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122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街道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街道工作向社区建设转变,社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

面临这样的转变,街道党建工作如何向社区党建工作拓展延伸,如何为推动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势与问题

“社区”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专门概念,“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民政部的定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党建工作,是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和全部活动的总和,是街道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以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为抓手,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党建工作。

社区党建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与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等构成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格局,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1、社会结构转型与党建新战略

作为中国社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着国家与社会。

党对国家的领导,通过执政来体现;党对社会的领导,则通过党对社会的有效组织和整合来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单位,重新组织和整合了中国社会,形成了组织严密的行政一体化的单位制社会结构。

其内在逻辑是:

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组织进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

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社会实际上被“分解溶化”进了各个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党和国家只要掌握单位组织,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

于是,党与单位组织之间内在的紧密关系,也就成为党与社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但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政经社一体的组织日益被功能专业化的组织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日益脱离出单位的空间,回到社会;与此同时,单位对人的控制日益减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性。

在“单位非行政化”的同时,“个人非单位化”的趋向也在增强。

更多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传统的党的组织结构的基础和活动方式空间出现了式微的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社区必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社会结构单位,成为社会成员生活和履行权利的基本空间,社区生活必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就决定了党要有效地整合社会并赢得雄厚的社会基础,党的建设就必须实现战略性转移,即将自身的生长和活动的主要空间从单位转向社区,即以社区为主要空间,组织党员、发展党员、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

2、社区党建是今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

随着我国单位制度的改革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正在经受新的挑战,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建设资源需要在街道、社区层面进行新的整合,街道社区党的建设正在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心。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来分析:

第一、街道社区党组织已经成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国共有街道党组织5169个,社区党组织53204个。

加上这些街道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下属党总支和党支部,绝对数量已经不少。

街道社区党组织有不同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情况和特点,它们怎样开展工作,有待探索。

第二、街道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党员数量日渐增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党员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要进入社区党组织。

即以我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党员29375名,其中在社区的就达到9255名,占全区党员数的31.5%。

目前,东辛房街道15个社区有党员1624名,其中8个社区超过100名,最多的达到193名。

社区党组织是对这些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载体,如何让这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值得思考。

第三、进入社区的党员的情况千差万别。

随着我国单位的分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的发展壮大及自由职业者的增多,进入社区的党员,包括退(离)休职工党员、流动党员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状况不尽相同,其中绝大部分党员要纳入社区党组织的管理。

如何建立更加成熟的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如何应对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挑战,有待解决。

第四,街道社区正在取代传统的单位成为城市党的群众工作最主要的平台。

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如何,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如何等等,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怎样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值得研究。

因此,怎样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又十分艰巨的重要任务。

3、目前社区党的建设存在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社区党的建设任务在不断加重。

而目前社区党建工作总体上尚处在起步阶段,思路尚不清晰、对象尚不明确,观念有待提高、认识有待统一、队伍有待加强、内容有待完善、制度有待建构、运行方式有待探索。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对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了解不多,研究不够,领导和指导缺乏力度;一些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不知道如何与社区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合作,不知道如何在社区各种组织中起到领导核心作用,思想上有顾虑,工作上不主动;一些社区单位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不了解、不参与、不支持、不配合,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存在不少问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社区党建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尽管他们的文化层次、工作热情、现代意识等均有所提高,但他们同时存在着政策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流动党员、退(离)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非公经济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自由职业者中的党员尚没有进入社区党组织,甚至有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三无党员”,社区党组织的覆盖面有待扩大,对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完善;社区党组织普遍存在办公条件较差、活动经费缺乏、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低等问题,社区党的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尚在摸索;在新的各种组织和社会群众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正在面临着新的考验。

同时,大量下岗职工、贫困人口滞留街道和社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再就业和扶贫帮困的工作任务增加;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提供更多更好的社区服务;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关系的逐步理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在增加,责任在加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人们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段时间里可能还会增加,要把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消化在基层,对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要求也在提高。

