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771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ocx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06—2020年)

 

石家庄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06—2020年)

序言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剧。

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范围内植物的组成程度,成为城市环境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检验标志。

同时城市绿地系统人工植物群落的构成,还承担着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的作用。

培养、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编制制定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5、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6、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7、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8、《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行动计划》

9、《河北省城市绿化条例》

10、《石家庄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1、《石家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

12、《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3、《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16、建设部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17、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

18、《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1991年

1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

20、《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根据石家庄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分为“市域——都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

本规划范围界定为都市区和中心城两个层次。

1、石家庄市都市区:

面积2657平方公里。

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栾城、鹿泉、藁城四县(市)。

2、石家庄市中心城:

规划面积450平方公里,在本次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作为重点深化。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规划:

2006~2010年。

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三、规划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城市绿地,丰富园林绿化景观,积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达到区域生态平衡。

(二)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系统,构筑绿色隔离空间,通过绿环、绿带、绿廊等连接市域大环境,促进城乡生物多样性的交流和保护。

(三)坚持城市绿化植物应用的多样性,在保护利用的同时,广泛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变化多样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做到生态美与景观美的统一。

(四)坚持植物应用的科学性,开展系统、持久地保护利用、引种驯化、生产开发研究,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证应用植物正常生长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五)培育生态适应、结构合理稳定的植物群落,通过对园林植物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充分发挥他们的生态效益,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

(六)坚持生态开发理念经营人工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

(七)坚持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密切结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植物应用途径,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规划建设宜人生态生境,体现园林地带性特征和植物物种多样性。

2、优先保护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的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名木古树、原始生境。

3、对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物种资源及其生境实施重点保护。

4、将就地保护作为根本途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兼顾,物种资源与生境保护相结合。

5、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乡土植物,保持城市固有风貌,反映地域风貌。

6、构筑具有地带性特色和相对稳定的绿地系统,创造高质量的动物栖息环境。

7、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培育和保护,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37°26′~38°46′,东经113°31′~115°29′之间,平均海拔77.9米。

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为界。

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距北京273公里。

南北最长处约148.0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75.38公里,周边界长760公里。

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

1、地形地貌

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陉县、井陉矿区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山区部分,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

东部为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藁城、高邑、赵县、栾城、正定、石家庄市区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平原部分。

市域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东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复杂。

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峦重叠,地势高耸,京广铁路以东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市域地貌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

地处平山的最高山峰驼梁海拔2281米,为河北省境内的第五峰,是石家庄的制高点。

东部平原,按其成因属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28米,为辖区内的最低点。

市区二环路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东南角64.3米。

2、地质

平原区:

自中生代以来,地壳以大幅度振荡式沉降为主,形成了平原区断陷盆地的构造轮廓。

赵县、正定、辛集及深泽东部为凹陷区,晋州马于至宁晋一带为凸起地带。

由于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本区起伏不平的基底。

新生代以来,本区以相对沉降为主,堆积了第三系巨厚湖相、河相堆积物,并有发育的第四系堆积物。

堆积物厚度:

平原西部180~300m,东部一般大于420m,最大可达800m以上。

井陉盆地:

本区主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主构造为晋、获构造带,它又可分为五个构造带:

甘淘河阻水断裂构造带,矿区断陷构造带,洪山岭—小梁红导水断裂构造带,洪河槽—张家庄导水断裂构造带和槐树铺—核桃园向斜导水构造带。

另外,区内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连通性比较好,与断裂构造共同构成岩溶水径流的脉络系统。

3、土壤

本区土壤类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呈有规律的变化,自丘陵至山地主要分布为:

石灰性褐土—褐土—淋溶性褐土—棕壤土—山地草甸土。

石家庄市土壤质地绝大部分为轻壤质土和中壤质土。

(三)气候

石家庄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13.3℃,7月份平均最高为26.9℃,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为-2.4℃,极端最高气温42.9℃,极端最低温-19.8℃。

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097.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26.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为751.9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359.3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92.9毫米。

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13.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197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终霜期在4月5日前后。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56厘米。

石家庄四季分明,春秋两季短,夏冬两季长。

按自然天气季节划分:

春季长55天,夏季长105天,秋季长60天,冬季长145天。

水分条件有些不利,大部分地区的干燥度偏大,尤以春季为甚,对园林绿化有不利影响。

石家庄气象灾害种类多,且较频繁。

旱、涝、风、雹、霜冻及干热风等每年都给林木、果树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石家庄市区的风向呈明显主导风向型,其主导风向为西北—北东北风和东南风—南风,风向具有季节性变化,同时,由于石家庄西倚太行山,东南部为开阔平原,在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造成的山谷风特点明显。

随着城市的发展,受城市建筑和植被的影响,地面粗糙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城市风发生变化,特别是大风日数减少。

由于西—西北部山脉的屏障作用,静风频率为28%。

(四)水文

石家庄市辖区内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

主要行洪河道6条,其中北部的沙河、磁河木刀沟属大清河系;中南部的滹沱河、洨河、槐河属子牙河系。

总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

各河上游支流较多,植被覆盖率低,加之源短流急,均具有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

滹沱河是子牙河系两大支流之一,从市区北部穿过,在市境内全长201公里,是全市最大行洪河道,流域面积24770平方公里。

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3300立方米/秒,其主要堤防滹沱河北大堤是省重点防洪工程。

滹沱河上游干流建有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支流文都河、南甸河分别建有石板水库、下观水库两座中型水库。

洨河发源于鹿泉市南郊山区,汇金河、石家庄泄洪渠后入栾城县境,又汇北沙河、潴龙河,穿赵县向东南出境入邢台市宁晋县,石家庄段全长48公里。

洨河既是石家庄市的主要行洪河道,也是全市主要排涝工程之一,此河现为石家庄排污河。

二、生物资源

石家庄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升降悬殊,气候复杂多变,降雨量分布不均,河流流域面积大,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自然植被主要集中于西部山区。

在平山、灵寿、井陉和赞皇等西部深山区的自然风景区,广泛分布着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灌丛林,面积达1503平方公里;太行山浅山区的荒草地,有各种宜林地2579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主要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在赵县、晋州、辛集、新乐等东部平原县(市),植有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园,面积达656平方公里。

自然分布树木种类以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也有少量亚热带亲缘种。

全市境内自然分布和栽培的主要树木品种有50科91属166种。

据《河北森林》统计数据:

石家庄地区植被属温暖带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由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组成。

植物资源共计2500余种,其中草本植物占80%以上。

木本植物有44科74属144种,乔木有26科35属75种,灌木有23科34属43种。

草场分山地草甸类、山地灌木类、丘陵草丛类草场和低温草甸草场四类。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1039种,野生药材上百种,人工种植药材230多种。

另外还有水生芦苇、莲藕等。

天然野生牧草共有121科1116种。

市域植被结构复杂,种类繁多。

(二)动物资源

石家庄市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动物现知陆栖(包括两栖)脊椎动物223种。

其中,以鸟类最多,其次是兽类,两栖类及爬行类较少。

野生动物种类中国家珍贵稀有动物有金钱豹、斑羚、褐马鸡、天鹅等24种。

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仅见于山西、河北。

现有畜禽几十种,其中地方畜禽12种、引进种83个,特养种19个。

鱼类资源有40多种,主要有经济鱼类、小杂鱼、凶猛鱼类以及引进种和养殖种等。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特点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一)园林应用植物现状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以落叶树种为主,主要体现北方城市绿化风貌。

进入九十年代末期,石家庄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植物种类也不断增加。

据石家庄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1999—2010年),1998年我市有园林植物229种(不含温室和露地花卉),常用植物不足百种,其中乔木树种只有60余种,常用的不足40种,常绿乔灌木仅20余种,城市绿化树种单调,季相变化少,尤其是常绿阔叶树种和彩叶树种亟待丰富。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园林生态景观的丰富度。

2005年对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常用植物种类(含品种)达到290种,其中乔木112种、灌木85种、竹类9种、藤本8种、草本植物62种、水生植物14种。

此外还有可在小气候环境条件下适生种8种。

结果显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得到明显提升,反映出石家庄市的园林植物物种的丰富度。

(二)植物园迁地保护现状

植物园是植物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开发和科普教育的一个平台,肩负着植物物种保存及繁育的重要任务。

从1998年建园开始,始终按照植物总体规划进行引种,共收集栽培植物计670种(品种1000余种),其中可露天越冬植物种类350余种,温室植物320余种。

并建成碧桃园、樱花园、丁香园、月季园、牡丹芍药园、宿根花卉园及水生植物园、竹园、木兰园、海棠园、药用植物园等植物专类园,成为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资源,集科研、科普和游览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植物园。

