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193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docx

全面版煤矿应急预案

XX煤矿建井期间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2011年-2015年)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确保XX煤矿在建井期间如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时,能及时做到应急行动协调一致,保证遇险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特制定XX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本预案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指导方针与原则、应急策划、应急准备、应急响应、预案管理与评审。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AQ/T9002-2006)规定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中电投宁夏能源XX煤矿建井阶段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应急工作。

范围包括本煤矿所涉及到的所有安全事故,适合于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爆炸、机电事故等,以及非人身事故。

1.4应急救援体系

 本预案包括综合应急处理预案、专项应急处理预案和现场恢复方案三大部分,专项预案包含在应急处理措施中。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

1.5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XX煤矿在上级安全生产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指导、协调煤矿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指挥部各分管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事故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由矿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科队及班组充分发挥自救作用。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和手段。

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

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做好应对煤矿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力量,努力实现一队多能;培养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并发挥其作用。

第二章应急策划

2.1矿井概况

2.1.1交通位置

XX井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隶属兴庆区管辖,是XX矿区南部的一个井田。

井田地理坐标:

东经106°33′49″~106°38′24″,北纬38°22′27″~38°27′53″。

井田面积为33.1km2。

XX井田西距银川市约30km,东距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约70km,西南距临河镇约10km。

(北)京(西)藏和银(川)青(岛)高速公路从井田西南经过,在临河设有出站口。

陶(乐)横(城)公路从井田的西北部穿过,向西45km可到包兰铁路的银川火车站,向南15km可到银川河东国际机场。

交通较为便利,建设及煤炭外运条件良好。

(见图2-1-1)

2.1.2地形地貌

XX矿区XX井田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属侵蚀性丘陵地貌,全区无基岩出露,地表全被古近系及第四系地层覆盖。

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海拔1150~1250m,最大高差约100m。

井田南部较平坦,多沙丘,呈链状分布,且大部被植物固定,井田北部地形高低起伏不定,为典型的红土冲沟地貌,沟壑发育,地形支离破碎,沟深10~30m,局部平缓地带分布有沙丘。

见图(2-1-2)

2.1.3地表水系

井田水系不发育。

黄河自南向北流经矿区西侧,距离黄河5~7km;冲蚀严重的北半部,自南而北形成双眼井沟、沙葱沟、底下窑沟、石门坎沟、红沟、干沟、冰沟、青土沟等东西向沟谷,除兵沟内有一水流常年流淌外,其它沟谷中亦有少量泉眼,流量小,流水距离不长即渗入地下或蒸发;另外区内还有坡地、坳谷、洼地的洪流、面流及规模很小的湖塘,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

雨季降雨量大时沟谷中有急而暂短的洪流,少量渗入地下,多半沿沟注入西边黄河。

本区的侵蚀基准面约为+1100m。

 

 

图2-1-2地形地貌

2.1.4气象及地震

(一)气象

井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昼夜温差悬殊。

据银川国家气象台近年气象资料:

当地年平均气温l0.0℃,相对最高气温零上36.0℃,最低零下21.2℃;平均湿度53%;年降水量195~272.6mm,且多集中在7、8、9月份,全年下雨日数为60~70天,下雪10天;年蒸发量1400~2722mm;区内风多雨少,最大风速16.3m/s,一般3~5m/s,风向多为北风,大风天l5天,且时有沙尘暴发生,扬沙或浮尘35~40天;一般l0月下旬结冰,至翌年3月解冻,冻土最大深度66cm。

(二)地震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吴忠地震活动带的东侧,地震震中集中在黄河沿岸,据中国科学院地震局所编的地震资料显示,XX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m/s2,属于烈度Ⅷ度强震区之预测范围。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记载,银川市及吴忠市一带,有记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876年7月14日,震级为6.5级,最近一次为公元1984年1l月23日,震级为5.2级。

2.1.5储量及服务年限

矿井地质资源量为406.95Mt,扣除各种煤柱损失和开采损失后,计算可采储量为191.06Mt。

其中,先期开采地段(11、21采区)可采储量为48.59Mt。

按2.4Mt/a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考虑1.4的储量备用系数,则矿井的服务年限为56.9a,其中先期开采地段服务年限14.5a。

