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265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docx

武汉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

武汉市2008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分析与评价

张祖涛江传佳沈国胜

一、试题评价

(一)试卷结构

08年湖北高考文综测试使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Ⅰ,与07年相比,政治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在选择题题数、非选择题小题数,总题量、总分保持不变(选择题12题,共计48分,非选择题包括一道学科内综合和一道跨学科综合,共5个小问题,计52分)。

分值在高中政治三个学科中的比重保持不变,哲学依然最高(36分),经济常识次之(34分),政治常识最少(30分)。

经济常识与政治常识在选择题与主观题的分值上有微调(经济常识选择题加1题增4分,4变5,非选择题减1问少4分,2变1,政治常识则相反)。

表1:

2008年政治试卷结构

科目

经济

哲学

政治

题号

24、25、26、27、28;38

(1)14分

29、30、31、32;38(3)10分;39(6)10分

33、34、35;38

(2)8分;39(5)10分

题量

6题(选5题、主观1题)

6题(选4题、主观2题)

5题(选3题、主观2题)

分值

34分

36分

30分

(二)命题特点

试题保持了近几年来的命题风格,坚持能力立意,做到了稳定中调整提高,更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现实,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

命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货币贬值、结构调整、不正当竞争、对外贸易、春季雪灾、科技创新、公民参与立法活动、中日关系解冻、世界粮食危机、中央“一号文件”、民族问题等现实问题为题材,结合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强化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第二,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的整合、拓展、理解与应用。

强调基础知识的整合,如选择题第25题,综合考查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与食品价格的关系。

如非选择题第39题第(5)问,在分析为什么要长期坚持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既要从历史与现实国情(依据)分析论证,又要从制度的优越性分析论证,还要从制度的法理依据分析论证。

拓展书本知识的广度,如非选择题第38题第

(1)问(“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第

(2)问(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免除农业税,提高种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第(3)问(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等。

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鲜明地体现在每一道试题中。

简单的再认、再现类试题比重越来越少,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调动与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表2:

政治学科试题考查的知识分布表

科目

经济

哲学

政治

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市场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进出口贸易

人与自然的矛盾、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有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外因对事物变化的重要影响

我国与西方政体的本质不同(国体)、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动原则和职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涉及课本

第一、二、三、四、八课

第一、二、四课

第一、二、五课

三农问题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国家职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涉及课本

第四、五、六课

第一、二、六、八课

第一、三、四课

第三,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素养,考查学习能力。

试题(特别是选择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

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非选择题的问题设置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

首次出现“举例说明”类的开放性设问,与新课程卷接轨的意图明显,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难以下笔。

第四,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特点

1、选择题的特点

(1)难度控制较好。

今年的考题选择题难度总体适中,没有那种不加思考就能做对的题,也没有出现明显“超纲”的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如全国卷I第24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选择肢中C项,关于国家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考生如果不加细心分析,极易选C,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全国卷I第25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贬值等问题,这是考查知识的迁移和转换的能力,这道题难度较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大多数学生都是靠猜或蒙做出来的。

其他各题,大都在选择项的设置上颇具匠心,较少采用课本上的原话。

(2)组合选择题比重大。

原因该类题考核知识点容量大、形式灵活。

全国卷I设8题,而且组合选择题都是规则类(两次组合和三次组合两种类型)的,没出现不规则类的,其中只有一题是三次组合,其余都是两次组合。

从题型看微微增加了点难度。

(3)一材多用的试题明显减少。

全国卷I只有1组(共3题),原因是该类题命题以问题为中心,考查知识点相对集中、面太窄,学生成绩偶然因素较大。

(4)从考点看,选择题出现过的考点,非选择题就不再出现。

(5)三科顺序先经济再哲学最后政治,有利学生集中思考。

 2、非选择题特点

(1)经济、哲学和政治分别是14分、20分和18分,经济常识只设一小题,哲学和政治各设两道题。

(2)考查考生能力全面,指向明确。

既考“是什么”,也考“为什么”和“怎么办”。

(3)知识考查不刻意回避,持续几年反复考,如国家职能、党的相关知识、内外因、整体与部分、国际关系、三农等。

(4)哲学设问范围有了明显限制,如全国卷I第38题(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作答;全国卷I第39题(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必须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答题。

