口头批评之外,通报批评、写检查、给处分,以及取消部分权利、到指定教室自习、罚做劳动等方式,都属于教育惩戒可以考虑的范围。

此外,教师的惩戒除了要有法律和文件“撑腰”,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适度惩戒既关系到师道尊严,本质上也有利于学生,这也是家校合作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而要让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还需明确惩戒权的实施范围、程度和形式究竟是什么。

因此,下一步实施细则的推出,值得期待。

英孚光表态还不够,“毒外教”怎么来的还要说清楚

2019年07月11日07:

48:

27

来源:

澎湃新闻网

澎湃特约评论员杨三喜

日前,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警方通报称,该局成功破获一起涉毒案件,截至目前共抓获涉毒人员19人,其中16人为外籍人员,其中7人为某教育机构外教。

涉事培训机构疑为英孚教育云龙区万达广场中心店,对此,该机构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警方保持一致,并对涉毒外教予以解聘。

据媒体报道,该教育机构在共有4个校区,有60余名外教,7名外教因为吸毒被抓,那就是超过10%的外教吸毒。

给孩子上课的外教竟然是“瘾君子”,想想就让人后怕不已,简直是一部惊悚剧。

虽然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却再次加深了公众对各类教育机构内外教人员素质的担忧。

媒体关于外教市场混乱的报道层出不穷。

此前,新华社报道了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黑外教”案件。

涉案的18名外教,大多来自南非、巴西、墨西哥、法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大部分只有高中或初中学历,还有的是无任何工作经历的来华留学生,一些还有案底,完全不符合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年以上工作经历、无犯罪记录等条件。

但他们经过中介机构的包装,却进入到中小学校、幼儿园任教。

不仅在重庆,媒体报道,在北京、广州等地,很多没有教学经验和资质的外教都在各类教育机构任教,相关资格证书甚至可以在网上轻易买到。

家长省吃俭用,花费数万元请的外教,却是“黑外教”。

这样的结果让人无法接受。

 

事发之后,涉事培训机构表示将以此为诫、零容忍,解聘吸毒外教。

对于公众来说,表态没有多大的意义,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一幕何以发生?

这家培训机构当初是怎么确认这些外教是否达到相关资质的?

日常管理是否到位?

如果不找出原因,怎么防止类似事情发生?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是否只是个例?

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度发生?

 

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外语培训,使得外教市场火爆,合格的外教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教育机构选择以次充好。

恶性循环之下,耸人听闻的外教集体吸毒一幕终于暴露在世人面前。

当务之急,是规范整个外教市场。

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外籍教师行业招聘准则,让符合条件的外教能够合法进入,缓解供不应求的状况。

同时,严格执行外籍教师聘用条件和从业资质规定,并建立公开、可查询的信息平台,用公开透明让“黑外教”无处遁形,净化外籍教师队伍。

而家长为孩子选择教育机构、外教时,也要避免盲目跟风、盲目消费,并不是价格高就意味着优质、安全、可靠,并不是为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就是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教育机构更要本着对孩子、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外教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唯利是图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外教乱象”整治刻不容缓!

张宇帆

2019年07月11日11:

04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7月10日,江苏警方破获一起涉毒案件,19人被抓,其中7人为英孚教育外教。

尽管英孚教育已经做出“零容忍”的回应,并对涉毒外教予以解聘,但由此引发的对外教市场乱象的讨论却没有停息。

客观来说吸毒是个别外教的个人行为,确实不能代表整个外教行业的水平,但外教市场乱象丛生却是不争的事实,整治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持续火爆,家长们倾向于让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外语培训机构课程,以期提高孩子的外语水平。

一些以“外教授课”为卖点的培训机构,更是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而在外教市场火爆的背后,一些外语培训机构,甚至幼托机构,所聘请外教的基本资质、教学能力也是备受非议,培训机构的雇佣标准竟然低到“只要是张外国人的脸就行”。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官方统计,2017年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外国人已达40余万,合法外教数量仅占三分之一。

外教资质不合格,孩子能学到什么尚且不说,一旦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混进外教队伍,后果则更是不堪设想。

事实上,相关政策并不缺位。

根据有关规定,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单位,必须持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并按规定参加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年检注册。

来我国从事外语教学人员原则上应从事其母语国母语教学,并取得大学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2年以上语言教育工作经历,不能有犯罪记录则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取得教育类、语言类或师范类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或取得所在国教师资格证书或取得符合要求的国际语言教学证书(如TEFL、TESOL、TESL等证书),可免除工作经历要求。

线上培训机构必须将教师的姓名、照片、教师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显著位置予以公示。

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的宏观管理,在进一步放活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的同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整体聘请效益。