2.1.6煤层

2.1.6.1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层系为石炭系太原组(CPt)及二叠系山西组(Ps),煤系地层平均总厚189.86m。

共含煤10余层,编号者9层,自上至下为1、2、3、4、5、7、8、9、10号,可采煤层5层,一次为4、5、8、9、10煤。

煤层平均总厚15.95m,含煤系数8.40%。

其中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1.99m,可采含煤系数6.31%。

矿区内各发育煤层见表2-1-1。

2.1.6.2可采煤层

1、4煤

4煤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3煤层11.98---42.18m,平均30.05m,下距5煤层0.78—51.45m,平均13.18m。

在井田内全区可采,只在井田东北角1912孔见不可采点。

煤(分)层厚度0—2.47m,平均1.29m,可采厚度0.70---2.47m,平均1.32m,为中厚煤层;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2层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对比可靠,属稳定煤层。

表2-1-1煤层发育情况一览表

煤层

煤层间距

煤(分)层

厚度

可采厚度

夹矸数

结构复

杂程度

稳定

程度

可采

程度

1

0

0

简单

不稳定

不可采

26.38-32.55

29.47

(2)

2

0.00-1.13

0.75(13)

0.71-1.04

0.82(4)

0-2

简单

不稳定

不可采

1.80-34.35

19.64(3)

3

0.00-1.46

0.80(6)

1.16-1.46

1.26(3)

0-2

简单

不稳定

不可采

11.98-42.18

30.05(3)

4

0.00-1.81

1.25(51)

0.70-1.81

1.32(46)

0-2

简单

较稳定

大部可采

0.78-51.45

14.09(44)

5

0.00-8.74

4.38(80)

1.26-6.46

3.75(79)

0-5

复杂

较稳定

全区可采

14.75-33.40

22.89(37)

7

0.00-1.88

0.41(43)

1.88

0

简单

不稳定

不可采

0.60-46.94

15.32(44)

8

0.39-2.37

1.61(66)

0.74-2.03

1.38(64)

0-2

简单

稳定

全区可采

4.90-33.32

20.76(65)

9

1.41-8.51

5.20(71)

1.13-7.51

4.45(71)

0-5

复杂

较稳定

全区可采

1.24-13.10

4.87(57)

10

0.22-1.95

0.87(56)

0.72-1.59

1.09(33)

0-2

简单

较稳定

局部可采

2、5煤

5煤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7煤层14.75—33.40m,平均22.89m,在井田内全区可采,在HE3先的HE312,22线的HK1104、HK1105孔因古河道的冲刷煤层缺失或变薄。

煤(分)层厚度0.56—8.74m,平均4.38m,可采厚度1.26—6.46m,平均3.75m,为厚煤层;一般含2—3层夹矸,局部含5层夹矸,煤层结构复杂,对比可靠,属较稳定煤层。

3、8煤

8煤位于太原组中部,下距9煤层4.90—33.32m,平均20.76m,在井田内部全区可采,在井田东北角HE113、1912孔见不可采点,煤(分)层厚度0.39—2.37m,平均1.58m,可采厚度0.74—2.03m,为中厚煤层;一般含1层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对比可靠,属稳定煤层。

4、9煤

9煤位于太原组下部,下距10煤层1.24—13.10m,平均4.87m,井田内全部可采,分布面积28.40km2;煤(分)层厚度1.41—8.51m,平均5.15m,可采厚度1.13—7.51m,平均4.45吗,为厚煤层;一般含2—4层夹矸,局部含5层夹矸,煤层结构复杂,对比可靠,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向北有分岔现象,呈零星分布;仅在HE213、HE1501、HE1502、2001、HE212连片,分布面积有限,故未分层按一层处理,相邻北部井田分出9-1煤层。

5、10煤

10煤位于太原组下部,在井田内局部可采,可采范围主要分布在先期开采地段内和背斜西翼部分地段,煤(分)层厚度0—3.20m,可采厚度0.72-1.59m,平均1.09m,为薄—中厚煤层;煤层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2层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对比可靠,属不稳定煤层。