2007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作为示范基地,已经成为石家庄重要的植物迁地保护基地。

(三)古树名木分布与保护现状

1990年我市首次开展对古树名木的调查,1992年完成城区及四县一区(正定、鹿泉、栾城、井陉、矿区)363株古树名木的建档工作,明确了养护管理责任。

1993年地市合并,辖区扩大到18个县(市)、区,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增大。

2002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完成了市区和其它15个县(市)、区古树名木调查工作。

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古树名木49种887株(见附表1),其中古树46种846株,名木3种41株,市区古树40株,名木主要分布于市区。

建立了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统一设置保护标牌,明确管理和养护责任。

《石家庄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2006年配套出台的《条例实施细则》又强化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条款,制定了《石家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并每年从建设维护费中列出专款用于全市古树名木的维护复壮,制定了《石家庄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政策和技术水平。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监督工作,2006年对市区古树名木开展了认养活动,古树名木保护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动物园异地保护动物现状

石家庄动物园2005年10月简易开园,2006年5月1日正式开园完成迁建,由市区迁至西部低山丘陵区,动物生存环境得以彻底改善。

展出方式由原来的笼养模式改为大种群、大散养、无遮挡式,动物生活区模拟其原生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如东北虎等食肉动物配置了假山、山洞、水池、小溪、北方植物,食草动物则辅以树木、草皮、水池,湿地动物布置了浅滩、湿地、草甸、水田等,对动物实行了人性化、亲和管理模式,动物生境和观览效果显著提升。

现饲养展出珍稀野生动物230余种4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4种217只(含国际公约附录Ⅰ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1243只(含国际公约附录Ⅱ物种)。

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和科学饲养,形成了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丹顶鹤、金钱豹、美洲豹、黑猩猩、山魈、东北虎、豺、狼、戴冕鹤、白枕鹤等多个珍稀动物种群。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点与评价

石家庄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

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破坏殆尽,只在西部人类活动稀少的山区,尚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分布。

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点:

(一)市域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具有温带属性和过渡性

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共计108科343属652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2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5科327属623种。

区系中最多的是菊科,其次依次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百合科、唇形科等,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占整个植物区系组成种类的30%以上,区系种类中草本植物占80%以上,反映出植物区系的温带属性。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处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交汇点,植物区系具有过渡的特点,受到东北、欧洲西伯利亚、欧亚大陆、西南及华南等植物区系成分的入侵,但以温带区系占主导地位,常绿针叶树种资源丰富。

松科、柏科、杨柳科、豆科、悬铃木科、银杏科等植物均是优良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代表,丰富的乡土植物区系为石家庄市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条件。

(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体

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很大扰动。

目前,原生的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仅存于少数地点,大多区域为次生的自然落叶阔叶林、灌丛草丛、人工林、耕地农田或建筑用地覆盖,人工生态系统成为石家庄生态系统的主体。

(三)多样性空间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不均匀

物种种类主要表现西部多,中、东部少。

西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境复杂,建立了包括驼梁——漫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仙台山、满山、驼梁等7处森林公园,苍岩山、嶂石岩、天桂山、封龙山等4处风景名胜区。

其生境保存完整,破坏性小,生物种类丰富。

而中部、东部由于地势平缓,人为活动强,开发利用时间长,自然生境破坏大,甚至基本消失,生物栖息地大多为人类占有,表现为物种种类少。

(四)外来物种使用多,乡土物种利用少

外来种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兽类、鸟类、昆虫以及微生物等。

外来植物更多,占园林绿化种类的30%以上,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有6种。

外来物种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了绿化物种种类,增加了景观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五)城区绿地组成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均匀

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形成,城区间绿地与绿量空间分布不均匀,生态功能较弱,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缺乏;城区外围防护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规模质量需要提升,城市道路改造缺乏对树木的长期性保护规划;园林绿化多样性配置存在品种单调,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低,难以有效发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城市外围林地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环境干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影响了植物生长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

根据石家庄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性质以及自然状况等,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主要依据生态类型划分。

在生态系统类型考虑上,林地(指森林及其次灌草类型)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作为石家庄乡土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基地,城区与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体,河流、湖泊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体,而农田则是农业品种保护的关键;在水平空间布局上,以中心城区与周围组团县(市)为核心逐渐向外扩展,形成迁地保护向就地保护过渡的保护方式与策略的分布格局,形成高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多样性保护功能上,中心城区与周边四个组团形成园林绿地多样性与乡土植物多样性迁地保育中心,显著提高人口密集区域的高观赏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改善生态功能;在城市规划区以外形成以林地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生境保护与高的乡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育中心,形成石家庄都市生态屏障。