这种限制有利于对学生学科某个知识的全面、集中考查,避免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为了得分,把所有知道的哲学知识搬到试卷上。

(5)主观题综合性强。

全国卷I第38题多角度考查对粮食问题的认识。

近年来,国际粮价上涨出现粮食危机。

(1)问,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此问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问要求从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3)问从哲学角度阐述政府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此问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39题以民族迁徙问题为中心,从历史、地理、哲学角度进行考查,此题是对热点问题的隐性考查。

本题政治部分是在选定历史角度之后,再围绕历史问题命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

第(5)问主要从政治常识角度考查;第(6)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哲学),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不是太大。

二、成绩分析

表3:

Ⅰ卷得分情况(全省/武汉):

题号

答案

平均分

难度

全省统计

全省

武汉

全省

武汉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未选或多选

24

A

3.15

2.97

0.79

0.74

78.87

6.59

11.79

2.61

0.15

25

B

1.52

1.51

0.38

0.38

25.33

38.12

24.87

11.11

0.37

26

C

2.23

2.13

0.56

0.53

22.34

11.87

55.66

12.22

0.17

27

C

3.27

3.24

0.82

0.81

9.79

3.55

81.77

4.66

0.23

28

B

3.55

3.52

0.89

0.88

2.27

88.81

3.25

5.52

0.15

29

C

3.45

3.43

0.86

0.86

3.91

8.98

86.16

0.81

0.13

30

D

3.08

3.06

0.77

0.77

20.66

1.04

1.11

77.07

0.12

31

B

2.88

2.97

0.72

0.74

15.71

72.03

8.63

3.54

0.12

32

B

2.1

1.92

0.53

0.48

8.85

52.6

25.26

13.1

0.2

33

A

3.04

2.91

0.76

0.73

75.94

5.84

7.72

10.32

0.17

34

A

2.79

2.71

0.7

0.68

69.73

22.9

5.11

2.1

0.16

35

C

3.42

3.41

0.86

0.85

7.24

4.92

85.57

2.15

0.14

Ⅰ卷

34.48

33.78

0.72

0.7

 

比较:

武汉市Ⅰ卷平均得分低于全省0.7分。

 

表4:

Ⅱ卷得分情况(武汉):

题号

38.1

38.2

38.3

39.5

39.6

Ⅱ卷

满分

14

8

10

10

10

52

均分

5.46

2.75

3.54

2.05

3.54

17.34

难度

0.39

0.34

0.35

0.21

0.35

0.33

比较:

武汉市Ⅱ卷平均得分低于全省0.44分。

 

表5:

武汉各城区最高分、平均分情况:

地区

全省

武汉

硚口

江汉

江岸

黄陂

新洲

蔡甸

青山

武昌

东西湖

汉南

江夏

汉阳

洪山

最高分

84

82

79

81

79.5

81

82

77

77

80

80

72.5

77.5

78.5

78

平均分

52.26

51.12

53.83

53.61

53.09

52.98

52.23

51.78

51.04

50.71

49.99

49.29

49.27

48.82

46.74

比较:

武汉市政治平均得分低于全省1.14分。

 

表6:

武汉市文科及文综平均分、最高分、有效分

科目

平均分

最高分

难度系数

第一批

第二批

(二)

第三批

第四批

(一)

文科总分

348.72

639

0.47

532

492

410

395

文科综合

129.76

232

0.41

183

169

142

138

 

表7:

武汉市07与08年文综及单科得分比较:

年份

项目

Ⅰ卷

Ⅱ卷

政治全卷

文综卷

历史全卷

地理全卷

07年

均分

35.52

15.51

51.43

149.2

45.78

52.49

难度

0.74

0.31

0.514

0.497

0.458

0.52

08年

均分

33.78

17.34

51.12

129.76

41.04

37.6

难度

0.70

0.33

0.512

0.433

0.41

0.376

三、典型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2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解析:

试题以十七大报告内容为材料,以近两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

设问要求考生从选项中判断哪一个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规划)和经济政策,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手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经济计划(如“十一五规划”),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经济杠杆(如税收、利率、汇率、物价等)。

A项属于物价杠杆的运用,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其用意在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产品供给,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故A项正确。

B、D两项属于行政手段的运用,C项属于法律手段的运用。

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

数据分析与处理(包括计算)是经济学的基本能力之一,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计算题已屡见不鲜,应引起备考者重视。