社区党建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不少社区党务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种种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的进一步推进。

困惑之一:

职责任务的多样化与实际工作职权、力量的矛盾。

历经了从居委会到社区的演变,社区管理的区域变了,工作的职能扩大了,对党务工作者的要求提高了,这些都是自然的。

可尽管如此,刚刚适应社区这一新鲜名词的党务工作者们却弄不清楚社区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居民自治机构,还是在政府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间徘徊的组织。

随着社区这一新鲜名词的日渐叫响,大量的“单位人”涌入社区,社区党建职责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不仅要吸纳下岗失业、买断工龄、流动党员转入社区,离退休党员甚至包括在职党员也要接受单位、社区的“双重管理”;社区的党务工作者不再是单纯的“党务工作者”,而是行政、党务“一肩挑”,他们必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种各样的工作。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和派出机关给社区下任务、定指标、评优劣、施奖罚;另一方面,社区既不能借助相关部门力量,也不能凭借自己的职能权限采取行政手段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居民事务社会化,这固然是社区党建和社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可却大大的突破了部分社区党务工作者现有职责所能承受的底线,“责、权、利”的平衡木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责”重而“权”少。

扩充社区党支部职能使之成为一级基层党组织,或是缩减社区党建的现有职责,遏制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个两难选择显然不是社区党务工作者所能考虑的范围,但当前工作内容和任务的明显增加确是不争的事实,职能与职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让社区党务工作者陷入了尴尬。

困惑之二:

党建工作与繁杂的日常工作难以协调。

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实施使社区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得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三天一检查、五天一验收。

另一方面,还得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真正是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党务工作者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仅局限于进出盖章、计划生育证明、邻里纠纷调解、打扫环境卫生等,而对与社区党建密切相关的队伍建设、社区文体活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等工作则全面了解少,动态跟踪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困惑之三:

党建工作的新内容与社区党务工作者认知度、居民理解度的偏差。

破产企业党员进入社区、单位党员实行双层管理、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等新生事物使社区党建的原有模式得以改变,党员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

受自身条件限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党建普遍存在下岗职工党员不相信社区、单位党员瞧不起社区、离退休党员顾不上社区、纯居民党员帮不了社区的情况。

加之由于社区党支部过多精力用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工作自主性不足,辖区内党建的工作力度不够,对繁杂事务性工作的穷于应付和自身素质的限制从而使社区党务工作者无所适从,信心不足,办法不多。

他们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对社区党建的“新目标、新格局”认识不清,对外来人口、流动党员管理乏力,视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为畏途,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使他们看不到“大社区、大党建”的希望。

困惑之四:

有限的活动经费和扩大的支出不成比例。

社区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资金有限,主要是市区两级下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办公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

办公费每个社区5000元/年,用于支付电话费、水电费、办公用品后就所剩无几,社区公益事业专项经费大部只能用于为民办实事工程等,对于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就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在社区所经手的事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职能部门并没有“费随事转、利随权移”。

长此以往,转来的党员不满意,活动开展得不好;社区其他的工作人员不满意,钱少了,工作重了,居民的怨气也多了;社区党务工作者就在这种“干了事拿不到钱,给了钱也办不了自己的事”的尴尬里费力地挣扎着。

二、特点与规律

由于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单位制,因而社区党的建设既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其他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一些相同的内容和规律,同时又具有与其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同的一些特点和运行规律。

特点之一:

工作对象不同。

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对象仅限于本单位内的党员和职工不同,社区党的建设的工作对象呈现出多重性,有人形象地把它概括为“立交状”。

它的工作对象既包括退(离)休和下岗(失业)后进入社区的党员,又包括在本社区内的非公经济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及自由职业者中的党员;既包括本社区内有上级主管单位中的党员,也包括工作在社区外其他单位、居住在本社区内的党员;既包括本社区内的普通居民群众,也包括本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贫困户、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和流动人口、青少年、空巢家庭等特殊群体。