(二)规划分区

依据现存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性差距和保护对象的差异性,本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初步将石家庄市划分为都市区(不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并对植物迁地保护、动物的异地保护、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外来物种管理进行专项规划。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规划内容

一、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完善城市园林植物选择应用规划,建立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体系和保护基地,系统开展乡土生物资源调查。

制定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措施,做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并重、以就地保护为根本途径,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园林乡土植物种类,科学构建园林植物群落,发挥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功能,建设生物多样、绿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二)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

(1)有效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促进乡土植物的回归利用,增加中心城区和组团城市的植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促进鸟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中的栖息和繁衍。

2010年使中心城区范围内常用园林植物从目前的290种提高到350种以上;其中绿地常用乔木品种增加到90种以上,灌木增加到120种以上,竹类品种达到12种以上,藤本植物品种达到20种以上,草本植物品种达到80种以上,水生植物品种达到25种以上,为构筑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础。

(2)以石家庄植物园为主体,建立植物迁地保护基地。

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利用,开展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研究。

重点收集和保护石家庄植物区系的物种,保护石家庄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同时,加大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植物保护种群。

到2010年,植物园植物种类由现在的670种,发展到1200种(含品种),逐步将植物园建设成为园林植物收集和保护中心。

(3)加强石家庄动物园珍稀动物异地保护工作,发挥其动物物种资源研究保护基地的作用。

开展珍稀动物繁殖、疾病防治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工作。

逐步建立石家庄动物园珍稀动物繁殖种群,扩大动物繁殖数目,储备优良的动物资源。

至2010年发展繁殖动物种群18个,动物存栏达到270余种5000余只。

同时加强珍稀动物繁殖及回归自然栖息环境的技术研究,将动物园建成集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动物科学研究保护中心。

(4)在西部山区构建地带性植被群落,利用主城区外围的绿色隔离空间构建生物多样性区域,加大北部水系及外围生态绿化建设,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和生态绿地、林带、郊野公园,形成生态廊道,结合道路绿地建设,构筑绿化景观带,将规划区内的各种生物多样性有机地进行链接。

(5)强化外来物种的管理,通过普查建档摸清底数,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快速对应体系,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6)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传,强化市民对乡土植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相关部门携手联动,形成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2、中长期目标(2011~2020年)

以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总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格局。

高度重视和保护城市规划区的各种自然群落和生态群落,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广泛研究开发利用,营建更加丰富的城市绿化生态类型,增加动植物迁地保护种群。

以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和机制,打造宜居宜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二、规划内容

(一)都市区

1、范围

中心城区外围边缘与正定、栾城、鹿泉、藁城等周边组团县(市)间的范围,属主城区外围生态屏障和城郊过渡生态地带,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与重点

在都市区发展的同时,构筑石家庄市外围“三区四带”生态环境功能区结构。

通过有效地控制城市发展用地的蔓延,注重保护外围山水环境,营造组团绿色生态空间,从而建立一种既接近自然,又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人工与自然相生相荣、生态系统复合,西山、北水、绿环、绿廊城绿交融的生物多样保护格局。

(1)外围生态屏障大环境建设。

建设和完善西部山区生态绿色屏障区,按地带特征规划各类生态区域,形成相对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保护。

包括白鹿泉、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部分浅山、山前区的绿化。

(2)建立中部生态协调区。

对正定、鹿泉、栾城、藁城四个城市组团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县(市)城区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县(市)城区绿地类型和空间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组团城市园林空间。

注重与中心城区间绿色隔离通道的建设,形成区域环境与都市区整体空间有机连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

(3)构筑中心城外围与城市组团间的绿色隔离空间。

通过绿环、绿带、绿廊等与大环境绿化相连通,组成区域绿地系统。

大力建设生态联系带,使城市中心与市域风景区等大片林地贯通,建立生物繁衍生息廊道。

对滹沱河黄壁庄水库至主城区地带进行植树绿化,包括小壁林保护区及滹沱河沿岸防护林带;通过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区、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和植物园地区等组成的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实施绿化综合整治;沿南水北调等水系以及高速公路和三环路等道路建设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