此前,就有外教被爆出有性侵犯罪记录引起恐慌,而培训机构的外教没有工作签证更是被多次曝光,有的聘用在华留学生当“临时工”进行教学活动,有的还对所需证件进行造假,而提供在线培训的教育机构,也大多没有按照规定公示教师的相关信息和资质。

此次涉事教育机构是否取得相关资质、外教是否具有教学资格等问题,还需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但对外教市场的整治却不能再等。

非重典不能治乱。

一边是万千家长趋之若鹜,不惜花费高额学费让孩子参加外教课程,另一边却是外语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外教资质不透明、不公开,甚至个别外教的不良行为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产生风险。

这样的市场环境亟待教育、出入境管理、涉外、工商等多部门联动,加强对教育机构的宣传、外教资质的审核和监管,严格规范执法,一旦发现有过度包装、虚假宣传和违法违规行为,必须重罚。

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自身,则应该严守规定,把好聘用审核程序这一关口,将不合格者拒之门外。

此外,加强外籍人员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公开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资质,也是助力化解这一市场乱象的有效手段。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外语培训机构的市场依然很大,对外教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现实需求呼唤监管部门、培训机构、家长形成合力,给孩子一个合法、合规、健康、有序的外教市场。

少儿英语考级“一席难求” 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谭敏

2019年07月11日08:

32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前,剑桥通用五级考试网站开放了2019年10月19日KET和PET校园版考试网上报名的通道,短短几分钟,考点便显示报名人数已满。

有上海家长在社交媒体上说,上海的考点瞬间爆满,周边省市也很快被一抢而空,四五百元的报名费被一些黄牛炒到了四五千元。

  为什么一场英语考试的报名会如此火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跟家长的择校焦虑有很大关系。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不再允许和培训机构分数、竞赛成绩挂钩,没有了这些“硬指标”,各种证书就成了孩子入学录取时的重要佐证材料。

  所谓技多不压身,证多有保障。

英语既是国际性的语言,又是学校的主要科目,这样的考试,考证与应试双不误,自然备受家长青睐。

尤其是剑桥英语在我国是通过教育部代理的,有官方的背书,也是导致报考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除了剑桥英语考试之外,课外的篮球、羽毛球、航模、画画等培训都在持续升温中。

除了素质教育的正常需求之外,还因为这也是一些中小学自主招生的项目。

有的孩子学这些是兴趣所在,但有不少是家长的强制要求,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孩子上名校的砝码。

这种课堂外的竞争,在大城市表现得更为激烈。

因为在大城市里,家长们的择校焦虑也更为突出,也更容易传导到孩子身上。

  缓解家长们的择校焦虑,只能通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实现教育均等化来实现。

要想打破“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跷跷板效应,除了教育部门持续努力之外,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不要急功近利。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人生的长跑中,“起跑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复旦大学一名教授在与该校“问题学生”接触并反复谈话后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家长”,深以为然。

 愿职称评审新变化带来新气象

练洪洋

2019年07月11日08:

29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前,人社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据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定》有了一些新变化,包括:

职称评审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才和用人单位;考虑地区、部门实际,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推广在线评审,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审同样适用,等等。

  审视共有44条的《规定》,宏观层面,旨在于推动人才评价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这是对长期以来职称评审单一化、行政化、简单化的一种合理纠偏。

微观层面,《规定》主要回答了“谁能评”“谁来评”“评什么”等命题,富有现实意义。

  “谁能评”本不是问题,却因人才身份差异而存在,譬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人数达到千万量级的“大块头”,他们往往徘徊在职称评审大门之外。

《规定》明确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审同样适用。

“谁来评”一直都很明确,但就失之于僵化,饱受社会诟病。

《规定》“还权于民”,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职称评审权,这是一个进步。

“评什么”也是舆论焦点之一,是评学历资历、学术论文、职称外语,还是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关乎职称评审的方向与效率,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没有理顺,《规定》回归到“德才兼备”上来,值得肯定。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规定》顺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有了许多新变化。

当然,要让这些新变化带来新气象还得下真功夫、细功夫。

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在准确理解和严格对标《规定》的前提下,出台地方配套措施,将原则性的规定细化为可执行的细则,确保《规定》精神从纸面落到地面,服务于地方人才发展大局。

在这方面,广州人社局于今年4月印发的《广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就显得细腻,譬如“支持基层以及离岗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价”之规定,让离岗创业的人才也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审,真贴心、够暖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能作为、有作为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制度,使之成为引导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提升人才能力水平的千斤顶。

     

义务教育改革需要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李一陵

2019年07月11日08:

1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日前,《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发布,这不仅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部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针对义务教育领域存在的社会关切的问题,诸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