因此,街道、社区党的建设既是对传统单位党的建设的有力补充,又是对传统单位党的建设资源的一种整合。

特点之二:

运行方式不同。

与其他基层党组织随行政组织关系而设、以纵向隶属为特征的紧密组织关系不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单位党组织之间保持互相独立,以横向的协作关系为主。

表现在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协调上,主要是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参加,对本社区内党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协商,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

特点之三:

领导方式不同。

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居委会及其他社区组织的领导方式与各级党委对政府的行政领导方式不同,是“非权力”的领导方式。

这主要体现在:

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领导方式上,主要是政治上领导,组织上保证,工作上监督,重大事项把关,它不包办代替社区自治组织;在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上,主要是政治上保持一致和合作,工作上支持、配合、协调,互相既保持独立,又有紧密的合作;在与共青团、妇女、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关系上,主要是支持、帮助、引导它们开展工作;在与社会服务组织的关系上,主要是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并监督其服务;在与社区居民的关系上,主要是通过宣传、组织、服务、引导,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特点之四:

党建队伍不同。

与其他基层党组织中党务工作者有常规的工作内容、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不同,社区党务工作者只能参照社区专职工作者享受同等待遇。

也与社区自治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有所不同,他们既要了解和熟悉社区事务,又要有更高的政治责任感。

因此,必须形成一支有专职党务工作者、兼职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

特点之五:

工作内容不同。

街道、社区党的建设除了有与其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同的工作内容外,还有自己的独特内容。

主要体现在:

与一般单位中党组织侧重于保证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同,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内容要保证本辖(社)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体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复杂性、群众性。

社区党建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存在以下特有的规律。

规律之一:

社区党建的组织方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社区党建不仅仅只是街道工委、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党员这一条线,还要有社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其他各类党组织的共同参与,共同进行的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

社区党建因此不同于其他领域党建以条为主,条块相对分割,而是一种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域性党建。

规律之二:

领导方式主要是以协调、指导和服务为主。

一方面,社区是自治性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其特征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这要求党对社区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在协调、指导、服务过程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另一方面,参与社区党建的各类党组织与街道党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是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协商的原则,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规律之三:

社区党建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

社区管理是一种多元利益主体的民主管理,社区党建必须适应社区的属性和运行规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凝聚社区智慧,形成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氛围和民主、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一是主动性强,二是参与面广,三是持续性长。

三、对策与举措

社区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我们应该采取的具体对策和积极举措是:

1、理顺关系,优化要素,构筑城市社区管理的新体制

顺应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领导方法上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是充分调动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积极性,着眼于发挥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从政府、驻地单位、街道及社区居委会、辖区居民群众四个层面入手,充分依靠城市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街道、社区的主体力量和驻地单位的协同力量,形成推动城市工作的双向互动局面,建立以地域为特征和居民认同感为纽带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其次,培育和完善新型社区网络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小政府、大社会”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把城市社会管理的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民众相结合,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直接服务,运用规划或政策引导的办法,通过社区组织,调动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用调控手段替代直接管理。

第三,逐步实现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模式的转变,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简政放权,真正做到财随事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

向街道、社区放权,向社会组织授权,转移管理和决策重心,降低决策层次,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第四,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根据改革的需要和市场反馈调整设定职能部门,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的社区管理框架。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打破一些地方和行业各自为政,搞地方封锁的行为,建立高效统一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和制度,使人民的利益要求得以充分满足,使政府能够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第五,配套街居设施。

市、区政府要积极帮助街居解决好办公活动场所、党建经费问题。

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支持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开展;协调督促住宅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兴办社区公益性、福利性服务设施;协调动员驻地单位开放场地资源,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联动协调,统筹兼顾,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网络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狭义的区属党建观念,将原来单一的街道党建格局和传统党建工作方法,向社区延伸和拓展,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