2.1.7开拓方式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井田的地形地貌情况分析,本矿井无平硐开拓的可能。

本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2.1.8提升设备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Mt/a,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矿井主井井口标高为+1220.0m,落底标高为+675m,副井井口标高为+1219.5m,落底水平标高为+515m(车场水平标高),回风井井口标高为+1220.5m。

主井担负全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井筒净直径为D5500mm,提升高度533.25m,提升容器选用1对25t钢罐道4绳非标加长箕斗;主井提升机选用1台JKMD-4.5×4III型落地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提升电动机配套3600kW、51r/min交流变频调速同步电动机,电动机与提升机采用直联传动方式,提升速度5.89m/s,提升能力3.173Mt/a。

副井除担负完成全矿井人员升降、矸石提升、材料下放等任务外,宽罐还满足整体升降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的要求,井筒净直径为D8000mm,提升高度704.5m,提升容器选用一对1.5t矿车双层四车四绳钢罐道罐笼,提升设备选用1台JKMD-4.5×4III型落地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提升机配套1台1800kW、40r/min交流变频调速双绕组同步电动机,电动机与提升机采用直联传动方式,提升速度9.42m/s。

2.1.9矿井供电

矿井供电电源方案为:

采用35KV供电,2回35KV取自2个变电站。

在工业场地建一座35KV变电所,1回35KV电源取自黑山110KV变电所35KV母线;导线采用LGJ-240(10km)+LGJ-300(4.044km),线路长15km,;另一回35KV电源取自规划的矿区变电站,导线采用LGJ-300,线路长约5km。

2回电源线路同时分列运行或1回线路运行另1回线路热预备用;当1回线路故障时,另1回线路能保证矿井100%负荷供电。

要求红一煤矿35KV变电所和矿区变电站应在矿井投产前建成并投运,以确保矿井用电。

当1回线路运行时,矿区变至矿井电源线路最大电压损失为2.19%。

黑山变至矿井电源线路最大电压损失为4.67%。

2.1.10压缩空气

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设计机械化水平较高,地面及井下使用压缩空气的地点和设备较多。

地面主要用气地点为制氮站、生产系统用气;井下主要用气地点为大巷、顺槽综掘工作面及岩巷普掘工作面。

各主要用气地点设备型号、数量及耗气量情况见表2-1-2。

各用气地点设备型号及用气量表

表2-1-2

序号

用气地点

设备

单台耗气量(m3/min)

压力(MPa)

总耗气量(m3/min)

备注

名称

型号

台数

1

地面制氮站

制氮机

KGZD-900

1

39.5

0.8

39.5

2

地面生产系统

空气炮

2

0.5

2

3

岩巷普掘工作面

(共1个)

风镐

FG8.3

1

1.2

0.5

1.2×1

气腿式

凿岩机

ZY24

3

2.8

0.5

2.8×3

混凝土

喷射机组

CHP-1

1

8

0.5

8×1

4

综掘工作面

(共3个)

风镐

FG8.3

3

1.2

0.5

1.2×3

5

自救用气

按最大班井下137人

0.3m3/人

0.5

41.1

2.1.11通风方式

根据矿井开拓方式、采区布置及接替安排,结合通风系统,确定矿井通风方式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为主立井、副立井进风→运输、轨道石门→集中运输、11采区轨道上山→中车场→运输顺槽→工作面→回风顺槽→11采区回风上山→回风石门→回风立井回风。

初期设计一个回风立井。

后期增加后期回风立井,主要服务于13、14、23、24采区。

2.1.12含水层及涌水量

矿井开采时正处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均以Ⅳ含水岩组为主,Ⅳ含水岩组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含水层为细、中砂岩为主,隔水层为粉砂质泥岩和煤层,含水层以张性张扭性断裂导水方式产生水力联系,在未来矿床开发过程中以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产生水力联系。

经计算先期开采地段矿井正常涌水量为6519.39m3/d,每小时为271.64m3;矿井最大涌水量为50054.73m3/d,每小时为2085.63m3。

2.2各种危险情况分析

2.2.1各种危险情况预兆

2.2.1.1煤与瓦斯突出预兆

1、无声预兆:

工作面顶板压力增大、煤壁被挤碎片帮、顶板掉渣、下沉或底板鼓起;煤层层理紊乱、煤质暗淡无光泽;煤质变软;CH4、CO2浓度忽大忽小,气温异常,打钻时有顶钻、卡钻、喷煤、喷瓦斯等现象。

2、有声预兆:

煤层在变形过程中发出霹雳声、闷雷声、机枪声、响煤炮声,声音由远到近,由小到大,长短不一,有短暂的、连续的、间隔的,煤壁发生震动和冲击,顶板来压、支架发出折裂声等。

2.2.1.2透水预兆

1、煤层发潮、发暗、变冷;

2、巷道壁或煤壁“挂汗”、“挂红”;

3、顶板来压有淋水或底板鼓起有渗水,出现压力水流;

4、煤层中有水挤出并伴有嘶嘶声响,有时还能够听到空洞泄水声;

5、工作面CO2、H2S等有害气体增加;

6、煤壁或巷道内酸度大、水味发臭。

2.2.1.3顶板大面积冒落预兆

1、发生顶板断裂声响;

2、煤壁出现掉渣;

3、支护出现漏顶;

4、顶板产生断裂裂缝。

2.2.1.4发火预兆

1、巷道空气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巷道中出现雾气或巷道壁“挂汗”,冬季塌陷区冒出蒸气或冰雪融化。

2、在巷道中有煤焦油或松节油的气味。

3、从自燃发火处流出的水或空气,其温度比通常温度高,CO2气体浓度异常增大。

4、人体有不舒适感,头痛,精神疲乏等。

5、巷道空气中或密闭及井上下施工的灭火、探火钻孔内出现CO气体。

2.2.2各种危险产生条件和原因

2.2.2.1煤尘爆炸事故的自然条件和原因

1、自然条件

根据勘探地质报告,XX煤矿本区各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危险。

2、原因

根据煤尘爆炸的四个条件,通常氧的条件是具备的,发生爆炸的原因关键是煤尘浓度超限和火源。

矿尘的产生主要有:

1)采煤工作面的产尘;

2)掘进工作面的产尘;

3)其他地点的产尘

井下可能的火源种类有:

电火花、冲击火花、摩擦火花、炸药爆破火花、及各种明火、静电火花等。

2.2.2.2火灾事故原因

1、自然条件

本区各层煤均具有自燃倾向性。

加之本区大部煤层原煤全硫含量偏高,其中黄铁矿在氧化时,会释放出大量热能,从而促进煤的自燃,故今后在生产储煤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煤的自燃,在井下应采取经常清理浮煤,老巷封闭,隔绝空气等办法防止自燃。

2、原因

1)入井人员带烟火入井或在井下吸烟。

2)井下违章烧焊或使用明火作业。

3)放明炮、糊炮、炮眼封泥长度不足、放炮母线、脚线及连接线的连接不符合《规程》规定、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炸药、雷管或使用变质失效的炸药进行爆破。

4)对机械运转或使用金属工具时,没有采取防止摩擦、碰撞、等产生火花的措施。

5)电缆与电压等级不相匹配,电缆不符合煤矿井下使用要求;

6)电气设备过负荷运行,没有设自动保护装置;

7)电缆选择、电缆连接、电缆敷设不符规程要求;

8)井口20m范围内未杜绝烟火。

2.2.2.3顶板事故原因

1、自然条件

依据地质报告,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围岩情况如下:

1)4煤:

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中粗粒、细砂岩及碳质泥岩伪顶,岩层厚度0.5-21.63m。

泥岩、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3.3~22.7MPa,天然抗压强度20.86-36.30MPa,RQD值73%~82%,岩体质量为良,为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局部较差;底板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细砂岩,厚度0.57-17m,变化较稳定,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7.10~22.40MPa,天然抗压强度11.3-41.0MPa,RQD值60%~83%,属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较差。

2)5煤:

顶板为粗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炭质泥岩伪顶。

顶板层厚度0.52-23m。

泥岩、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6~22.40MPa,天然抗压强度11.3-20.5MPa,RQD值60%~83%,岩体质量为良,粗砂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5.65~15.30MPa,RQD值60%~90%,岩体质量为良~优,岩石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属次硬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局部有炭质泥岩、泥岩伪底,岩层厚0.71~22m,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29~12.40MPa,天然抗压强度17.5-22.8MPa,RQD值60%~74%,岩体质量为良,为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粉砂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9.34Mpa,天然抗压强度23.40MPa,RQD值72%~83%,岩体质量为良,为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

3)8煤:

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有泥岩夹煤线伪顶。

顶板厚约0.35~12m,粉砂质泥岩饱和抗压强度1.7~16.6MPa,天然抗压强度10.8~52.7MPa,RQD值45%~80%,岩体质量为良~优,为次软~次硬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较好;底板多为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3.50~23.40MPa,天然抗压强度9.3~45.30MPa,RQD值45%~85%,岩体质量为良~优,为次软~次硬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较好。

4)9煤:

顶板为稳定的石灰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层厚一般0.15~15m,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0.8~14.2MPa,天然抗压强度23.6-30.20MPa,RQD值20%~75%,岩体质量为中等~优,为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石灰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8.0~40.6MPa,天然抗压强度39.1~51.9MPa,RQD值80%~98%,岩体质量为优,岩石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属稳定性好的岩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底板以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为细砂岩或夹煤线,厚度一般0.59~20m,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3.7~23.0MPa,天然抗压强度27.7~41.1MPa,RQD值60%~62%,岩体质量为良~优,属次软~半坚硬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较好。

5)10煤:

顶板即为九煤底板。

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中砂岩或夹煤线,厚度一般0.4~25m,粉砂质泥岩岩石饱和轴向抗压强度13.40MPa,天然抗压强度21.10MPa,RQD值55%~75%,岩体质量为良,为次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底板以泥岩为主,厚3.6~10.7m,饱和轴向抗压强度0.8~5.8MPa,天然抗压强度9.2~18.1MPa,属软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差。

2、原因

掘进工作面冒顶的原因:

掘进破岩后,顶部存在将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该岩块可能冒落;掘进工作面附近已支护的顶部存在与岩体完全失去联系的岩块,一旦支护失效,就会冒落。

工作面顶板破碎,支护不及时或支护不当,造成冒顶。

2.2.2.4水灾事故原因

1、自然条件

按《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有关要求,矿区含水层属弱~中等富水性,补给条件差,隔水层稳定性好,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二类二型,即以裂隙充水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本矿井采用立井开拓,采用冻结法施工。

2、原因

采掘空间与可能的有害水体沟通前,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且在采掘空间与可能的有害水体沟通后,矿井或采掘工作面排水能力不足以排出涌(突)水,即发生水灾事故。

2.2.2.5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和易发生地点

1、自然条件

本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北边缘,为低缓丘陵、草滩戈壁地貌,海拨1200m左右,缓波状起伏,地表长年水流为黄河及矿区中部的兵沟,北部沟谷地带存在古近系粘土崩坍,以及一些间隔性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

区内无工业生产存在,无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据2001年底宁夏环保资料,邻区1956~2001年平均输沙漠数分区属200~500t/km2,目前尚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原因

造成地质灾害事故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煤矿开采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将是本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2.2.2.6机电灾害事故

1、自然条件

凿井期间前期使用工业场地临时变电所供电,电能从黑山变电所输送,通过相距约5km的红一煤矿两个10kv高压柜及4.044km长的架空线路将电能输送至临变,全线采用自立式铁塔,共计16基铁塔。

最大输送负荷为23000KW,经计算:

P=

*U*I,23000=

*35*I*1.2,I=23000/

*35,I=456A。

该铁塔导线为输送35kV电压等级的钢绞铝线,前期传输10kV的电能,必须保证所带的所有负载的电流量不超过钢绞铝最大载流量。

2、原因

机电安全问题最易发生故障跳闸,非计划停电,非计划停风。

从施工方煤矿机电设备看,由于机电设备较为复杂,品种繁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凿井期间,机电设备投入严重不足,,设备陈旧,大量超过服务年限的设备仍在超期使用,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