本题把数学知识与政治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考生经济学数学能力的考查。

   解法一:

算术法。

计算过程分为三步:

(1)计算不考虑货币贬值情况下一单位M当前的价值。

根据题意,生产一单位M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为原来的(1+50%)=150%,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故在不考虑货币贬值情况下,一单位M的价值=15÷150%=10元(货币贬值前)。

(2)计算货币贬值后与原币值的比例。

由于货币贬值20%,意味着同面值货币的现币值只相当于原币值的80%,即现在1元=贬值前0.8元。

那么,贬值前1元=现在的1.25元(=1÷0.8)。

这一步较为关键,需要运用有关比例的数学知识。

很多考生误选A项,在于误认为贬值前1元=贬值后1.20元。

(3)计算用现币值表示的一单位M的当前价值,即一单位M=10×1.25=12.5元。

以上三步若合为一个算式,即15÷(1+50%)÷(1-20%)=12.5。

故本题选B。

   解法二:

公式法。

由商品的价格的定义可知: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即 

M变化前=W/G=15元 (其中W=15,G=1)

M变化后=[W÷(1+50%)]/(G×80%)=(15÷150%)/(1×80%)=12.5元

26.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

“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本题以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这一现象合理性的理解。

材料中对“东蔗西移”、“东糖西移”的作用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一是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项不符合题意。

因为蔗糖产业西移是包括“东蔗西移”、“东糖西移”在内的产业整体转移,而不仅仅是“东蔗西移”(换句话说,如果只是甘蔗种植西移,蔗糖加工仍然在东部,方可选②项)。

③项明显错误,在产业体系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下列企业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①甲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②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1万元③丙企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④丁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达成价格协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企业竞争(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相关知识,考生应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见教材“资料卡”)。

解题时要注意设问中要求的是“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在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容易受广告宣传的影响,①项中甲企业的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的行为是正当的。

而②项中乙企业的有奖销售的奖励现金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5000元,是违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③项中丙企业通过开展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是正当的竞争行为。

④项中丁企业与业内企业达成价格协议,涉嫌垄断和操纵市场价格,属于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的联合行为,也属不正当竞争。

故本题选C。

28.我国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为9.7%;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3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31.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贸依存度为73%。

这表明

A.我国经济越来越脆弱B.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越来越优化D.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B项符合题意。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A项明显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速度,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

回答29~31题。

2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明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以今年年初的暴风雪灾害事件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化,特别是工业社会后大自然对人类疯狂掠夺的报复,人类在反思中终于抛弃了主宰自然界的愚蠢的狂妄,而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事实上,人类的种种努力正在收到成效,但路途依然漫长。

因此,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既没有实现超越自然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已经放弃这种努力),也没有达到矛盾激化乃至失控的糟糕境地。

对人与自然关系现状的判断,选项①与选项③是符合实际的,故本题选C。

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着重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理解。

①项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但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③项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是说事物的客观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否定或割裂客观存在的联系,但并不是说人的活动对事物的客观联系毫无影响。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②④两项符合题意。

31.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①项错误,受实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现在在很多领域还不能准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比如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

④项错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在这里,“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其哲学依据在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从而提高预见性(即“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和行动的自觉性(即“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故②③符合题意,选B。

32.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

这说明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因及其关系。

①②两项明显错误,混淆了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应排除。

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水稻杂交,是通过基因技术,使其原有优势基因得到增强,劣势基因得到改善,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故③④两项符合题意,选B。

3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但两者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说在于

A.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B.所体现的国家结构不同

C.所体现的权力授受关系不同D.所体现的国家政权运行方式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政体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共和制的本质区别。

解题时注意题干设问要求,即回答二者的本质区别而不是具体形式的区别。

政体由国体决定,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体现的阶级性不同,A项正确。

B、D容易排除。

C项中权力授受是指权力的授予与接受,西方民主共和制是通过普选制实现,我国则通过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实现,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政体层面的形式的区别,也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故C项排除。

34.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未来5年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10天内共收到市民意见2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议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议被采纳。

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③地方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选项中三个为一组进行组合。

解答这类试题,一般采用排除法比较好,只要排除一个明显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此题中的④项明显错误,提案权是人大代表享有的权利,普通群众不享有提案权。

题干中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并积极采用,充分体现了①③两项。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立法活动中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