第一,建立健全市、区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定期研究、部署社区党建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基层党组织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第二,在街道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协调。

实行成员单位“委员制”,由街道辖区内各成员单位派一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组成,街道工委书记任主任。

联席会负责研究、部署、协调工作,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等。

第三,在居民区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并与驻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

积极争取社区内其他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民主自治议事层,社区工作者为管理操作层,社区内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合力共建的局面,并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

同时,要抓紧做好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凡有条件的都应建立独立、联合党支部,要尽快采取挂靠、归口、托管、联合等形式建立党支部,力求消灭“空白点”。

第四,配强社区干部。

结合机构改革、大学生分配、政府购买就业岗位和企业转制,选聘一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企业政工干部和下岗工人到社区工作,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

推行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推行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一肩挑”,逐步实现社区干部专职化。

3、分类指导,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根据党员分布情况、所有制关系、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渠道和方式。

第一,建立“直属”党员的“直管”机制,实行隶属管理。

“直属”党员是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党员,是由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中相对稳定的成员所组成的。

这部分人相对来讲便于管理,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管理的优势,以直接管理的党员为突破口,进而推进非直接管理党员的管理工作。

党组织可以通过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会、恳谈会等形式,强化党员的“在党意识”和组织观念。

对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街道党员,可实行“党建目标管理”。

党组织要与党员签订责任书,实行定期检查制度,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建立在职党员的“协管”机制,实行双重管理。

社区在职党员主要有三种类型:

工作单位不在本社区但在本社区居住的;工作单位在本社区但不在本社区居住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都在本社区的。

党组织根据其不同情况实施主辅结合、双重管理。

对第一类在职党员,主要以“直管”单位责任管理为主,以社区协助管理为辅。

对第二类在职党员主要以“单位直管”为主,社区“联管”和“协管”为辅。

对第三类在职党员,8小时以内实行以单位管理为主,社区协助管理为辅,8小时以外实行社区管理为主,单位管理为辅的办法。

通过“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对在职党员实施党建目标考核,使在职党员从严密的组织活动中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并提高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流动党员的“参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社区中出现了大量以辞职、下岗、自由择业者为主体的流动性更强的党员。

党组织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党员管理的一个重点。

针对这部分党员更分散、流动性更大、工作变换更频繁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动态管理模式。

首先是对这部分人不留管理“遗漏”。

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比较集中的管理,并要加强同当地党组织的联系,委托当地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要为工作更不稳定的这部分“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并对参与组织活动的党员实行登记制度。

社区党组织对有固定工作且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党员,则督促其转出组织关系,使之接受工作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

其次是对“流动党员”不留管理死角。

社区党支部应建立外来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和登记制度,对“外来党员”,尤其是对外来合资、合作、独资以及其他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更要实施有组织的管理。

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应由所在地党组织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

最后是对“待岗党员”不能留下管理空档。

支部活动可以采取“流动党员活动登记”形式,实行登记、考勤制度,使流动党员始终处于正常的组织生活之中,确保流动党员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松、先锋作用不停。

第四,建立新经济组织党员的“联管”机制,实行多层次管理。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党的基层“联管”组织,形成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纽带的组织体系。

目前,由于新经济组织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部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无法照搬国有企业经验,党的建设在这些领域影响力还很有限,尤其是没有建立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致于一直对新经济组织的党员疏于管理。

多层面的联合管理体系,是新经济组织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措施。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区级层面上,建立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下面可设新经济组织党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党建工作;在中间层面上,建立街道新经济组织综合党委或党支部,并由上级党组织选派专职负责人管理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在基层层面上,建立社区新经济组织联络站,加强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在有利于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创建新的基层组织形式。

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活动载体,为发挥党员作用提供舞台,从而把新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找准定位,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概括地讲,社区党建应以社区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围绕社区居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使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去,深入到居民自治管理的实践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